丹书铁券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丹书铁券的意思丹书铁券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丹书铁券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丹书铁券
拼音: dān shū tiě quàn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券:古代帝王赐给功臣的铁制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古代特权凭证。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成语示例:金玉舟《赵匡胤》第36章:“朕可以发下~为凭。"
英文翻译: 

丹书铁券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丹书铁劵”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成语:丹书铁券拼音:dānshūtiěquàn成语解释: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举例说明:先朝赐有丹书铁券,安居乐业。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

铁卷丹书来历?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唐代最著名的“钱镠铁券”,是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现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家喻户晓的小说《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确实有其历史依据。

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

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清代,“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铁劵丹书( tiě quàndān shū)俗称“丹书铁契”,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丹书铁劵,是古代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追溯铁券制度的形式,最早滥觞于战国时的铜节。“铁券”一词始于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程大昌《演繁露》中云,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不过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至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制度已有所改变,圆筒瓦形已为覆瓦状,不再对分收藏。

据史料载,早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其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当时的铁券还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封侯的凭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给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渐趋于完备。明代起就规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给铁券,不得逾越。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即“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现存最早的铁券,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钱缪铁券,已千余年历史,据报道,这道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嘉奖吴越王钱缪讨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缪的。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 米,厚2.41厘 米,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被赐者征讨董昌的功绩,因其对朝廷有如此功劳,所以“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意即皇帝可免钱九次死罪),是皇帝赐给臣下的一种奖赏和信物。

由此以来,我国古代的铁券无论其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畴,这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涵义是吻合的。

唐朝免死金牌的内容?

唐朝免死金牌的内容是“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唐代的免死金牌早就在历史长河中流失,目前留下的唯一一块唐朝免死金牌系唐昭宗为犒赏彭城郡王钱镠平定董昌叛唐称帝所赐一块金书铁券“钱镠铁券”。此文物上镶嵌333个字,是唐代时期重要的实物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这句话的意思是“钱镠本人可免九次死罪,他的后人可以免除三次死罪,如果犯的不是死罪,不得对他们行刑”。这东西在古代那绝对是绝世之物,因为凭借着这几个字,可以挽回自己或者子孙的性命。

钱镠铁券字唐代之后一直被钱氏子孙珍藏,尽管因为改朝换代,免死金牌早已不免死,但他们仍旧将此视为传家宝,是祖上辉煌的象征。一千余年来,铁券历经战乱,有着一段漫长、曲折的保存过程。1938年,日军占领长乐镇时,钱氏后人将其藏入深井中,此后钱镠铁券在世人面前消失几十年。

1951年,长乐钱氏后裔将铁券打捞出来公布于世。当时全国各地博物馆都在征集文物,当地专家知道后立即赶往,确定这就是唐代唯一的免死金牌后,建议钱氏子孙将其无偿上交,放于博物馆保护。钱氏子孙经过讨论后,绝大部分同意将其无偿献给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免死金牌又被称为丹书铁券。丹书铁券最早是由汉高祖刘邦设立的,但是,到了唐朝,宋朝年间很少有皇帝赏赐给大臣丹书铁券,到了清朝更没有免死金牌了,取而代之的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黄马褂。

要说特别重视免死金牌的,那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了,在大肆赏赐给徐达、李文忠等功臣土地,财富以后,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够,就赏赐给了功臣们丹书铁券-----免死金牌。

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免死金牌“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皆用金填”。

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免死金牌的形状类似于房屋上的瓦片,而且在它的正面也是刻有字的,最重要的是那些字是用黄金制作而成的。

朱元璋赏赐给功臣南安候俞通源的免死金牌,上面记载了这样的文字:朕观历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为佐运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见。朕起自淮右,驻兵和阳,尔兄通海以所部师来附,东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采石,定金陵。

俞通源画像继而两平敌国,勋绩著焉。何大功将集,遽然先逝?朕悯其劳,追封为豫国公。尔通源实其亲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镇于江淮。从征中原,多效劳力。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子孙世世承袭。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余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勤劳以立事,恭俭以保禄位,尚其日慎一日,则富贵永延于世矣。

此免死金牌上的内容,一方面是朱元璋回忆了俞通源的战功,另一方面是朱元璋给俞源通的誓言,只要你不造反,即使你犯了错误,可以免死两次,你的子孙可以免死一次。

另外,朱元璋赏赐给功臣的免死金牌,也是根据前人存留下来的样式制作而成的,所以,不难退出,古代皇帝赏赐给功臣的免死金牌,上面大都是刻写了功臣的功劳,以及可以免死的次数。

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过免死金牌吧,它是皇帝赐予有功劳的大臣的,大臣犯罪的话可以凭借免死金牌逃过惩罚。不过在唐朝,这东西叫丹书铁券。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现在保存的唯一唐代丹书铁券,它自1951年钱氏后人捐献给国家以来,一直保留在博物馆。

这块丹书铁券,是唐朝皇帝赐给后来的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铁券跟瓦片的形状很像,黑乎乎的。铁券上刻制了铭文,虽然铁券的主体材料是用铁,可是他的铭文却是用金制的,总共恰好有三百三十三个铭文。

至于上面的大致内容,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你钱镠立了大功劳,替皇帝平定了叛乱,某年某月某日,皇帝赏赐钱镠丹书铁券,有了这铁券,你钱镠本人可以免死九次,你的子孙能够免死三次。怎么样,很厉害的东西吧,不过却没什么用。

一来赐下铁券没过多久,唐朝就灭亡了,唐朝皇帝赐下的丹书铁券自然而然就没有什么法律效应了。二来嘛,根据前车之鉴,这东西到了关键时刻是派不上用场的,比如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渊就曾经赐下过不少丹书铁券,但是结果呢?拥有丹书铁券的大臣还是被杀了,例如刘文静,拥有丹书铁券,还是被李渊以谋反罪处死,重点是,这位还是被冤枉谋反的。

当然,虽然在法律效益上没什么用,但作为文物,丹书铁券还是很有价值的。它能够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就是能够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这回事,有这个人。这种实物证明的历史,可比后人记载的历史可靠多了。

这块丹书铁券历经千年,后来又回到了钱氏后人手中,直到新中国成立,钱氏后人把他捐献给了国家。这块丹书铁券,虽然一直没有发挥他免死的功效,可是却反映出了吴越国一代贤王钱镠的功绩和钱氏家族保护文物并最后捐献文物的功劳。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金牌是钱镠的,897年因钱镠平定叛乱有功,皇帝赐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意思很简单,自己可以10次犯死罪不被杀,子孙有3次机会。

钱镠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成为了一代帝王,因为爱民如子所以现在杭州西湖边还有他的雕像,北宋时期钱镠的后代为了避免战乱,主动献土并入北宋。这块免死金牌就成了传家宝放在祖庙中。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金牌,主人成了皇帝,还有六位皇帝御览过。

宋太宗时期有地方官把丹书铁券献给了皇帝,宋太宗为了安抚钱氏看过之后就还给了钱氏家族,此后宋仁宗,宋神宗不知道是好奇,还是也想做丹书铁卷,让钱家送入宫廷,看过之后都又还给了钱家。钱家在两宋时期很受皇帝欣赏,多次把公主嫁给他们,成为亲家。

南宋灭亡之后,钱氏子孙带着这件传家宝逃亡,结果掉到了水里,也不知道具体掉到了哪里,直到56年后被一位渔民捞了上来,被一位老先生买了回去,之后钱氏子孙又以十斛谷买回了“钱鏐铁券”,就这样离开钱家56年之后,这款丹书铁券又回到了钱家。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也想做个免死金牌送给开国功臣,但是又都不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这时候有大臣说钱家有,朱元璋就派遣使臣到了钱家,钱家就把这块传家宝送到了京城,朱元璋和大臣们看过之后,照着样子做了一批,不过这个高仿的质量就是不行,历史也证明确实没啥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金牌,主人成了皇帝,还有六位皇帝御览过

免死金牌

不过这个丹书铁券也不是白看的,钱家传了500多年了,还真在明朝用过一次,当时犯了罪,钱家就拿着他就京城找朱元璋,说了他们先祖的功德,结果朱元璋还真把他们放了。

明朝第二位见过这块免死金牌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此后清朝的乾隆皇帝也看过,这位诗人皇帝看过之后,诗兴大发还专门作诗一首,还额外赏赐了一个盛放免死金牌的盒子,连同免死金牌一起给了钱家,还是乾隆大方,这么多皇帝看完,也没说给点赏赐啥的。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金牌,主人成了皇帝,还有六位皇帝御览过。

太平天国时期,天平军攻入台州,钱家为了避免传家宝丢失,把他放到了井里,结果在捞上来很多金字都剥落了。

抗日期间,钱家为了防止丢失,又把这款丹书铁券藏到了井里,为了防止被水泡坏,还专门涂上油,封上蜡,这一放就是七年。

解放之后,钱家人把他捐给了国家,上交给了浙江政府,后来因为文物价值太大,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调藏这件无价之宝,将它以一级文物珍藏。

免死金牌是口语,它身份证上的名字一开始是丹书铁券。就是拿一块铁,叫铁匠打成一个矮矮的空心圆柱体,然后用快刀一刀两断,切成大小长像一模一样的两块半环铁片,找书法家写一篇歌颂功德的文章,然后阴刻在铁片上,刻完之后用丹砂把字描红,所以叫丹书铁券。

两块铁片内容一样,一块留给皇帝,一块留给黑社会积极分子。后来,有一段时期用银填字,到了唐朝再次系统升级,用金子了,所以,它的身份证上也改名了—金书铁券,而且唐朝开始成了救命神器,拥有者本人可以免死九次,子孙免死三次,除非谋逆。

现在浙江博物馆里有一块,好像全国活到现在也铁券只有它一块了,这块铁券是可怜的唐昭宗颁发给吴越钱王的。这钱王贩卖私盐出身,贩卖私盐本身就是刀口舔血,后来跟着大哥董昌混,之后又杀了董昌,成了浙江一带的带头大哥。权力跟冬天里稻草一样的唐昭宗,听说遥远的钱王愿意跟从他,大喜过望,给火拼掉兄弟的钱王颁发了可以免死九次子孙免三死的铁券。

丹书铁券护家门描写的是谁?

描写的是才柴进。

“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丹书铁券护家门,万里招贤名振。”这是《水浒传》中对柴进家中的免死金牌的描写,这里面的丹书铁券就是免死金牌的“学名”。柴氏的这个丹书铁券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做了皇帝后赐给柴氏的,当时讲的清楚,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谋逆狱中赐尽。这个免死金牌在宋朝是很有用的,后来柴氏子孙在新旧党争之中失势都没有被杀,甚至可以随着政局的变换再次返回中央,如果柴进真的是柴氏后代,有这样的特权也并不稀奇。

丹书铁券,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称做“丹书铁契”,即“铁券丹书”。丹书铁券护家门,万里招贤名振。”这是《水浒传》中对柴进家中的免死金牌的描写

免死金牌在手下一句?

免死金牌在手,你奈我何!朱元璋:背后九个字看了没

在古代免死金牌又叫做丹书铁券,是帝王颁授给功臣和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

据史记载丹书铁券最早见于汉高祖刘邦时期,这时候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特权,仅为一种加官晋爵的荣誉象征。到了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开始有了"保命符"功效,唐代时受券者本人和子孙可免死1到3次。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夺得皇位,为了安抚遗老遗臣,特赐柴家丹书铁券,柴家后人永世无罪。

到了明朝,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律法上规定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爵勋贵者。丹铁券列有7个等级,所有铁券都是一式两份,一件在赏赐者,另一件在内府中,需用时,将它们拼在一块。

朱元璋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胡惟庸,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皆获铁券,但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死因之一。李善长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李善长与刘伯温一样是朱元璋早起发家的两大臂膀,建国后二人更是为了大明朝呕心沥血。但是李善长,因为年老约束部下不力,他的部下和恶奴时常袭绕京城百姓,百姓们纷纷敢怒不敢言。最为致命的一件事是,李善长曾向信国公汤和那里借用三百卫兵,理由是为了"镇鬼",恰巧此时有人告发李善长起兵谋反,李善长知道风声后不慌不忙的说:"免死金牌在手,你能奈我何。

免死金牌在手下一句是什么呢?答案是免死金牌在手,你奈我何?这是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说的一句话,免死金牌是皇帝奖励给开国工程功臣的,诶,死金牌在古代也叫丹书铁劵,同时伴随丹书铁券一同赏下来的还有爵位金银等,如果有免死金牌,就可以胡作非为,那就是大错特错,李善长后来受胡惟庸案牵连,李善长以为有免死金牌在手,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说到我有免死金牌在手,谁奈我何?朱元璋怒的说道所谓免死,除 谋反大逆。最终牵连到全家从上到下。

下一句,没有后顾之忧。

可免除死罪。。。。。

丹书铁券其他应用

组词

丹组词书组词铁组词券组词

笔顺笔画

丹笔顺笔画书笔顺笔画铁笔顺笔画券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丹近义词书近义词铁近义词券近义词

反义词

丹反义词书反义词铁反义词券反义词

丹书铁券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唇如激丹浮翠流丹飞阁流丹妙药灵丹万应灵丹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丹书铁券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哀思如潮不分畛域半间半界不露锋芒擦屁股乘势使气大笔一挥遏渐防萌分家析产风平浪静反裘负薪匪夷所思欢若平生将勇兵强刻骨镂心怜贫恤老破镜分钗清风高节秋水伊人七子八婿胜人一筹贪赃坏法诬良为盗温情密意物以希为贵乡风慕义鞋弓袜小心乔意怯形色仓皇越凫楚乙应风披靡贻笑大方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anshutiequan6579.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