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而无谋的意思勇而无谋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勇而无谋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勇而无谋
- 拼音: yǒng ér wú móu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虽然勇敢,但是缺乏谋略,常指靠蛮力而不靠智慧的人。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缺乏头脑。
-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
- 成语示例:鲁迅《两地书》:“我看见的子路是~,不能待三鼓而进的一方面。"
- 英文翻译:
勇而无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吕布有谋无勇的典故?
吕布一个悲情英雄,第一次露面是跟随丁原讨伐董卓,被董卓用一匹马收买杀死丁原,跟随董卓杀的十八路诸侯望风而逃,又被王允利用貂蝉美人计杀死董卓,最后占据徐州不听陈宫的计策被曹操活捉后,勒死在白门楼上,一生勇猛无敌独战关羽张飞刘备,最后因为死在无主意上!
三国志记载,杀董卓之后,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城,吕布退走。吕布先去投袁术,袁术素来知道吕布无义,又非常彪悍,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他,不敢留,一顿好言好语把吕布打发走了。
于是吕布去投奔袁绍,此时袁绍正愁,境内有张燕的一万黄巾余党作乱,被称为黑山军,就想利用吕布,于是收留。没有意外,吕布带领部下轻松大败黑山军,凯旋归来,吕布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变向袁绍申请多给军队。吕布及部下,恃功骄狂,激怒了袁绍及手下诸人,于是袁绍就想悄悄干掉吕布。
袁绍假装派人去送吕布,吕布察觉有异,便安排这些士兵呆在帐外侧,他安排人在账内击筝,自己悄悄跑了,军士以为他在账内,半夜潜入袭击,才发现人已不见。这一招金蝉脱壳,不可谓不溜。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文韬武略的陈登,向曹操提及吕布的时候,也曾提到,“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也就是说,在时人看来,吕布不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打算,还是有勇无谋的代名词。
东汉末年,曹操盘踞兖州,后起兵攻打徐州。将徐州城团团围住,徐州牧陶谦搬来的救兵看见曹操势大,不敢轻举妄动。
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布就是那个黄雀。吕布按照陈宫的计谋,一举夺取了曹操的兖州、濮阳等城池。
曹操一回头,发现丢失了大本营,只能急忙撤军,回到荀彧死守的鄄城,商议对策。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不足为虑。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文韬武略的陈登,向曹操提及吕布的时候,也曾提到,“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也就是说,在时人看来,吕布不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打算,还是有勇无谋的代名词。
有谋无勇是什么人?
有谋无勇是指有谋虑而没胆量做事的人。
成语勇于开头的有什么?
成语勇于开头的有:勇于自责。
勇于自责
拼音:yǒng yú zì zé
解释:敢于承认错误并自我批评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人札子在郑国掌握了都城北门的钥匙,派人要秦穆公攻打郑国。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大将孟明视等率军出征。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假装送礼迎接秦军,背后通风报信。晋国乘机出兵打败秦军。秦穆公承认是他的罪过。
勇于尝试,勇于承认,勇于面对,勇于挑战,勇于承担,勇于创新,勇于担当,勇于向前,勇于创业,勇于担责,勇于克服,用于加码,勇于认错,勇于悔改,勇于革新,勇于合作,勇于示好,勇于蒙羞,勇于救人,勇于服软,勇于试验,勇于和解,勇于总结,勇于胜出,勇于拒绝
答案:勇于创新,表示勇敢的去探索…不要害怕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心敢于面对困难…取得新的成果。勇于担当 ,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就是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失败,成功以及种种事情,不逃避现实,干预挑战就是勇于去尝试新的,困难的事情。勇于牺牲,比喻勇敢,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勇猛果敢
形容处事勇敢决断。
勇冠三军
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勇于私斗,怯于公愤
私私利怯畏缩。为了争取个人私利很勇敢,为了大家的利益在行动上则畏缩不前。
勇者不惧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勇猛精进
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勇而无谋
谋计谋。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兵在精而不在多,人强马壮欺百姓的出处?
出自: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一回,原文为“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意思是将领的好坏在于打仗用谋略而不是勇猛,士兵打仗是要精干而不是靠质量取胜。打仗既要讲究如何带将,还要讲究如何带兵。
一员大将,有勇而无谋,必是莽夫,有谋而无勇,必是懦夫。都干不成大事情,乃是兵家之笑耳,充其量只能算做是一棋子而已。
出自: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一回,原文节选:“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勇字励志成语大全?
勇往直前、
自告奋勇、
骁勇善战、
急流勇进、
见义勇为、
余勇可贾、
智勇双全、
急流勇退、
大智大勇、
智名勇功、
怯防勇战、
小怯大勇、
自矜其勇、
有勇有谋、
勇而无谋、
激流勇退、
一勇之夫、
万夫之勇、
散兵游勇、
勇猛精进、
将在谋不在勇、
使智使勇、
勇退急流、
贲育之勇、
奋勇争先、
勤劳勇敢、
装怯作勇、
大勇若怯、
万夫不当之勇、
有勇无谋
谁评价陈宫有谋而迟?
荀攸和郭嘉评价陈宫有智而迟。
曹操征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曹军连续攻城,都攻不下来,士卒疲惫,曹操想要退兵。
荀攸和郭嘉劝谏曹操说:“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于是引水灌城,生擒吕布。
关于曹操觉醒的故事?
曹操是大家很喜欢的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除了因为正统观念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将他描述成奸雄,其他按照史实多数是正面评价较多。也有很多人从他身上总结出很多不一样的特征,比如爱收降将、降才,爱收纳人妻,难得的一个提倡薄葬的英雄人物等等。但你知道吗?早年的曹操其实是很不成熟的。
早年刚正不阿的曹操
曹操是曹嵩的儿子,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为这个便利,曹操得以入朝从政。但是曹操本人却十分痛恨宦官,在管理洛阳一小块地方的时候,(174年)曾直接依法打死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得罪了宦官势力,被贬出京城。
不仅如此,其实曹家很多人也跟宦官势力关系不是很好,甚至有人因此被杀。四年后曹操也因为这些事情,再一次被免官。
在当时的时代,人们都非常痛恨宦官集团,曹操也不例外。在免官之后两年,被重新征召入朝。当时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诛杀宦官行动失败,被杀身亡。曹操竟然直接上书为窦武、陈蕃等人翻案,虽然没被采纳,但这种不怕死的行为,说明他那时还是很正直的一个人,所以说最开始步入政坛的曹操是刚正不阿的。
不过东汉政权已经腐朽了,人心已经败坏了,都散了,越是刚正的人越是不得志,这大概是压得曹操喘不过气来的一个原因。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曹操跟随皇甫嵩剿灭黄巾军,立过不少战功。这大概是曹操第一次带兵打战,或多或少他从皇甫嵩这个东汉最后一个名将身上学到了不少兵法,为他日后自己带兵打战埋下基础。虽然立了功,也封了官,但在整治治下郡县的时候,还是对这腐败的社会感到失望。不久之后,曹操辞官隐居起来了。从这可以看出,曹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还是忠于朝廷的。而且从另外一件事,有人企图立废掉汉灵帝立其他人为皇帝的时候,曹操也拒绝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忠孝的态度还是很坚定的,不曾想过谋反。
四年后,曹操又再次被汉灵帝征召,担任了重要的军职。
从对宦官势力正面刚而被贬官,因亲戚得罪宦官而被诛杀再次被免官,再到为窦武、陈蕃等人翻案,积极参加剿灭黄巾起义,不参加皇帝废立,而后隐居,又再次出山,曹操在官场的起起落落,是《三国演义》里不曾展现过的真实的曹操的面目,但这些也是为后面曹操的转变埋下伏笔。如果说皇甫嵩是曹操在军事上提点过他的贵人,那宦官与那些贪官污吏则是迫使他成长的反面人物。曹操对腐朽的东汉政权的失望,转而萌生出取而代之的想法,为下个阶段的转变埋下伏笔。
抛弃光复汉室想法的曹操
但曹操真正抛弃光复汉室的想法,是在反董运动之后。董卓进京之后,惹怒了天下人,群雄乘机起来反对,尤其是袁绍与袁术兄弟。但是这两人并不是真心想匡扶汉室的,他们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特别是袁绍,不仅消极出兵,却对扩大自己的地盘很感兴趣,一直在后面热衷吞并同盟的地盘。
当时最积极打董卓的最突出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孙策的老爹孙坚,另外一个就是曹操。孙坚开始也得不到支持,但大骂袁术之后给了足够的粮草兵马,竟然攻陷洛阳了;但曹操就没那么好运,袁绍几乎没给什么支持,导致曹操寡不敌众,损失惨重,自己也受伤差点死掉。跟曹操一样失望的还有好友张邈,他们都曾痛骂过袁绍,对这些心怀鬼胎的反董同盟很是失望。但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偏偏是袁绍、袁术他们,曹操的内心也许就从那时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彻底灭了袁家势力。
也大概是这个时期,曹操开始与汉室决裂。一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迈开了统一北方的步伐。
二袁,尤其是袁绍,是曹操成长起来的第二阶段的关键人物,是他开始自立并且走向军事统一北方的第一步。
被朋友接连背叛的曹操
初出茅庐的曹操虽然小有成就,但是性格依旧是那么直,随着打战杀人,看习惯了,他心中的恶魔也渐渐被唤醒,人性恶的一面也逐渐展现出来。就因为他没有自我约束,导致了他被朋友接连背叛,而背叛的导火索竟然是一个不起眼的知识分子。
此人就是边让,衮州名士,据说当时是与孔融等人齐名。不过这人被很多人推崇过,就飘了,养成一个臭毛病,就是爱评点当时的各方诸侯。曹操是“宦官之后”,自然成为边让黑他、讽刺他的一个点,然后升级到品德、名望上的否定。也许曹操就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一个红眼就让人把边让杀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衮州人士并没有因此屈服曹操,反而是对曹操心生反叛。
曹操最信任的下属是陈宫,他曾把最重要的东郡交给陈宫管理,但恰恰是陈宫最先出来怂恿曹操的另外一个挚友张邈一起举起反旗,迎回吕布当他们的主公。这个张邈是早年曹操最重要的一个挚友,也是最信任的,在出征讨伐徐州的陶谦之前,曹操曾对家人说,如果他战败了,他们可以去投靠张邈。之前袁绍叫曹操杀张邈的时候,曹操不仅没杀,反而告诉张邈,两人恩义如此。但就是这么一个人,背叛了曹操。
而且在这节骨眼上,前面曹操还做了一件蠢事。曹操打徐州陶谦,借口是他的父亲曹嵩被陶谦的部下劫杀。虽然没打下来徐州,但是出于报复心理,曹操屠了三个郡,震惊天下。残忍的一面暴露出来,充分体现了曹操的不成熟。这让陈宫、张邈这些朋友心寒,加上边让事件,让这些朋友彻底失望了,反而去迎接那个勇而无谋的吕布。
气急败坏的曹操,后来打败了吕布,期间还族灭了张邈全家。但在杀陈宫的时候,曹操又迎来了另外一个转折点。
在文章开头提到过曹操善待并且重用降将降才,但是另外一点不曾提到,仅限于有战斗力的武将与有才能的谋士,但对背叛他的朋友,曹操终其一生都是不能容忍的。这导致了在对待张邈与杀陈宫这两件事上,曹操的处理方法不同。他对张家选择的是族灭,对陈宫则是只杀陈宫一人。
按理说陈宫是造成曹操被一众朋友背叛的罪魁祸首,曹操应该更恨他才对。但是经历了这一系列背叛,以及与群雄争夺地盘的过程中,曹操是逐渐意识到玩弄权术的重要性,而这些是需要有谋士在身边不断提醒他,给他更合适的建议。所以曹操才渐渐变得惜才起来,对于陈宫这个人才自然是想争取一下。
可惜的是陈宫宁愿死都不肯投降,甚至曹操用他的父母妻子威胁,也不为所动。并且反而被陈宫将了一军,不得不成全孝名而厚待陈宫的家人。当然了陈宫跟张邈是不同的,陈宫没什么家庭背景,背后没有势力,不杀对曹操是没什么威胁的,而张家人多势众,不族灭曹操不放心。
在白门楼这里,曹操终于成长起来了,彻底觉醒,变成之后的三国历史的曹操,处理事情也更老练了。之后的他惜才,善于听取意见,这些都帮了他不少忙。
应该来说张邈、陈宫,是曹操成长起来的第三阶段最重要的人物,特别是陈宫,是让曹操彻底走向成熟的关键钥匙。
斗智斗谋意思?
足智多谋 草船借箭 殚精极虑殚谋戮力 多谋善断
发短心长 计穷智短 经纶满腹 力屈计穷 满腹经纶
妙算神机 谋臣如雨 匹夫之勇 挈瓶之智 孙庞斗智
心长发短 一夫之勇 勇而无谋 智勇兼全 智勇双全
勇谋大事而失败,强如不谋一事而成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情要充满动力。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才是成功的根本,只有自己无比强大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思考,今日凭借着力量就可以完成一力降十会。只有至高无上的力量才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
勇谋大事而失败,强如不谋一事而成功是什么意思?
每个人都会担心,怕定高目标后难以达到,怕晋升高职级后比赛会输给别人,但唯有接受挑战与压力才能不断地突破与成长。因为,勇谋大事而失败,强如不谋一事而成功,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