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知易行难的意思知易行难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知易行难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知易行难
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看似容易做时难。
典故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成语示例: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遂只得空口说白话。"
英文翻译: 

知易行难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知易行难是什么意思?

大道至简是说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

知易行难是指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也就是看似容易做时难

知行合一,得到功成指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如果二者结合,就可以成功了

知难则行易出处?

“知难则行易”意思是 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出自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可以参考我的学说。

孙中山对于知难行易的整个论证,与他的行先知后思想紧密相联。

他针对 “知易行难”之说, 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论断,这种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中的唯物主义内容。

孙中山在肯定行先知后的同时,还极其重视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对于行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知与不知”乃是革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孙中山说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进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道理都懂,知易行难的意思?

就是说道理每个人都明白,但是知道是容易的,真正做起来就难了 。

“知难则行易,知易则行难”是什么意思?

深奥的道理,别人轻易的告诉你,那你以后践行起来就很难, 深奥的道理,通过磨难才知道,那你以后践行起来就容易了。

这句话说的是这个道理。

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分别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知易行难”,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时而觉得“知易行难”,时而觉得“知难行易”。

如果想要判断它们的关系,应该先探讨下,这两个词中的“知”和“行”的含义是否相同。若它们归根结底不是一个意思,自然适应的情景就不同,也就无对错之分。

不同的“知”

《墨经》中将知分为三类:“闻知”,“说知”,“亲知”。

“闻知”是由别人口头或书面传授得来的知识。比如我没吃过梨子,但有人告诉我,梨子是甜的,这是闻知。

“说知”是我没有经历过这件事,但可以由其它类似的事推论得知。比如有两个梨子,我吃过这个梨子是甜的,可以推想另外一个梨子也是甜的。

“亲知”是我亲身经历过这件事而得知。比如有个梨子,我吃了,发现它是甜的,这是亲知。

我们对不同的事,“知”的方式不同,比如吃毒药而死的痛苦,我们势必无法“亲知”。我们知道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这些儒家圣人,既无法“亲知”,也无法“说知”,只能“闻知”。所以当我们无法“亲知”时,只能用“闻知”、“说知”来补助。

“行”与“知”的不同关系

“行”与“知”的关系也有种种不同。有先行而后知,先知而后行,方行方知,方知方行。

“先行后知”,就是初次见到一个梨子,不知道能不能吃。所以先吃试试,试过后,下次再见到梨子就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了。这是先行后知。

“先知后行”,如果我上一次吃过梨子,或者有别人告诉我梨子可以吃,我再去吃它。这是先知后行。

“方行方知,方知方行”,是“知”和“行”之先后相差极微。比如我们一吃梨,就知道梨的味道;一迟到梨的味道,就知道梨子是可以吃的。这是方行方知,方知方行。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此。

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中的“知”,是指“亲知”,“行”是“方行方知,方知方行”。“知”与“行”先后相差极微,几乎为零,所以说是“合一”。

“知易行难”就是我们常说的:“懂得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它的“知”是指“闻知”,“行”是“先知后行”,听得这个道理容易,但去实践它并不容易。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创立之说。他在《孙文学说》,提出“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为证,说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都是行在先,知在后。所以可知,这里的“行”是“先行后知”,而知指的人类的科学知识,而非某个人“闻知”“说知”或“亲知”。孙中山提出这一学说,是想要推翻传统的“知易行难”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探讨完知和行的解释,似乎很难说服我呀。

总结

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难行易,三个词的“知”与“行”含义不同,自然没有谁对谁错之说。

但同时,当我们碰到事情,与其感叹“知易行难”或“知难行易”,何妨细化一下标签,探讨下,当前是何种“知”、何种“行”,也许更能理解所处困境。

扩展阅读

[1] 梁启超,胡怀琛著:《中华圣贤讲什么》,中华书局,2016,知行合一说

知难则行易,知易则行难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如果知识的学习困难,那么行动起来可能会容易,而知识学习比较容易,行动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这里是在探讨知行问题。

知易行难的解释,具体事例。在线等?

瞎解释的啊,知道一件事很容易,而做起来却很难,比如一个人比较胖,想要减肥,她知道要节食就是少吃(不建议节食)要锻炼,但是看到吃的很多时候都没办法控制自己。

还有就是老师讲课我们听起来感觉还不错都可以听懂,但是让我们自己做有时候还是没有思路和想法的

大道智简.知易行难,什么意思?

答: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知道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本质的东西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但本质的来源却是错综复杂的。

大道至简: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知易行难:指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实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什么叫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

所谓知难行易,就是知道一件事一个道理很难,但知道了以后做起来其实很容易。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开锁,你不知道怎么开,只能被挡在门外,但你会开了,这事就容易得很。最难的是知道那个手法、那个原理、那种思维。知道了也就会做了。所谓贼性难改,贼不知做贼的道理,早就改邪归正了。维特根斯坦说: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你看谁都像钉子。行动的欲望来自你知道你有锤子。而没有锤子的人,是没有动不动想去锤人的欲望的。

王阳明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个,只是方便说法才把知与行分成两段来说。也就是说,只要致知,行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如何致知呢?格物。对格物的理解,理学与心学是不同的,理学认为是:探究事物规律,让内心的知越来越壮大;心学认为格的是心内物,也就是私欲,格物即正心,把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真相的私欲格除,心自然明,一切真相就能公正地显现于心,没有一点私欲了,就达到了良知,达到了良知,就能行,因为知行本是一个,不假任何外求。

所以,心学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不盲目行动,认为那是冥行妄做。锤子和开锁都是可以作为私欲克去的,那时,有锤子会开锁也会失去对行为的驱动力。

所谓知易行难,是明明知道某事应该做,但很难付诸行动。按王阳明的说法,这是因为并不真的知,真知必然能行。我们所以为的识见,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上,这都是私欲。这样的知,当然不会产生驱动力。看到老大爷摔在地面上,你认为是碰瓷的,或者认为不关自己的事,尽管知道应该去扶,但并不会去扶,因为有了思量,这思量就不是真知,不是良知。如果突然发现这老大爷竟是自己的老爸,马上就去扶了,想都不想,为什么?因为真的知,触动的是良知,良知与行是天然合一的。

能把不相关的人和事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这种境界就是圣贤。能把工作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会有创造性的成就。能把同事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深受同事们接纳。能把领导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能将心比心,从而得到领导的重用。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出处?

1、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认识事情的道理比较容易,而去做或者去实行这件事比较困难。

2、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实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3、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

扩展资料

大道至简解释:

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知行合一解释: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出自于明代王守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命题。

知易行难其他应用

组词

知组词易组词行组词难组词

笔顺笔画

知笔顺笔画易笔顺笔画行笔顺笔画难笔顺笔画

近义词

知近义词易近义词行近义词难近义词

反义词

知反义词易反义词行反义词难反义词

知易行难成语接龙

正接

难得糊涂难弟难兄难分难解难分难舍难割难分难割难舍难更仆数难乎其难难乎为继难乎为情难解难分难进易退难解之谜难鸣孤掌难能可贵难如登天难上加难难舍难分难舍难离难伸之隐难兄难弟难言兰臭难以逆料难以启齿难于启齿难于上青天难于上天难以为继难以为情难以预料难以置信难言之隐

反接

不得而知半解一知不识不知白首相知博者不知聪明睿知妇孺皆知格物致知浑然无知尽人皆知举世皆知绝圣弃知旧雨新知可想而知冷暖自知路人皆知蒙昧无知懵然无知茫无所知暮夜无知暮夜无知年少无知年幼无知你知我知贫贱之知轻薄无知强不知以为知挈瓶之知前所未知人人皆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事不知人所共知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三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神人鉴知世人皆知他乡故知他乡遇故知天知地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童子何知未卜先知无人不知无所不知无一不知心到神知先觉先知鲜为人知愚昧无知一事不知一物不知一望而知愚妄无知一问三不知一无所知言者不知言者弗知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灼见真知众人周知众所共知众所周知尊闻行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知易行难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战百胜村野匹夫蜂虿作于怀袖毂交蹄劘刮目而视淮橘为枳韩陵片石计功行赏口口声声宽心丸令人寒心冷血动物鸣玉曳组鸥鸟不下攀蟾折桂跑跑跳跳披头盖脑千金之堤,溃于蚁壤三翻四覆山林隐逸通才练识痛彻心髓舞爪张牙鼷鼠饮河希世之才逍遥事外越次超伦言教身传以人废言语笑喧阗指腹割衿踵武前贤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angyixingren4050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