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作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无所作为的意思无所作为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无所作为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无所作为
拼音: wú suǒ zuò wéi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语法: 作谓语、定语、补语;指缺乏创造性。
典故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成语示例: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英文翻译: let go <be in a state of inertia; attempt nothing and accomplish nothing>

无所作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历史故事?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这句话出自东汉大科学家张衡,讲的是政德对于官员的特别意义。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

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往往比较关注仕途升迁、官级大小,而对立德、立言、立行则漠不关心。

殊不知,身居高位而德不配位,位在要津而无所作为,不仅会伤害公共利益、贻误发展机会,最终也会殃及自己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如下:

在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 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我要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养家。我能做最棒的瓦匠工作。”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砌砖”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贝多芬的失聪故事50字?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经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

艰苦的童年生活没有让贝多芬像莫扎特儿时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悲惨而残暴。

父亲想发掘他的音乐天斌,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满四岁,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钉在钢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关在家里,幼小的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垮。贝多芬也曾一度厌倦了音乐,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

少年时代,贝多芬过早地担当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十一岁时,贝多芬加人戏院乐队,领取每月徽薄的工资来补贴家庭生活的开支。

十七岁那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母亲是因肺病而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感染同样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里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残酷的优郁。

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经常酗酒的父亲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同时,也挥祖尽了家里的积蓄,人们只好把父亲的养老金交给贝多芬管理。这些可悲的事实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童年的贝多芬是如此的悲惨,青年的贝多芬更是痛苦万分。二十五岁以后,疾病的恶魔就开始叩问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

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

这给贝多芬的生活、爱情已经音乐创作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好几年,他躲着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耳朵失聪这个可怕的密码,隐忍着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

晚年时,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这期间,他没有经济来源,被逼得四处向好友求援,已解决生计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关于贝多芬失聪的原因有很多,今天今天讲的故事是,贝多芬并不是先天失聪的,在贝多芬童年的时代非常喜爱音乐,他学习并掌握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创作经验。后来,一次贝多芬有病,长期高烧导致了贝多芬失聪,到这并不耽误他的创作,他可以完全不依赖听觉想象出演奏的效果并记谱。

正当贝多芬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26开始失聪,50完全丧失听力。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

贝多芬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大音乐家,自幼喜爱音乐,然而家庭不幸。他有一个酗酒成性的父亲,童年时代缺少幸福和欢笑,没有人人都能享有的亲情。成年后,他的人生也多灾多难。26岁时因遗传性中耳炎而出现耳聋症状,到50岁时就完全丧失了听力。

贝多芬一生先后经历了失学、失恋、贫困和疾病的折磨。面对命运的不公,贝多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成就了一番事业。

贝多芬年少成名,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乐章,却因耳疾饱受折磨。27岁时,贝多芬就患上了耳疾,听力下降,让他苦恼不已。35岁后,贝多芬耳疾加重,一度让他心灰意冷,甚至绝望。45岁时,贝多芬完全丧失了听力,即使戴上助听器,也无用,双耳完全失聪了。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再度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

大约从1819年开始,听力完全丧失。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

瓦特忘我工作的故事简短?

英国发明家。对当时已出现的原始蒸汽机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和发明,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使蒸汽机成为工业上可用的发动机,并由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也许,你曾听说过这样的传说:壶里的水烧开了,蒸汽不断地掀动着壶盖,瓦特看了大受启发,于是便发明了蒸汽机。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可靠。因为在瓦特之前,人们已经发明了蒸汽机;瓦特是在别人发明的蒸汽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蒸汽机臻于完善,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另外,瓦特改进蒸汽机,也并不容易,而是花费了10多年的艰苦劳动!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造船工业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小镇格里诺克。瓦特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他的祖父和叔叔也都是机械工人。由于家里很穷,瓦特没办法到学校里读书,就顽强地自学。在6岁的时候,瓦特就开始自学几何,后来自学物理。到了15岁的时候,他学完了《物理学原理》等书。

瓦特小时候很喜欢自己动手,制造各种机械。他曾制造和修理起重机、唧筒、滑车和一些航海器械。就这样,小瓦特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瓦特17岁的时候,就去当学徒,跟人学习修理机器。19岁的时候,瓦特来到伦敦,在一家钟表店里当学徒。

瓦特心灵手巧。他从修理各种机器中,弄懂了许多机械原理,于是修理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连经纬仪、方位罗盘、象限仪这些精密仪器,他也能修理。

瓦特那高超的手艺,引起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台克的注意,聘请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附属的教学仪器厂当仪器修理工。在那里,瓦特开始接触蒸汽机,成为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早在瓦特之前,人们就已经在那里制造蒸汽机了。从达·芬奇到牛顿,已有20多人研究过用蒸汽作动力的机械。1690年,法国的巴本制成了一台蒸汽机。1698年,英国的塞维利制成一台蒸汽泵,能够在矿井中抽水。1705年,苏格兰铁匠纽可门在巴本和塞维利的基础上,制成了一台蒸汽机。从1712年起,这种蒸汽机开始在英国各矿井使用。

不过,纽可门发明的蒸汽机,工作效率很低,常常要消耗大量的煤。

1764年,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蒸汽机的构造,对蒸汽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瓦特看出了纽可门蒸汽机的毛病——蒸汽是在汽缸中冷凝,要花费大量的热量来加热汽缸。

瓦特凭借他丰富的机械知识和灵巧的双手,开始想办法改进纽可门的蒸汽机。那时候,瓦特身体不大好,可是他仍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了2年多时间,终于制成了一种新型的蒸汽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接着,瓦特又花费了6年多的时间,对蒸汽机作了两次重大改革。1784年,瓦特终于制成了新式的单动作蒸汽机。这种新蒸汽机比纽可门蒸汽机的耗煤量节省四分之三,而且运转速度大为提高。

从此以后,蒸汽机广泛得到应用,成为工农业生产中的动力。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恩格斯还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

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瓦特的大名也随之传遍了欧洲。人们把瓦特誉为“蒸汽大王”。

这时,荣誉和金钱像雪花般向瓦特飞来,他从一个穷苦的工人一下子跃为大老板,跃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瓦特迷醉于荣誉、金钱、地位和权力,变得无所作为。他的后半生,在科学技术上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相反,瓦特以权威的身份,去压制别人的发明。1781年,瓦特曾反对推广霍恩布鲁渥发明的“双筒蒸汽机”;18世纪末,他又极力压制特列维蒂克发明的“高压蒸汽机”。

1819年,瓦特逝世,终年83岁。

瓦特的一生说明:在科学的征途上只有不断艰苦地攀登,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前进;一旦有了坐享其成的念头,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成为绊脚石。

主观意识太强的典故?

一、

客观世界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主观意识能解决的就是改变自身的状态,辅助万物自然,顺其自然变化去作为,而不是强行违背客观规律以求发展。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就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品味。

无为而治是老子一再阐述的思想核心,所谓无为并非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在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也就是所说的不妄为,顺其自然所为,才能让人生有所大为。

老子当时作为一个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相当于普通的中级官员,他在审视当时的社会现象之后,提出一个中肯可行的治国方式,而无论古今,这一方式都是非常值得参考的重要智慧,而且这个方式指导的不仅仅是治国的策略,也包括自我修身处事的功夫,就是以无为治国。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说明了无为治国的道理。

有一天,阳子居拜见老聃,并问道:“现在如果有一个人办事敏捷迅速、强干果决,对事情洞察也非常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也非常专心勤奋,这样的人可以和圣明之王相提并论吗?”

老聃就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不过就像有才智的小吏,被自己的技艺职守所困,终身劳其形体,担惊受怕罢了。况且虎豹因为身有花纹而招来捕猎,猕猴由于灵便,猎狗因为会捉狐狸被人拴住使用,像这样的情况能和圣明之王相比吗?”

阳子居听了之后,非常惭愧地说:“那请问冥王怎么治理天下呢?”

老聃就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而不归功于自己,教化世界万物,而人民也不觉得有所依赖,他虽有功德却不能用名声说出来,他使万物各得其所,而自己立于高深莫测之位,游于虚无缥缈之境界。”

庄子的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就是道家思想之中以无为治理天下的道理。

对于人生来说,停留于主观意识的所作所为,只是俗人过度卖弄的把戏,不但未能让人生如愿,反而会弄巧成拙。

就像庄子所认为的“有才智的小吏”,他的技能就像敏捷的猕猴和猎狗的能力一样,不仅不能为人生创造优势,反而会因为他的能力而受到拘束。

真正的圣明之人,则是以顺其自然而治理天下,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者。

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放在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在历史朝代中也多有验证的智慧。

丹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正确的名字应为:丹朱化鸟

丹朱为人骄傲暴虐,不务正业、无所作为之人

丹朱化鸟故事:

尧有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当中,丹朱是年纪最大的,可也是最不成器的一个。

丹朱为人骄傲暴虐,常常喜欢和伙伴们带了随从臣仆,到各地去漫游,稍不如意的地方,就要迁怒于人,大发脾气,虐待他的臣下。

丹朱,生卒年月不详,华夏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帝尧的长子。

丹朱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朱自幼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故围棋雅号丹朱。

丹朱对弈图

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缺少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

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

帝尧崩后,丹朱回到华夏部落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曾称帝三年,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是为“尧舜禅让”。 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

因丹朱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

《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 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也。

丹朱死后,其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后世称“尧帝世孙,得邑为姓”。

中国反思历史的例子?

唐朝前期可说是反思历史最深刻的一个例子。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和臣子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何国力十分强大的隋朝,会如此快速地灭亡了?

对于这个问题,臣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回答,有人说是隋炀帝不顾百姓死活,有人说是隋炀帝行政治理太急功近利,有人说隋炀帝骄奢淫逸等,这些反思多是表面上的反思,而唐太宗得出的结论则十分精辟准确,就是百姓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殷鉴不远,唐朝皇帝和臣子们都目睹了隋末农民战争里百姓的巨大力量,也明白了得天下的首要是得民心,隋炀帝不顾百姓承受力,三征高句丽,百姓叫苦不迭而不理会,开凿大运河,百姓尸体遍地却视而不见,怎么能不失去民心?

正是对前朝灭亡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看见了魏征的忠心直言,看见了皇帝的虚心纳谏,看见了上下官员们的励精图治。

正是对前朝灭亡进行深刻的反思,唐朝创造了一个纪录,就是其是拥有最多治世的王朝。

如大名鼎鼎的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之治,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宣宗中兴,此后此前和此后。再无这么多治世的王朝了。

反思历史,用及当下。

一、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

老子的平生事迹,很不清楚。司马迁在《史记》一书里,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但是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出兵灭陈,就成为楚国的地方了。后来的人都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史官。后来因为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的生卒年代,已经不知道了。历史学者们作过许多的研究,也有过不少争论,但是老子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当长于孔子。孔子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约生在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在的传说是不可靠的。根据老子的思想学说来看,老子比孔子晚,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这本书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老子》这本书,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

由于老子的生平历史我们知道的太少了,《老子》这本书是老子亲手所著的呢,还是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关系并不很密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争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较多的人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说法:老子是孔子以前的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我们知道,先秦的典籍很少是由一个人执笔写成的,而是由各学派的人不断地补充、发展,经过很多年代才成为一本固定的书。例如《易经》这部书,从它的形成到写成今天的《易经》的样子,至少经过了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老子》这本书,文词很简短,比较艰深难懂。它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是其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现在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对天帝的否认,"道"的思想

老子是古代中国较早否认天帝的哲学家。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称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识,能喜能怒。当它喜欢的时候,它就降福给人们;当它发怒的时候,灾祸就来临了。天帝有着最大的权威,它统治着宇宙万物,统治着每一个人。它不仅是天上的主宰,也是大地和人世间的主宰,人间的帝王,也是要受它的管辖的。所以人人都对天帝存在着敬畏的心情。这种观念,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起了一些变化。

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动。旧的世袭贵族的势力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成长。这时期诸侯之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连年不断的大宗军费和贵族生活的奢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和愤怒,爆发了人民的反抗。这种剧烈的阶级变化和斗争的现实,使得当时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仅仅用爆力压迫是不行的。因而不得不去注意人民的意向。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对于天帝统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怀疑,认为天帝也是要考虑人民的要求的。天帝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动摇了。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是无情的,天地对于万物,如同人对于草结成的用来祭祀的狗一样,用过之后,就抛弃了,没有什么爱憎。这个比较的意思在说明万物的生长运行,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着。

老子这种否认天帝支配万物的意思,和春秋时期人们所认识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记载,当时的历史学家已经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又发现木星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定出了十二年为一周天的岁星纪年法。公元前七世纪初,对朔日的推算已经能够达到大体正确。这些都使人认识到天也有它一定的运行规律,并不能随意行动。所以天的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地具有了科学的意义。

因此,老子否认天帝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知识发展的根据的。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后,提出了一个"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说,道是"象帝之先"的,帝是古代一贯相传的最大权力的天神,但在老子看来,道在帝之前就已经有了。老子对于他所提出的道,作了许多解说。他说:这个道不是寻常的、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在天地万物生长以前,就已经有了。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亲,没有它,就没有宇宙。

老子又说,道是一种看不见形状,听不见声音,捉摸不到的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当你遇见它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前面;跟着它的时候,又看不见它的后面。这是多么神秘呵!但是,它又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很平常的东西。

继承老子学说的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说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说:"你经常说的什么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回答说:"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

"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请你明白告诉我。"东郭子又问。

"在蝼蛄和蚂蚁的身上"。庄子说。

"怎么这样低下呢?"

"在小米和稗子里面。"

"怎么更加低下了呢?"

"在瓦甓里面。"

"岂不是愈来愈低下了么?"

"在大小便里面。"

东郭子听说"在大小便里面",觉得庄子愈答愈不成话,便不再问下去了。

庄子对东郭子说:"你要我明白告诉你道在什么地方,我只有把它说得低下些,才显出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蝼蛄、瓦甓,都包含着道。所以,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志,客观地存在着。庄子故意把道形容得那么低下,目的就在于打破大家对道的神秘观念。

三、"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

《老子》一书中,提出了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描述了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的图景。

如何治理国家呢?老子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什么是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一书中,处处都贯彻着无为的思想。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老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是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们。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不就是空虚而看不见的吗?它的作用却是这样伟大。例如车轮,如果没有中间的圆洞,就不能转动了。我们用的茶杯、磁碗等器皿,如果没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装东西。门户如果没有空处,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没有空处,怎么能住人呢?因此老子说,无和空才是有用的。我们对待事情,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人人按照无为的准则去过日子,去作人,国家按照无为的准则去治理,这样一切事情就能办理得很好了。

老子说,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越引起许多反常的事情。法令越分明,盗贼反而不断地发生。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他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认为这些都是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的。

老子一再告诉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就会引起人民的变乱,以至无法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最好是放任无为,让人民觉得只有个政府存在罢了,而实际上有政府和没有政府都是一样。这样人民自然会顺从,自然会变得朴实,自然会富裕起来。理想的君主,只不过是人民的一个首长,他的地位虽然在人民之上,但是人民不会感到他是一个负担和威胁。

老子又是主张愚民的。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治理人民,应该是削弱人民的志向,使人民愚昧无知。让人民吃饱了饭,筋骨坚强,能够很好地去劳动,过着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没有企求的生活。老子说出了人民越无知,对于统治者就越有利的道理,后世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愚民政策,从老子这里得到了启示。

老子歌颂着原始的朴素和淳厚,他怀恋着古代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所以他说,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患。老子指斥了阶级社会所谓仁义的虚伪性,智慧和知识用于欺诈造成的恶果,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老子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的文化,把阶级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也说成是由于知识文化所带来的,这当然是很错误的。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不相往来。"

把这段话译成现代的语言是这样的:

"领土不大,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即使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即使有武器装备,也用不着。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满足于质朴的风俗和生活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这自然是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残酷的情况下,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休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老子希望出现许多分裂的、彼此独立的小国,人民在每一个小国里,过着落后的原始生活,这与国家的统一,与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不正是背道而驰吗?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

无所作为其他应用

组词

无组词所组词作组词为组词

笔顺笔画

无笔顺笔画所笔顺笔画作笔顺笔画为笔顺笔画

近义词

无近义词所近义词作近义词为近义词

反义词

无反义词所反义词作反义词为反义词

无所作为成语接龙

正接

为丛驱雀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为德不终为德不卒为恶不悛为富不仁为法自弊为非作歹为非作恶为国捐躯为鬼为魅为国为民为鬼为蜮为好成歉为虺弗摧为虺弗摧,为蛇若何为虎傅翼为虎添翼为虎作伥为民除害为民除患为民父母为民请命为期不远为裘为箕为仁不富为人师表为人说项为人为彻为人作嫁为人楷模为时过早为蛇画足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为时尚早为蛇添足为所欲为为山止篑为善最乐为五斗米折腰为小失大为渊驱鱼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反接

不识之无称家有无出有入无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互通有无仅识之无可有可无聊胜于无略识之无贸迁有无懋迁有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有若无视有如无视有若无似有如无通共有无移有足无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无所作为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非其道抱佛脚巴结高枝不堪视听兵连祸结瞠乎后矣杵臼之交重峦叠嶂巢倾卵破苍松翠柏承上起下层见错出吃着不尽长夜之饮从中作梗顶天立地登堂入室饿莩遍野恩同山岳赴东海而死付东流饭坑酒囊肥头胖耳鼓腹含和鬼哭狼嗥官僚主义果如所料各司其事古为今用归遗细君怀道迷邦魂飞天外,魄散九霄虎口余生荷枪实弹号天扣地昊天罔极见弹求鸮积金至斗酒阑人散矜情作态吉网罗钳惊心破胆进贤退佞洁言污行慷慨就义旷日长久枯树生花练达老成李广不侯量金买赋乐极生哀梨眉艾发流溺忘反了如指掌履霜知冰冷眼静看伶牙利齿明见万里明来暗往密约偷期牛衣岁月疲癃残疾披云见日敲膏吸髓请骸骨穷搜博采青史标名禽兽不若沁人心肺杞宋无征翘首以待七歪八倒青蝇点玉衾影无惭千姿百态攘攘熙熙人众胜天上交不谄士可杀不可辱视死如生守身如玉豕突狼奔贪财慕势韬晦待时屯粮积草谈论风生坛坛罐罐体贴入妙无何有乡万口一辞无须之祸万丈高楼从地起西赆南琛系颈牵羊畜妻养子瞎马临池雄视一世炫玉求售刑余之人应变无方一而再,再而三雨覆云翻雨膏烟腻以火救火养老送终夜郎自大嘤鸣求友鱼米乡遗篇坠款玉石混淆一相情愿语焉不详以夜继昼以蚓投鱼言之过甚追奔逐北珠沉璧碎遵而不失撞府冲州芝焚蕙叹遮空蔽日张脉偾兴诛求无厌蒸沙为饭毡袜裹脚靴直言无讳只重衣衫不重人昭昭之明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weishengzhixin30541.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