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殣相望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道殣相望的意思道殣相望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道殣相望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道殣相望
拼音: dào jìn xiāng wàng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灾荒或战乱时。
典故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年》:“宫室兹侈,道殣相望。"
成语示例:《清史稿·夏毓秀传》:“昆明被围久,粮馈阻绝,~。"
英文翻译: The roads are full of dead bodies of the starved.

道殣相望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道殣相望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道殣相望 [dào jìn xiāng wàng] 殣:饿死。

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出 处《左传·昭公二年》:“宫室兹侈,道殣相望。

” 汉·刘向《新序·善谋下》:“相攻击十年,兵凋民劳,百姓空虚,道殣想望,槥车相属,寇盗满山,天下摇动。

光绪三年灾情有多严重?

光绪三年(1878年)腊月初四,离春节只有26天,这一天一场特大火灾震撼了整个天津、震撼了紫禁城,也震撼了大清国。两千多名妇女和儿童被烧死,火灾现场就像人间地狱:“所有尚具人形之老妪少妇孩童幼女,共收得尸一千零十九口”,其余的死者已被烧得支离破碎。

光绪三年,1877年,严重旱灾,造成饥荒,饿死1300万人。

1876年,淮河以北,发生严重旱情,一直延续到1878年,才有所缓解。

旱情发生后,1877年就开始发生严重饥荒,北方九省,赤地千里。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和陕西五省,饿死及被感染瘟疫而死的人数达1300万。

我国领土广袤,拥有各类地形地貌,所以历史上发生过诸如地震、旱灾、洪涝等各类灾害,直至今日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如今人们对待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起古人要强上太多——在古代,一场灾害常常就可以毁灭一个王朝,比如清末的一场天灾,就导致了清朝1000万人被活活饿死,2000多万人直接变成难民、流寇,直接加快了清朝的灭亡速度。

这场天灾就是著名的“丁戊奇荒”。这场大饥荒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年)及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戊寅年)灾情最为严重,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从光绪元年开始,包括山西、河南、直隶、山东、陕西多省在内的地区降水量都有了明显下降,起初朝廷还不以为意。到了第二年,降水量并没有提高,反而还继续下降,这就直接导致了旱灾爆发。灾情迅速蔓延,整个北方都颗粒无收,大规模的饥荒随之蔓延开来。到最后,清廷也不得不下诏,宣布免去这些州县的赋税。

然而这些小举措并不能缓解灾情,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快,灾情就蔓延到安徽、四川和江苏北部地区,受灾人口约占大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反观此时的清廷正遭受列强欺凌,割地赔款更是导致国力空虚,几乎没有财力赈灾。在日益严峻的灾情面前,饥饿的人们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吃遍了,树皮、草根甚至于观音土都不放过,到最后发展到易子相食的地步。《清史稿·德宗记》记载:“是岁,山陕大旱,人相食。”

由于灾害刚爆发时恰逢光绪皇帝登基,于是民间谣言四起,纷纷猜测光绪皇帝登基一事有违天命,惹怒了老天爷,才导致天不降雨、连年旱灾。迫于舆情压力,光绪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诏”,但是这并没有任何作用,旱情还再加重。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灾情继续蔓延,此时清朝治下已经饿殍遍地、哀鸿遍野。当时一些洋人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主动提出想帮助清朝赈灾,然而清廷怕洋人心怀不轨,并从中搞破坏,便予以断然拒绝。

既然清廷救不了他们,外来援助也被统治者拒绝,那么留给灾民的道路只剩下等死和造反两条路。更为恐怖的是,随着大饥荒的扩散,瘟疫也开始弥漫开来,并先后剥夺了无数人的性命。到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时,这场灾害已经导致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数的灾民被迫落草为寇,而这也为清末盗匪猖獗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反观大清王朝,国力本来刚因“洋务运动”而稍有起色,遇上这场灾害便被瞬间被打回了原形,至于扩大“洋务运动”覆盖范围的计划也只能被迫取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整个北方都几乎没有任何赋税收入,大清的军队扩建也受到了严重阻碍。从这一程度而言,这场灾害也为日后清朝覆灭敲响了丧钟。

光绪三年(1877)“丁丑奇荒”(是年为干支纪年丁丑年)是由北方大旱引起的。

光绪二年(1876)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旱情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光绪四年(1878),真正是大旱三年。北方九省赤地千里,被灾人口多达两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直接饿死及被感染瘟疫而死的人数达1300万。其中山西、河南最为严重。山西死亡500万,占当时山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河南死亡300万,也占到当时河南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所以“丁丑奇荒”又称“晋豫奇荒”,是清朝开国二百年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荒。

光绪二年(1876),旱灾初起,河南90余州县已有75州县被灾,夏秋两季大幅度减产,但凭着往年积蓄,一般家庭还可勉强度日。

光绪三年(1877),从春至夏,从秋到冬,持续缺雨,重灾州县已达86个,麦、秋无收。即使灾情不严重的地方夏麦也仅有四成收获。“旱生蚂蚱,涝生鱼”,勉强种上的一点秋禾,也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吃个精光。绝大多数家庭一日三餐已难以为继。从春荒起已有外出觅食者,麦罢逃荒者已相望于道,秋后天不落雨,田地无墒,冬麦种不上,已无丝毫指望,粮价飞腾,最高上升到常年的50倍,“洛宁县斗麦5000文”,“卢氏县斗米6000文”,“修武县糠秕每斗亦值钱数百文”,漫无目的的逃荒者已千百成群,饿死沟壑者时有发生。

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革职,清廷命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代行其职权,并于11月诏遣吏部侍郎项城人袁保恒帮办河南赈务。他带上堂侄袁世凯从京城出发一路入豫,见其惨象,泪如雨下,夜以继日的筹划赈灾事宜,命各地广设粥棚以解饥民燃眉之急,连上数折陈述灾情,称:“其逃者十百为群,冲犯朔风,相属于道,时有僵踣,问之多半素封(即小康之家)。

盖历秋及冬,不惟次贫者已成极贫,即不贫者亦成极贫矣。询其逃路何之?亦不能对。劝其各归本籍,又不肯。”他分析道:“被灾之初,不过贫穷下户本乏盖藏,无以自给,或变卖衣物、器具,或拆售房屋瓦木。迨至搜括罄尽,不得不逃亡四出,扶老携幼,号泣中途,带病忍饥,踉跄载道。乃未几而中户之家日食不继,亦复如此矣。又未几而小康殷实之家,坐食山空,皆复如此矣。”

夏秋之交,豫北各县逃亡人数已超过一半以上,渡黄河南逃的每天多至数千人;豫西数十万饥民逃往陕西,陕西同样无以为生,不得不折回,南逃信阳,“就食信阳一带者逾百万人”。宜阳“流亡十之六七”。襄城“逃亡十之三四”。辗转流徙之中,饥疲相加,死亡道途者,不计其数。

各州县官为了自己的前程,当灾情初起时企望很快就能过去,故而隐匿不报,还借口赈灾,在民间加重科派,以致人祸加重天灾,促使百姓逃亡流散。继而大灾形成,又不认真谋划赈灾措施,仅在州县城关舍几个施粥棚场做样子,敷衍塞责,既不深入调查灾民登记造册,又不订立周密的发放章程,更不委派妥当人经理其事。“牧令倚胥役为臂指,胥役藉灾民为生涯”。贪官污吏不顾灾民死活,把赈灾作为捞取钱财的门道。

侵吞、冒领有限赈灾钱粮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是赈灾钱粮发放殆尽,而灾民则多有得不到赈济的,照样逃的逃死的死。袁保恒说:经其派人明察暗访,河南州县牧令,实力奉行赈灾的没有几个,求朝廷速拨粮款救赈河南百姓。他亲书求助函发往淮河以南各省,请求捐助款粮并收留逃往难民,还写信给项城老家命倾其家财恤救当地灾民。年后河南东南部落雪,袁保恒指示印发《春种小麦法》,并要求富户以薄利借贷种子。

历来灾荒,一般到次年夏收前最为严重。光绪四年(1878)春,饥馑达到最凄惨的境地,“许昌县饿死逃亡,道殣相望,各镇立卖人市”。“河洛汝等处民间鬻妇女以自计,斤数十钱。人饿死过半。”出现人吃人的惨象,据报告12个州县发生“人相食”,洛宁“有父食其子,母食其女,夫食其妻者,人死之十之七八。”

袁世凯给他二姐写信说:“顷有人自渑池、洛阳等处来,言伊地人肉卖二十八文一斤,孙杀其祖母而卖之,弟杀其兄而卖之,种种未闻之奇,不一而足。”袁保恒致信沈葆桢也说:豫省情形“有不能笔述者,大抵强弱相食,甚则骨肉相残。

旷古以来无此奇荒,亦无此奇惨。”大馑之后必有大疫,死于瘟疫者同样不计其数。就连赈灾大臣袁保恒也因日夜操劳,不顾食宿,抵抗力下降,且不时深入赈灾现场,于四月不慎感染霍乱,发病三日而卒。开封城内灾民听说袁保恒病故,妇孺皆为之流泣。朝廷念其功德,朝廷降旨赐其长子袁世勋员外郎。

平顶山地区滍、汝流域的灾情如何?文献留下的记载不多,仅《鲁山县志·大事记》记载较详:“光绪元年(1875)秋,大旱,禾枯。

光绪二年(1876)夏、秋大旱,粮食歉收。冬,严重饥荒。光绪三年(1877)春大旱,加上连年粮食歉收,严重饥荒,饿死与逃荒者十之六七。秋,逃荒者多数未归,田地荒芜。”《宝丰县志·大事记》载:“光绪二年,秋冬大旱,麦未种。

光绪三年,大旱,河井濒涸,麦秋绝收,民以树皮、草根为食。”《郏县志·大事记》载:“光绪三年,旱,大饥。集市上斗米5000钱,较平时高百倍。”《叶县志·大事记》载:“光绪三年,终岁不雨,二麦枯死,秋禾未种,人死无数。”而《汝州市志》对此失记。饥饿无助的灾民,胆大者铤而走险,结伙吃大户,乃至聚众打家劫舍。

光绪三年二月,鲁山赵村饥民胡豹子率百人武装暴动,打富济贫。不久,发展到千人。城守营千总带兵前来镇压,被胡豹子击溃。接着川军黄游击带步兵一营、骑兵一哨来鲁镇压,又被击溃,黄受重伤而死。光绪四年二月,以胡豹子为首的饥民军600多人,据守鲁山交口、旗杆街一带抗击清军宋庆部。河南总兵命怀庆、南阳两镇派重兵前来鲁山镇压。胡豹子饥民军英勇抗击,屡挫官军,后化整为零,不知去向。此外,光绪三年叶县发生饥民起事。

光绪四年三月十六日,小顶山饥民首领范改成、马建魁聚众500多人,活动于裕州(今方城)顺庄至叶县小山寨一带,遭清军弹压。对这些袁世凯在给其二姐的信中也有反映:“南阳匪徒猖獗,杨敬镇、崔季镇、宋祝三三军会剿。昨探言,崔军败一仗,伤甚多。宋祝三胜一仗,所杀已皆饥民。杨镇连负数仗,势亦狼狈万状。”

光绪三年(1877)“丁丑奇荒”(是年为干支纪年丁丑年)是由北方大旱引起的。光绪二年(1876)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旱情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光绪四年(1878),真正是大旱三年。北方九省赤地千里,被灾人口多达两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直接饿死及被感染瘟疫而死的人数达1300万。其中山西、河南最为严重。山西死亡500万,占当时山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河南死亡300万,也占到当时河南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所以“丁丑奇荒”又称“晋豫奇荒”,是清朝开国二百年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荒。

“道”字开头的成语?

道听途说、 道貌岸然、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三不着两、 道寡称孤、 道不相谋、 道而不径、 道尽途殚、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道学先生、 道殣相望、 道在屎溺、 道德文章、 道头会尾、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道路相望、 道路传闻、 道听耳食、 道远知骥、 道微德薄、 道路以目、 道傍之筑、 道路指目、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听途说、道貌岸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三不着两、道寡称孤、道不相谋、道而不径、道尽途殚、道远知骥,世伪知贤、道学先生、道殣相望、道在屎溺、道德文章、道头会尾、道古稽今,言远合近、道高益安,势高益危、道路相望、道路传闻、道听耳食、道远知骥、道微德薄、道路以目、道傍之筑、道路指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开头是道的成语有哪些?

道傍之筑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道边苦李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道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存目击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道而不径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道尽涂殚涂:通“途”;殚:尽。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穷途没路,末日来临。

道尽途穷道、途:路。走到路的尽头。形容无路可走,面临末日。

道殣相望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旁苦李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道远日暮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道头知尾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道微德薄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道无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西说东指乱加谈论。

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道远知骥骥:千里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比喻经过长久的锻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道在人为犹言事在人为。

道在屎溺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道不掇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道合志同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道尽涂穷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道尽途殚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道殣相枕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殣相属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貌凛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俨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道字开头的成语有那些?

道字开头的的成语大全?

太平天国运动死了多少人?

比较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有1亿以上,直接在战争中死亡的人口至少在四千万以上。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6年中,不过牺牲4000余人。然而1856年的内讧开始,死亡人数持续增加。仅从太平军内部而言,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000余人,又在天京大开杀戒,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惨厉之至。“洪杨之变”最终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整个天京城所余3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时有100万人口,到光绪登基时,十几年的时间,南京只剩下不到50万人口。

据《晚清七十年》中记载:苏南地区,往往二三十里,不见居民,有的地方人口仅存五分之一。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安徽省,皖南“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黄篙白骨,并无居民市镇,竟日不见一人”。江西省,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这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作的估算,没有多少事实依据。

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第二种意见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

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

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这是相当骇人的。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20日凌晨,李秀成带幼主洪天贵福突围出城。至21日,城内太平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湘军屠城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十之八九为老幼妇孺。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悲壮地失败了。

太平天国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亦是伤亡最惨重的内战。总计伤亡人数无定论,各种统计从1000万至7000万人失踪,移民,死亡或受伤。太平天国稳固行政版图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为主的江南繁华地区,治下人口大致接近3000万人口。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起义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十四年中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进行了残酷的战争,清军与太平军都死伤惨重,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可谓是数不胜数。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资料显示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到底是多少,但是史学家通过考证史料能推测出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

清朝末年,中国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这场灾难受害地区主要在江南地区。比如苏州、杭州。苏州在经历了这次巨大的浩劫后,各方面都遭到了巨大的下滑。人口下降了三分之二左右。

经过太平天国之乱,整个江南地区的人口逃的逃死的死剩下很少。这个灾难中究竟死了多少人没有人能够算清楚。只知道有传说,有被杀死的尸骨还有没被埋起来的地方,比如安徽一带,可见死伤的人能有多少,严重程度得有多厉害了。有统计指出在这场太平天国引起的战争中,死亡人口多达2000多万。还有专家指出这场灾难导致人口死亡为5000万。不管详细数据是多少,这场战争都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和破坏。

道殣相望其他应用

组词

道组词殣组词相组词望组词

笔顺笔画

道笔顺笔画殣笔顺笔画相笔顺笔画望笔顺笔画

近义词

道近义词殣近义词相近义词望近义词

反义词

道反义词殣反义词相反义词望反义词

道殣相望成语接龙

正接

望尘靡及望尘莫及望尘僄声望穿秋水望表知里望尘奔北望尘拜伏望尘不及望尘奔溃望尘而拜望尘追迹望断白云望帝啼鹃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风捕影望风承旨望风而遁望风而溃望风而靡望风而逃望风而降望风而走望风披靡望风扑影望风瓦解望峰息心望风响应望风希旨望风希指望衡对宇望空扑影望空捉影望梅阁老望门投止望梅消渴望梅止渴望其肩背望其肩项望其项背望秋先零望秋先陨望屋而食望文生训望文生义望闻问切望屋以食望岫息心望杏瞻蒲望杏瞻榆望洋而叹望眼将穿望洋惊叹望洋兴叹望眼欲穿望云之情望子成龙望子成名

反接

爱非其道安贫乐道安贫守道卑卑不足道卑不足道兵革满道不可胜道暴虐无道悲声载道兵行诡道不足为道不足为外人道蚕丛鸟道豺狼当道豺狼横道垂涕而道惨无人道摧志屈道地地道道啖饭之道打家截道得君行道大逆不道大逆无道独行其道盗亦有道饿莩载道饿殍满道饿殍载道二仙传道反经合道逢山开道夫子自道公公道道躬耕乐道光明大道甘贫乐道各行其道胡猜乱道壶浆塞道狐媚魇道胡说八道胡说白道胡说乱道横行霸道鹤亦败道胡言乱道荒淫无道昏庸无道胡诌乱道经邦论道奸臣当道卷甲倍道津津乐道绝口不道假眉三道济时行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狂悖无道口碑载道开锣喝道孔孟之道康庄大道笼街喝道离经叛道离经畔道老罴当道立身行道老熊当道渺不足道明公正道鸣锣喝道鸣锣开道明堂正道妙言要道能说惯道能说会道能说善道逆天无道能言善道能言会道贫而乐道旁门歪道旁门外道旁门小道旁门邪道旁门左道清跸传道轻车熟道妾妇之道清宫除道求志达道热肠古道生财有道生财之道狮虎当道神眉鬼道神谋魔道守死善道颂声载道四至八道天公地道同日而道头头是道途途是道替天行道同志合道微不足道卧狼当道歪门邪道歪谈乱道文武之道文以载道未足为道霞光万道邪门歪道邪魔歪道邪魔外道瞎说八道瞎说白道夕阳古道羊肠鸟道羊肠小道遗风古道一反其道阳关大道拥彗清道怨声满道养生之道怨声载道要言妙道至德要道坐而论道忠告善道正己守道重逆无道尊师贵道尊师重道赭衣满道中庸之道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道殣相望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不一遇悲歌击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半生不熟步态蹒跚粗心浮气蹈汤赴火婀娜妩媚感恩怀德过眼云烟进退消息家学渊源锦衣玉食开锣喝道犁庭扫穴卖狗悬羊磨砖作镜轻轻巧巧随行就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吐哺辍洗投怀送抱拖天扫地无所施其伎行步如风以白诋青一鼻子灰迎风待月倚势凌人严刑峻法志气凌云拯危扶溺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aoxiangwang596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