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负虚名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徒负虚名的意思徒负虚名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徒负虚名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徒负虚名
拼音: tú fù xū míng
频率: 一般
年代: 现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徒:只。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只有名声。
典故出处: 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徒负虚名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名名人事例?

《滥竽充数》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宜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宜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后来,齐宜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了.

你还知道猴的成语故事及意思有哪些?

【成语】杀鸡儆猴 【拼音】shājījǐnghóu 【释义】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

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成语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

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

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

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

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

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

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

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

”穰苴即命拿下庄贾。

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

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

’来使吓得面如土色。

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

”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

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

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成语】猿猴取月 【注音】yuánhóuqǔyuè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

也比喻白费力气。

【出处】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成语】沐猴衣冠 【拼音】mùhóuyīguàn 【释义】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典源译文】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成语】轩鹤冠猴 【拼音】xuānhèguànhóu 【释义】乘轩之鹤,戴帽之猴。

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出处】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 【解释】乘轩之鹤,戴帽之猴。

【成语】土龙沐猴 【拼音】tǔlóngmùhóu 【解释】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出处】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 【成语】猴头猴脑 【拼音】hóutóuhóunǎo 【解释】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反义词】傻头傻脑 【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1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

” 【成语】杀鸡吓猴 【拼音】shājīxiàhóu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儆猴 【释义】杀鸡给猴子看。

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典故来源】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

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

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

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

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

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成语】尖嘴猴腮 【拼音】jiānzuǐhóusāi 【释义】腮:面颊。

尖嘴巴,瘦面颊。

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通常用作贬义词。

【出处】《儒林外史》 【近义词】丑态毕露 【反义词】风流潇洒

关于颜回的故事和评价?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孔子是颜回的老师,颜回十三岁的时候入孔子之门学习,颜回的一生之中都是在孔子的身边度过的,只有人生的最后两年有余生活所迫独自开堂讲学,但是仅仅短短的两年时间就去世了,可以说孔子对于颜回的了解是非常透彻的,在颜回跟随孔子的25年里,孔子多次对颜回做出夸奖,颜回是唯一的。

画饼充饥寓言故事及寓意?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原文:

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选自《三国志·魏志》

“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达到了心上想的。成功。心满意足。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 才,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

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的草庐中,请诸葛亮出山,这是古代水鱼君臣的佳话.不仅表现了刘备作为一代有为枭雄的求才若渴,更表达了后人对玄亮这对历史上的榜样君臣的向往之情.

三顾茅庐又可以称为三顾草庐,出自一个典故,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求到第三次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来比喻一再诚心地邀请有贤能的人。

三顾茅庐简略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徒负虚名其他应用

组词

徒组词负组词虚组词名组词

笔顺笔画

徒笔顺笔画负笔顺笔画虚笔顺笔画名笔顺笔画

近义词

徒近义词负近义词虚近义词名近义词

反义词

徒反义词负反义词虚反义词名反义词

徒负虚名成语接龙

正接

名不符实名不副实名不虚传名不虚得名不虚立名不虚行名标青史名不正,言不顺名垂百世名垂后世名垂千古名垂青史名存实亡名垂万古名垂竹帛名从主人名德重望名符其实名副其实名公巨卿名公巨人名高难副名过其实名公大笔名高天下名缰利索名缰利锁名列榜首名利兼收名流巨子名列前茅名利双收名落孙山名门大族名目繁多名门旧族名贸实易名满天下名门望族名门右族名倾一时名卿巨公名师出高徒名山大川名实不副名士风流名胜古迹名声过实名声籍甚名书锦轴名实难副名山胜川名士夙儒名山胜水名山事业名实相称名实相符名实相副名书竹帛名同实异名闻天下名闻遐迩名显天下名下无虚名誉扫地名扬四海名扬天下名重当时名正理顺名纸生毛名噪一时名震一时名正言顺名重一时

反接

不逞之徒不法之徒不轨之徒谗佞之徒斗筲之徒高阳酒徒好色之徒好事之徒狐鼠之徒酒色之徒名师出高徒木石为徒实蕃有徒实繁有徒市井之徒饕餮之徒无耻之徒亡命之徒穴处之徒宵小之徒烟波钓徒与古为徒缨緌之徒严师出高徒章句之徒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徒负虚名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废具兴吃大锅饭嫦娥奔月除害兴利惨然不乐功德圆满官腔官调呵壁问天擐甲挥戈厚味腊毒金马碧鸡摩肩如云幕天席地南征北伐平平常常皮松骨痒气消胆夺人命关天深虑远议十清九浊委肉虎蹊无一不备行或使之心为形役胸有城府一呼百诺油煎火燎以邻为壑余食赘行诈痴不颠中道而废罪孽深重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tianfuxianpu28139.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