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谏饰非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拒谏饰非的意思拒谏饰非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拒谏饰非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拒谏饰非
拼音: jù jiàn shì fēi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谏:劝告;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语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听不进意见。
典故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成语示例: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但是他不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政策……他找到了~的方法。"
英文翻译: reject criticisms and whitewash mistakes <reject good advice and gloss over faults>

拒谏饰非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拒谏饰非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荀子(邯郸籍学都)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且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谏诤,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

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

”即是说,拒绝谏诤,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

  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转移了。

  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

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一类的贼子。

  荀子这里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此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出自荀子劝学的成语故事?

荀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尝游学于齐之稷下学宫,至齐襄王时“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惜乎齐襄王不能用,且见逐。遂居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见废。于是,著书立说,遂有《荀子》一书 32 篇。

2000 多年以来,《荀子》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很多言语更是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成语,随便细数,仅《劝学》一篇中就能说出“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耳熟能详的成语。

1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义:靛青从蓼蓝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

锲而不舍

释义:锲:雕刻。舍:停止,放下。一直雕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办事有恒心,坚持不懈。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跬步千里

释义: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前车之鉴

释义: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

《荀子·成相》:“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达,蒙掩耳目塞门户。”

5

开源节流

释义: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币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君必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6

拒谏饰非

释义: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7

赴汤蹈火

释义: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8

后发制人

释义:先退让一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后,再制服对方。

《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9

欺世盗名

释义:欺骗世人,盗取名誉。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10

能屈能伸

释义: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11

约定俗成

释义: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12

流言止于智者

释义:没有根据的话,会被聪明人止息。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ōu)臾,流言止于智者。”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中“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是什么意思?

"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意思是:强悍的足以使人拒绝规劝,辨析的足以使人拒绝过错。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是什么意思?

释义: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

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拒绝过错。

出处: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出自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出自《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死于安乐的人物例子?

1、刘阿斗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2、李存勖(唐庄宗)

李存勖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

此外,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最后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最终李存勖因贪图享乐身死国破。

3、商纣王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商纣王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夜饮酒作乐。

4、夫差

夫差打败了勾践,但却没有杀掉勾践,而是去贪图享乐。勾践君臣同心努力,发愤图强,国势蒸蒸日上,吴国却一天天走向衰败。经过了近十年的耐心等待,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发兵北征之机,发动了复仇战争,越国大获全胜。

5、李自成

李自成起义,于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孟子 时过境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致的悲剧仍未停止。像当年压制迅雷,却因玩游戏倒闭的网际快车,以及曾垄断相机和胶卷市场的柯达集团破产重组等等。

可见,“忧患”是企业或个人能否成长的必要条件,“安乐”则是企业或个人维持成果的最大敌人。

在企业竞争中,只有具有危机感和忧虑感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获得立足之地,甚至当上行业龙头。但往往很多企业在到达一定位置后,就开始了一种佛系的运作状态,殊不知自己正在步入灭亡。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曹叡是谁?纵观历史,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情况比比皆是,其中有个典型,就是魏明帝曹叡。当提到魏国第二任君主曹叡时,可能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毕竟很多影视作品在展示三国后期魏国的时候,都是以司马懿为主角,而非曹叡。

其实,历史上曹叡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司马懿在他面前大气都不敢喘,就连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都特地引用了魏国重臣刘晔的一句话来介绍曹叡,就是“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曹叡是秦始皇、汉武帝的低配版。

但曹叡的登基之路却艰难险阻。曹叡是文昭皇后甄姬的孩子,小时候就相貌俊美、聪慧异常、博学多才、过目不忘,深得曹操喜爱。曹操经常带他到宴会上,让他与家臣坐在一起。曹操还专门评价到:“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但曹丕登基称帝后,由于过于宠幸其他女人,导致原配夫人甄姬心生怨恨,吐露怨言。结果被传到曹丕耳边,不仅赐死甄姬,还降了曹叡的爵位,甚至产生废长立幼的想法。

尽管被贬了爵位,但曹叡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开始广结良友雅士,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处理事务也非常小心谨慎,避免再生事端。同时,还常与私交甚好的朝廷重臣卫臻讨论政事和书籍,拉拢关系,这样在曹丕旁敲侧击地问卫臻关于曹叡的情况时,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从不言其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丕最终将曹叡继承给郭皇后为子,奠定了曹叡嫡长子的位置,并在逝世前,正式立曹叡为太子,命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曹叡生于忧患 尽管历尽艰辛,终获皇位,但曹叡的冒险仅仅才刚刚开始。

对内,不仅有飞扬跋扈的自家成员大将军曹真,还有阴险狡诈的司马懿,这俩都不是轻易能对付的主。对外,不仅有西蜀、东吴两大终极BOSS,还有鲜卑、公孙渊等外患。

制衡权臣 察纳雅言 曹叡登基后第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幸好曹叡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

刚登基没多久,曹叡为了让几位辅政大臣远离朝野,借着战事频发,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发往边境打仗,只有留下实力较弱的陈群在都城,但也不让其把持军队。至此,几位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由于权臣长期在外征战,曹叡成功把持魏国的最高权力,使其能够在政策更迭与对外战争中拥有绝对主动权。

魏国在曹叡的统治期间,皇帝的诏令从未受到过阻拦,也没有出现过任何能威胁到皇权的权臣,哪怕遭到大臣异议的决策也能通行。

尽管曹叡在魏国独掌大权,但他并非是一个独断的皇帝,相反是一个能够听取大臣谏言的皇帝,这种品质在古代君王中可谓是少之又少。并且,就算有时候有些大臣一点不留情面的公开指责曹叡的问题,曹叡最多也只是将其降职。曹叡在位期间从未杀害劝谏的大臣或将其罢免,在历代君王中实属难得。

东征西战 平定外患 曹叡在位期间,对外战争也是频频不断,但无论来犯何人曹叡都能从容应对,鲜有败绩。就在曹叡刚刚登基时,东吴孙权认为曹丕逝世,魏国必然内乱,携大军前来进犯江夏。当时江夏守将文聘坚守阵地,朝内商议立即排兵增员,可曹叡却认为“吴军善水战,不善陆战。让文聘措手不及,只是因为突然袭击,现在文聘已能应付吴军。”并且,之前曹叡曾派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戍边将士,荀禹收到吴军进犯消息,立即在沿途调兵遣将前去帮忙,轻松将吴军击退。

之后,孟达反叛、公孙渊自立为王、鲜卑入侵、东吴再次入侵、诸葛亮北伐中原,曹叡从容调兵遣将,见招拆招,成功抵御住这些内忧外患。

律法严明 广听民谏 曹叡在位期间,除了稳定朝野、平定外患,对于民生问题也没打过马虎眼。曹叡刚上位时,为了充盈国库和个人的粮食储备,经常亲自带头下田耕作,以示重农,这一举措让魏国国库的粮食储备充足,使之后敌国进犯、灾难的发生都能从容应对。

并且,由于魏国初期律法太过严厉,曹叡还进行了立法的修正,减少无谓的死刑、允许用钱赎罪以及减鞭杖之刑,以免造成屈打成招。

为了保证律法能够公正实施,曹叡还专门设立“律博士”这个职位,主要负责为执法人员传授法律知识,增强专业素质与办案水平。

最难得的是曹叡还会认真听取吏民百姓的谏言,每月都会阅览一些官民的上书,但这些百姓中很多都是没有一点学问,上书的文字粗鄙、言语不通,就算这样,曹叡还是会全部看完,不会有任何不耐烦的样子。

死于安乐 曹叡就在这种国泰民安,没有外患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积攒力量,开始准备吞并全国的时候。曹叡却表示“不”,并进行了一系列骚操作,直接葬送了魏国。

大兴土木 弃俭从华 就在魏国几乎再无外患时,曹叡立刻下令大修洛阳宫殿。此次大修,不仅耗费大量国库资金,动用的人数直接导致农时延误,更是直接破坏了曹操一直倡导的节俭之风。此举引起很多大臣的反对。但是,曹叡不仅不听,还把一些直言相劝的大臣贬低职位。曹叡此次大修宫殿不仅影响恶劣,还直接把前期建立起的威信散失殆尽。

魏国宫殿

骄奢淫逸 任性妄为 虽说曹叡是低配版的秦皇汉武,但这俩的骄奢淫逸,他可是学了个完全版。曹叡在位后期,宫室爆增,后宫妃嫔人数达到数万左右。哪怕在齐王曹芳登基后,曹叡留下的才人,还留有64人左右。并且,曹叡在对待皇后上,可说得上是为所欲为。曹叡原配原本是名门之后的虞氏,可却因为喜欢身份比较低的毛氏,登基后直接立毛氏为后。

不久,又因宠爱郭氏,冷落毛氏,导致毛氏心生怨言。曹叡知道后,直接赐死毛氏。

至此,曹叡对皇后的随意废杀,使他失去了朝野内多数派系的支持,对魏国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仓促托孤 朝野覆灭 由于曹叡后期过渡的骄奢淫逸,致使他36岁的时候就重病缠身。

在临终前,曹叡原本想让自己的亲族曹肇、夏侯献等人辅佐太子,但亲信大臣孙资,刘放之前得罪过这些亲族,害怕他们担任要职后,会危害到自己。所以孙资,刘放就在曹叡耳边不停进献谗言,致使病重失去判断力的曹叡临时改变主意,将托孤大臣更换为初出茅庐的曹爽和野心勃勃的司马懿。后面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初出茅庐的曹爽必然敌不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朝野内司马懿一家独大,完全掌控了魏国,直至司马炎取而代之。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释义: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拒绝过错。

注释:智,智谋,含贬义,指心机、巧诈、诡辩。据,拒绝,不接受。谏:谏言,规劝。饰:掩饰。非:过错,过失。

出处:《史记·殷本纪》

作者:司马迁

创作年代:汉

原文:知(智)足以距(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翻译: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史记·殷本纪》,说的是商纣王在位时的表现。纣王本命为辛,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苛政暴税。于是太史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关于商纣王的记载原文?

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後为诸侯,属周。”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

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出处】:《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不行仁政君王的故事?

古代君主因没有施行仁政而灭亡的事例

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汤给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

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

他荒淫无度,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歌舞,令乐师新作“淫声”,有所谓“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

他任用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如重用贪财好利和善于逢迎拍马的费仲,提拔善于挑拨离间的恶来。

他废除贬斥了受人们拥护的贤人商容,他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还用其他酷刑残害向他进谏的忠臣,用挖心酷刑处死向他进谏的叔叔比干,逼得向他进谏的哥哥微子逃亡,另一哥哥箕子虽然装疯也没能免遭囚禁。

商纣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

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因看到纣王残暴,暗中叹息几声,便被纣王囚禁在(yǒu)里(今河南汤阴县有里遗址)。

为转移人民的视线,纣王发动对周边方国的连年征战,后又把全部兵力用于对东夷的战争。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

商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不可收拾。武王伐纣时,商王朝众叛亲离,军队倒戈,商纣逃回商都,于鹿台自焚而死。

求“饰非拒谏”的解释?

成语拒谏饰非,形容拒绝接受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拒谏饰非其他应用

组词

拒组词谏组词饰组词非组词

笔顺笔画

拒笔顺笔画谏笔顺笔画饰笔顺笔画非笔顺笔画

近义词

拒近义词谏近义词饰近义词非近义词

反义词

拒反义词谏反义词饰反义词非反义词

拒谏饰非成语接龙

正接

非此即彼非常之谋非池中物非分之念非分之想非驴非马非罴非熊非钱不行非亲非故非人不传非日非月非同等闲非同儿戏非同寻常非通小可非同小可非我莫属非我族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刑逼拷非刑拷打非刑吊拷非熊非罴非昔是今非异人任非意相干非愚则诬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战之罪

反接

不可抗拒来者不拒来者勿拒深闭固拒投梭之拒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拒谏饰非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案牍之劳奔腾澎湃齿甘乘肥东冲西撞跌宕风流各不相让革凡成圣怀土之情呼吸相通见财起意金风玉露解铃还须系铃人积素累旧架屋叠床刻画无盐绿林豪士朗朗上口轮焉奂焉眉花眼笑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强本弱末施仁布泽身无寸缕挑挑拣拣无关紧要威重令行心驰神往惺惺惜惺惺又当别论执箕帚致命一餐自我表现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ju6_shifei1410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