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授命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见危授命的意思见危授命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见危授命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见危授命
拼音: jiàn wēi shòu mìng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连动式
解释: 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语示例: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居易俟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其正。"
英文翻译: give one‘s life in peril <be ready to die for one‘s country in times of national crisis>

见危授命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有:舍身为国、舍身取义、舍身报国、以身报国、精忠报国、杀身报国、为国捐躯、尽忠报国、奋不顾身、保国安民、拨乱反正、除暴安良、存亡继绝、宁死不辱、舍本逐末、殉国忘己、殉国忘家、定国安邦、生死与共、同生共死、虽死犹生、赤胆忠心。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置之死地而后生,坚贞不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把死都置之度外,还有什么可怕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值得和平年代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深思。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是:舍生忘死,或者舍生取义,比如这样一段话: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去朝鲜战场上与美军作战,我们的战士为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尽忠报国,公而忘私,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舍身取义、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慷慨就义、英勇就义、爱惜生命 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舍身为国,:捐躯报国 〖解释〗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爱国一家 爱国如家

:忧国爱民 于家为国 徇国忘身 为国为民 舍身为国 公忠体国 。

忧国忧民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就是成语舍生忘死。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以及抵御外辱,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捍卫国家安全、保家卫国,这样的英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等。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如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生取义,舍生忘死,舍生成仁,取义成仁,视死如归,舍生忘死,为国捐躯,保家卫国,公而忘私,赤胆忠心,于家为国,国而忘加,护国佑民,忠肝义胆,忠君报国,赴汤蹈火,舍生为国,精忠报国,忠心耿耿

“无畏生死,报效祖国,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这十六个字14亿中华儿女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我们不要忘了他们也是孩子、丈夫、父亲啊,可是他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忘记自己的生死为祖国效力的成语:图国忘死

图国忘死,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谋求国家利益而忘记自己的生死。[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图国忘死

拼音 tú guó wàng sǐ

出处 《左传·昭公元年》

释义

谋求国家利益而忘记自己的生死

拼音

tú guó wàng sǐ

出处

《左传·昭公元年》:“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

1:以身报国 〖解释〗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2;杀身报国 〖解释〗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3:赤心报国 〖解释〗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4:捐躯报国 〖解释〗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5:精忠报国 〖解释〗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6:尽忠报国 〖解释〗为国家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7:爱国一家 〖解释〗热爱祖国,像一家人

8:爱国如家 〖解释〗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9:忧国爱民 〖解释〗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10:于家为国 〖解释〗为国家为人民。

11:徇国忘身 〖解释〗徇:为国献身。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12:为国为民 〖解释〗指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13:舍身为国 〖解释〗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14:公忠体国 〖解释〗谓尽忠为国。

15:忧国忧民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16:忧国忘家 〖解释〗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17:忧国奉公 〖解释〗心怀国家,努力做好工作。

18:以身许国 〖解释〗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19:为国捐躯 〖解释〗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20:以身殉国 〖解释〗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赤心报国[chì xīn bào guó]

赤心报国,汉语成语,拼音是chì xīn bào guó,意思是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出自《疲兵篇》。[1]

中文名:赤心报国

拼音:chì xīn bào guó

注音:ㄔㄧˋ ㄒㄧㄣ ㄅㄠˋ ㄍㄨㄛˊ

出处:《疲兵篇》

成语出处:唐·刘长卿《疲兵篇》:“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为国效力

示例

《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成语辨析

【近义词】:精忠报国、赤心奉国

【反义词】:卖国求荣

形容诞生的成语?

出入生死 犹出生入死。 出处: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死入生

①从死亡里获救。

②犹出生入死。 出处: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初生之犊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割襟之盟 割襟:指腹为婚时,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订立下婚约。 出处:《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婚者,禁之。” 根生土长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他又不是咱们家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 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呱呱堕地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同“呱呱坠地”。 呱呱坠地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出处: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尔呱呱坠地,无几月,即生父见背。” 归正守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见危授命 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捐生 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烈士徇名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临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十四则重点词意?

《论语·宪问第十四》 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原文】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读】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

【原文】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解读】孔子意在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不可以贪图安逸、满足安逸,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解读】不止是国家大环境,生活在任何的圈子里都应该这样。有道的环境,可以有啥说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道的环境就不可以这样,说话就要格外小心谨慎,但行为可以直来直去。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言"是指话语,我以为"言"可以理解为"思想"更为贴切。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与道德密切相关,与技能技巧关系不大。现在看大学的教育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少有思想值得思考。至于勇敢与仁的关系不难理解。仁善的人一定会有真正的勇敢,而有些勇敢却是莽撞的为私利的,那不是真正的勇敢。孔子所说的勇敢是大勇敢,是无私无畏的勇敢。

【原文】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说:"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荡舟水上作战,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亲身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解读】南宫适是孔子的侄女婿,这个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是一个和有智慧的人。孔子不会打他却高度称赞他,大概也是避亲亲之嫌。后羿和奡这两个人在历史传说中都是勇力过人,孔子赞赏大禹和后稷这样的圣人。

【原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没有小人是仁德的!"

【解读】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着歧义,有人说君子也有不仁德时候,这样理解也有道理。我理解孔子是要说君子、小人与仁的关系。

【原文】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解读】这一段话理解起来各有不同,我无法分清孔子说这句话时候的情境,爱与忠的对象是年长还是年少的应该有区别。于年长的而言:爱他,就不应该让他过于操劳。于年幼者而言:爱他,就不应该不让他勤劳。至于忠,对上应该是施加正确的影响,对下应该是教导他。

【原文】14.8子曰:"为命,裨谌(bì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布政策法令,裨谌起草,世叔研究提供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增删修改,最后再由子产作文辞上的润色加工。"

【解读】文中的四个人是当时郑国的四位贤大夫,体现的是当时郑国制定政令时的严谨、认真和有序,更体现了这四个人的精诚团结与合作。

【原文】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有恩于人的那样一个人。"问子西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是什么人,孔子说:"人才啊。他剥夺了伯氏騈邑三百户的封地,弄得伯氏只好吃粗茶淡饭,但伯氏至死没有怨言。"

【解读】这一章记述孔子评价春秋时期子产、子西和管仲三位执政的人。对子产和管仲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孔子的弟子子羔为政能够做到与管仲一样"罚而不怨"。孔子评价柴羔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淮南子》)康有为称赞管仲为"伟人",孔子称赞管仲为"仁人",都是赞扬他们持正守平,树德不树怨。

【原文】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但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但不骄傲就很容易做到。"

【解读】物质上的贫富左右着人的精神和心灵,尤其是贫困威胁着生命生存的底线的时候,能够没有怨言,就需要具有极高的修养。贫困的时候,人是顾不了太多的,但人一旦富有的时候,就该讲求礼和精神修养了,所谓的富而好礼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富而无骄易。

【原文】14.11子曰:"孟公绰(chuò)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氏赵魏的家臣能力是绰绰有余的,但却做不了縢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解读】为什么能多大国诸卿的家臣却做不了小国的大夫呢?这就涉及到了人才的不同特点。所以,选用人才最重要的就是量才录用,用其所长。孟公绰这个人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却短于才干。

【原文】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么样才能算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聪明明智,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纹饰,也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又进一步说:"现在讲成人的人未必这样?见到好处就想到道义,遇到危急时刻肯于领受使命,长久处于穷困之中却不忘记平生所立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成人了。"

【解读】此章是孔子的成人论。朱熹说:"成人,犹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长,就能智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安德义《论语解读》将成人分为三个层次:圣之成人,君子之成人,士之成人。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君子之成人和士之成人两个层次。我认为,此章所论成人之说,大意是指长成大人,也就是成熟之人的意思。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过程,成人应当是指相对成熟的这种情况。所谓的相对成熟,也就是对世界和人生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就是成人。"三观"的形成,用今天的教育思想来说就需要生命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再换一句话说,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原文】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说:"真的吗,这位老先生不说、不笑、不索取吗?"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这句话的人说错了。他是该说时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符合道义的财物他取要,所以别人不厌烦他取要。"孔子说:"原来是这样,真是这样吗?"

【解读】公叔文子,名拔,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孙子。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公叔文子的使臣。文中的意思提示我们在生活中言笑取要恰到好处,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内心高兴才笑,不高兴不笑;取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不取要。这里既涉及适度、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一致的问题,有涉及到节制的问题。取的问题,能够符合道义还需要明。

【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据防城请求鲁国为他确立继承人,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但我不相信。"

【解读】孔子对传闻的态度于此可见。

【原文】14.15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但不诡诈。"

【解读】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

【原文】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却不死。'这是没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统一诸侯,不用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解读】公子纠,姓姜,名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公子纠的师傅,也是家臣。看人不能仅凭一时一事断定,我想在孔子眼里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与"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相比是小事,所以孔子认为管仲才是仁德的。我个人看管仲小事虽不忠,但大事上却不乏仁德。

【原文】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妊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为主人去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着它的好处。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要披头散发穿左开襟的衣服了。他怎么会像小老百姓那样守着小信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也不让人知道呢。"

【解读】子贡与子路有同样的疑问,怀疑管仲的仁德。而孔子对管仲的认识则是从大处着眼,而不是拘泥于小事。可见,判断事物的性质,着眼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

【原文】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与公叔文子一同提升为卫国的大夫。孔子听说后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解读】公叔文子举荐自己的家臣做官,其气度、仁德与雅量,深受孔子赞誉。

【原文】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ù)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说到卫灵公昏庸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是这样,卫国为什么不亡呢?"孔子说:"因为他还有仲叔圉打理外交,祝鮀掌管祭祀,王孙贾指挥军队。像这样,他的国家怎么会亡呢?"

【解读】治国、治世少不了人才。

【原文】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实践起来就很难了。"

【解读】本章说的是言与行的关系问题。安德义对这一段的解读很好——言与行的关系有言而不行,属于空言;言行不符,属于虚言;言先行后,属于谨言;行而始终不言,属于缄言或无言。沉默者金,开口者银,慎言者为最妙。荀子在《大略篇》中将言行用三者关系分为四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原文】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齐国的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之后去朝廷,告诉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告诉季孙、叔孙、孟孙三个人吧。"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鲁哀公却说'你去告诉三位大夫吧'"。孔子告诉了三位大夫,却没有得到同意。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

【解读】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鲁哀公已经说了不算,社会已经失序;在一个孔子心中有着正义感;第三,体现孔子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如何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当面劝谏他。"

【解读】生活中与领导相处,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

【原文】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进步提高,小人退步堕落。"

【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理解为孔子谈论人的生命成长方向问题。君子与小人是两种类型的人,君子向上进步、发展、前进、成长,小人向下、堕落、退步。生命成长两个方向,两种结果,两类人生。

【原文】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解读】古人学习是为了是自己的生命高贵,心灵富有,这是最本质的学习目的。现在的人学习有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也有的是为了管理别人,但不是先管好自己。

【原文】14.25遽(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卫国的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与使者坐在一起问道:"老先生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却未能做到。"来访的使者走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呀!"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曾经住在蘧伯玉家,这是历史背景。孔子之所以夸赞使者,一方面是因为蘧伯玉寡其过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说使者能看到并赞美蘧伯玉。

【原文】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的范围。"

【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方面由于没有组织赋予的权力,就没有责任考虑这个职权的事情,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权力,即使考虑这方面的事也没有机会得以实现。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其位,是可以某不在其位时的政的。这涉及到对后继者的培养问题。任何一个群体的发展理论上都应该是长久的,也就涉及到今天所说的持续发展问题,人活一辈子,工作岗位也就是30左右年,那么离开这个岗位集体就不发展了吗?回答一定是需要继续发展,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就应该考虑后续发展的问题。

【原文】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言语与行为的关系问题。做人应该言行一致,夸夸其谈却不脚踏实地做事这是让人耻笑的事。

【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没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讲他自己啊。"

【解读】仁智勇是儒家的三达德。孔子这样说,朱熹注评说是为了自责以免人。

【原文】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非议别人,孔子说:"子贡你真就比别人强吗,我就没有这样的闲功夫。"

【解读】显而易见是子贡话多了,孔子是批评他有些不务正业了。

【原文】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害怕自己能力不足。"

【解读】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若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自己,就要主动学习本事,增长本领,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本事不足。用实力来说话,让实力来证实自己,有实才有名,名实兼备才是正道,虚名是图不得的。

【原文】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随意猜测别人不忠信。但又能临事时觉察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不是贤人吗?"

【解读】孔子是敏锐和敏感的,同时又是心地善良的人。他感受到了一个仁厚的人,逢事之前不把人往坏处想,但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感受到危险的存在。生活中人们常说预感,大概与此相关。

【原文】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到处奔波、忙忙碌碌、栖栖遑遑游说呢?不会是花言巧语蛊惑人心吧?"孔子说:"我怎么敢花言巧语蛊惑人心,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的当政者罢了。"

【解读】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隐士。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到处游说的目的在于说服顽固的当政者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原文】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道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品德。"

【解读】无德者难能善终,有德者坐拥天下。

【原文】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该怎么报答恩德呢?还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吧。"

【解读】以德报怨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但不是最好的。以直报怨是最好的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

【原文】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不抱怨天,不怪罪别人,下学人事向上通达真理,理解我的只有天吧!"

【解读】孔子是圣人,圣人也是人,也有无奈的时候。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孔子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境界的高远,高到很少能有人理解的的地步,即便这样孔子也能不怨天尤人。生活中怨天尤人是最要不得的,尤其是仕途中人。

【原文】14.36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给迷惑了,我有能力让公伯寮陈尸街头。"孔子说:"道义能够得以实现,是命运;道义不能够实现,也是命运。公伯寮又能把命运怎么样呢!"

【解读】公伯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做过季氏的家臣。子服景伯,名何,字伯"服"为谥号。鲁国大夫。看来公伯寮这个人不怎么样,子服景伯有些抱不平,孔子认为无需使用暴力,公伯寮不能怎么样。

【原文】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贤德的人知道躲避乱世,其次躲避不好的环境,再其次躲避难看的脸色,再其次就是躲避不好的言语。"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了。"

【解读】我赞同安德义先生的看法,这是贤者避隐的四种方式,能避世就避世,不能避世就避地,不能避地就避人,不能避人就避言。目的就是要寻找一个好的生命成长环境。避隐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智慧的人可以随机灵活应用。所谓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就是一个道理。这里的七人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

【原文】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过了一夜,清晨守城门的人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的。"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还硬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解读】安德义解可为与为之间关系的四个层次:知其可为而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看来这位门人是一位很高的隐士,他对孔子是非常了解的。

【原文】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个身背土筐的人路过孔子的门前,说:"有心事啊,这个击磬的人。"仔细听了一会儿说:"见识短浅,硁硁(kēng)的磬声里透着固执。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水深的时候就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就撩起衣服过河。"孔子说:"真坚决啊,没有什么可辩驳的了。"

【解读】言为心声,孔子击磬也是如此。荷蒉而过者更是高人,他听出了孔子的心声。体现了由知音到知心知人的这样一个过程。

【原文】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讲话。什么意思?"孔子说:"何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百官各自管理好本职工作,听命于冢宰三年。"

【解读】说的是古人丧礼的礼制。

【原文】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领导喜欢礼制,老百姓就容易指使。"

【解读】礼就是道,是社会的秩序。大多数人都谨守正道,领导走正道,当然老百姓就好指使。

【原文】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恭谨从事。"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通过修养自己来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修养自己来安抚老百姓。修养自己安抚百姓,就连尧舜也难做到啊。"

【解读】孔子告诉子路君子的修养境界,由己到人再到百姓这样一个过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原文】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放肆地叉开两腿坐等孔子,孔子说:"你小的时候就不谦逊敬长,长大后有无作为,老了还不死,真是祸害。"孔子用拐杖敲打原壤的腿。

【解读】原壤,鲁国人,孔子小的时候的朋友。想想小的时候一对两小无猜的朋友,若干年后再相见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又会有多大的差别呢?这里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是时间改变了他们,还是自己改变了自己?

【原文】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党的少年向孔子传达使命,有人问孔子:"这个少年求上进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占据大人的席位,和长辈并肩而行,不是求上进的人,而是急功近利的人。"

【解读】本章所指的童子失位,幼而无礼,当教。这让我想起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与同志领导进餐不懂礼让的那种情境。

比喻人襟怀坦白,为人直爽,无所隐晦的原词是什么?

虚怀若谷襟怀坦白正大光明: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浩然之气: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来去分明: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直道而行:直道:正路.沿着直的道路走.比喻办事公正.  襟怀坦白: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无偏无党: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任人唯贤:贤:有德有才的人.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公事公办: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办,不讲私人情面.  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仰不愧天:抬头仰望,对天无愧.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相忍为国: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爱憎分明: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明辨是非: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信赏必罚: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良金美玉---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淑质英才---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遇人不淑---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卑陋龌龊---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亦作“卑鄙龌龊”.  冰魂素魄---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  舍己救人: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救死扶伤: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扶危济困: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排难解纷: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劫富济贫:劫:强取;济:救济.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仗义疏财: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解囊相助: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解衣推食: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绝少分甘: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云行雨施:施:施布.比喻广泛施行恩泽.  豁达大度: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宽大为怀:对人抱着宽大的胸怀.  不磷不缁---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卑鄙无耻---卑鄙:指品质行为恶劣.品行恶劣,不顾羞耻  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卑鄙龌龊---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苍松翠柏---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蕙心纨质---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浑金璞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金玉其质---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麟凤龟龙: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助人为乐:帮助人就是快乐.  与人为善: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既往不咎: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不咎既往: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开三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温柔敦厚: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弃瑕录用:原谅过去的过失,重新录用.  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一往直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一往无前:一往:一直向前;无前:前面什么也挡不住.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浑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有口无心: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急公好义: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舍生取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大义灭亲: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毁家纾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公正无私: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南鹞北鹰: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堂堂正正: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光明磊落: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彰善瘅恶: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  发奸擿伏: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疾恶如仇: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打抱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吊民伐罪: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排难解纷: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除暴安良:暴:暴徒;良:善良的人.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锄强扶弱:铲除强暴,扶助弱者.  扶弱抑强:扶助弱小,压制强暴.  舍生忘死: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薮中荆曲---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  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新人新事---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以容取人---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真金烈火---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材德兼备---〖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狐鼠之徒---〖解释〗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从容就义: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表达一直勇敢前进的成语是什么?

勇往直前;

一马当先;气势磅礴的感觉感染力别人也冲锋陷阵是榜样的为人;直捣黄龙是不达目的目标不收手是一直向前引伸而来的感觉;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承前启后的说法是反着来的向前过往云烟一:历史;

二:因果关系;

三:传承。有趣的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是一事生二事由时间作为媒介前后面关系,否则怎么会理解车轮滚滚向前呢?涉及时空概念。

1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2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3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4一往直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5一往无前:一往:一直向前;无前:前面什么也挡不住.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6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7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8浑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9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10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11开路先锋:原指古代军队中先行开路和打头阵的将领.现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12冲锋陷阵: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13赴汤蹈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14履险如夷:履:踩踏;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15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16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17揭竿而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8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19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0自告奋勇: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21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2余勇可贾:馀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原意是说,我还有馀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23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2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25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6排除万难: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27无所畏惧: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28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9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30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31杀敌致果: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勇敢杀敌,建立战功.

32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33万夫莫当: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34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35过五关,斩六将:过了五个关口,斩了六员大将.比喻英勇无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6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37不甘示弱: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38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同“中流砥柱”.

39舍生忘死: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40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41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42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43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44从容就义: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45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你好,目前知道的就只有这么多,希望能帮到您:

长风破浪

迎难而上

奋不顾身

赴汤蹈火

锐不可当

义无反顾

跃马扬鞭

昂首阔步

一往无前

乘风破浪

斗志昂扬

摧枯拉朽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无所畏惧

气贯长虹

勇往直前

[ yǒng wǎng zhí qián ]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的成语?

答: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成语有这样一些:目中无人,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心高气傲,夜郎自大,旁若无人,刚愎自用,好为人师,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视清高,妄自尊大,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不自量力,舍我其谁,说一不二,孤芳自赏,居功自傲,自鸣得意,得意忘形!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的成语有:心高气傲。

心高气傲的意思:高:高傲。气:气质,气势。傲:骄傲,傲慢。心气十分高傲。形容要强好胜,自视高人一等。

拼音:[xīn gāo qì ào]

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

近义词:好高骛远、自尊自大、自以为是。

把自己看的太重要得成语如下,孤芳自赏,舍己芸人,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矫枉过直,奉若神明,生死不渝,至死不渝,相视莫逆,心照神交,如临大敌,杞人忧天,忧人自扰,郑重其事,马首是瞻,莫逆之交,莫逆之心,耿耿于怀,北斗之尊,处尊居显,养尊处优,逞强好胜

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不自量力、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1. 自以为是

[拼音]zì yǐ wéi shì

[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例句]自以为是乃是我们天生而原始的弊病。

2. 骄傲自满

[拼音]jiāo ào zì mǎn

[释义]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出处]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八:“既登宥密,颇骄傲自满。”

[例句]无论取得多好的成绩,我们都不能得意忘形,骄傲自满。

3. 不自量力

[拼音]bù zì liàng lì

[释义]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例句]坚强你有个屁用,最重要的是你有实力,否则你就是不自量力的。

4. 自命不凡

[拼音]zì mìng bù fán

[释义]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例句]自暴自弃的反义词有妄自尊大、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5. 妄自尊大

[拼音]wàng zì zūn dà

[释义]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的成语是 自命不凡,这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拼音是zì mìng bù fán,它的意思就是指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比别人高明。

它的近义词还有 自诩不凡、骄傲自满、自命清高。这也是个常用成语。

该成语是出自于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自以为是,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yǐ wéi shì,意思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出自《荀子·荣辱》。

夜郎自大(拼音: yè láng zì dà)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西南夷列传》。

该成语原指国土很小的夜郎国王自以为大,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的成语

【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刚褊自用】:褊:器量狭小。独断固执,自以为是。

【高自期许】:比喻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横头横脑】:显得粗暴蛮横、自以为是的冒昧行为。

【老虎屁股摸不得】: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听不得批评意见,一触即跳。

自视清高 孤芳自赏 自以为是 旁若无人 目中无人 心高气傲 夜郎自大暗室不欺 不同流俗 不欺暗室 不忘沟壑 赤子之心 德厚流光 高情远致 高山景行 功德无量 厚德载物 怀瑾握瑜 蕙心纨质 见危授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精金良玉 敬老慈幼 良金美玉 明德惟馨 年高德劭 前人栽树

本末倒置

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吕伯恭》

意思: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中文名:本末倒置

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近义词:轻重倒置、舍本求末

反义词:以一持万、本末相顺

出处:《答吕伯恭》

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吕伯恭》:“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本末倒置”。

成语故事: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成文用法: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2]

运用示例

清·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三:“今本末倒置若此,其危及国家统一之基础,又何怪焉。”

现代·曲波《林海雪原》一二:“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本末倒置,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现代·牛菁《基于信息技术的校外教育管理与评价》:“少学校却本末倒置,价值背离,把为人才培养打基础当成基础教育第一位甚至是唯一的职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成第二位的职能。”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成语?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见危授命其他应用

组词

见组词危组词授组词命组词

笔顺笔画

见笔顺笔画危笔顺笔画授笔顺笔画命笔顺笔画

近义词

见近义词危近义词授近义词命近义词

反义词

见反义词危反义词授反义词命反义词

见危授命成语接龙

正接

命不该绝命薄缘悭命词遣意命辞遣意命俦啸侣命根子命蹇时乖命里注定命染黄沙命若悬丝命世之才命悬一线命与仇谋命运多舛命在旦夕命中注定命在朝夕

反接

兵戎相见不少概见百闻不如一见层出叠见赤诚相见掣襟肘见刍荛之见传闻不如亲见独出己见独得之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低头不见抬头见耳闻眼见儿童之见耳闻不如目见耳闻不如眼见耳闻目见肺肝如见妇人之见各持己见肝胆相见管窥蛙见管窥之见刮目相见高明远见各抒己见各抒所见高识远见寡闻少见孤行己见固执成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各执所见骇人闻见敬陈管见见所不见见所未见井蛙之见开诚相见硁硁之见了不可见老成之见历历可见览闻辩见目不忍见门户之见目知眼见皮肤之见皮相之见区区之见洽闻博见千闻不如一见浅闻小见区闻陬见牵衣肘见视而不见世俗之见书生之见时隐时见深知灼见坦诚相见推诚相见听而无闻,视而无见图穷匕首见图穷匕见抬头不见低头见瓮天之见寻短见显而易见先入之见喜闻乐见瑕瑜互见一得之见榆枋之见一己之见一孔之见有目共见一偏之见燕雀之见一无所见饫闻厌见囿于成见一隅之见一知半见踵决肘见捉衿肘见捉襟肘见昭然可见直抒己见卓识远见自寻短见自知而不自见真知卓见真知灼见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见危授命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矮子看戏不啻云泥兵革满道搓粉抟朱儿童之见凤歌鸾舞翻山越水高材捷足寡二少双国计民生高悬秦镜恭行天罚虎豹豺狼积厚流广芥纳须弥积薪候燎鸾翱凤翥难以置信情逐事迁人事不省嗜痂成癖悬鹑百结心辣手狠向上一路降妖除怪一台二妙夜行被绣月晕而风尊师贵道柱石之寄真相大白众星捧月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jianweishouming15309.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