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之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刀笔之吏的意思刀笔之吏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刀笔之吏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刀笔之吏
拼音: dāo bǐ zhī lì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语法: 作宾语;指文书。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成语示例:唐·赵蕤《反经·是非》:“且秦以任~,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英文翻译: pettifogger petty officials who draw up appeals,indictments ets.

刀笔之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刀笔之吏,弄其文墨是什么意思?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

”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刀成语接龙?

刀成语接龙如下:

刀光剑影,刀山火海,刀锯之余,刀过竹解,刀下留人,刀山剑林,

刀锯斧钺,刀笔贾竖,刀枪剑戟,刀枪入库,刀头舔密,刀耕火种,

刀山剑树,刀枪不入,刀俎馀生,刀折矢尽,刀锯鼎镬,刀头剑首,

刀笔之吏,刀头活鬼,刀耕火耨,靴刀誓死,刀切豆腐两面光

刀字成语接龙:

刀光剑影、影单形只、只言片语、语明言确、确确实实、实实在在、在水一方、方正不阿、阿谀奉承、惩前毖后、后续有人、人言可畏、畏头畏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想事成、成人之美、美轮美焕、焕然一新、欣欣向荣、荣华富贵、贵贱不分、分崩瓦解、解囊相助、助人为乐、乐不思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等。

刀山火海、海天一色、色彩缤纷、纷至沓来、来日方长、长治久安、安邦治国、国计民生、生死攸关、关怀备至、至高无上、上善若水、水火无情、情同骨肉、肉眼凡胎、胎死腹中、中庸之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面八方、方便之门、门庭若市、市井小人、人来人往、往开一面、面面俱到。

刀成语接龙:

刀山火海→海水桑田 →

田父献曝 → 曝骨履肠 →

肠肥脑满 → 满脸春色 →

色色俱全 → 全功尽弃 →

弃短用长 → 长虑顾后 →

后悔不及 →汲汲皇皇 →

黄绢幼妇 → 妇人孺子 →

紫气东来 → 来日方长 →

长久之计 → 既往不咎 →

旧愁新恨 → 恨海难填 →

甜言媚语 →与世隔绝 →

绝顶聪明 → 明火执仗 →

仗节死义 → 议论风发 。

刀成语接龙,例如:

刀枪不入:原义是刀杀不进枪刺不死。比喻一个人的思想僵化,批评、鼓励都不起作用。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出言不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逊志时敏:谦虚好学,时刻策励自己。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刀,刀子嘴豆腐心,心心念念,念念不忘,忘恩负义,义无反顾,顾全大局,局外之人,人人影视,视而不见,见义勇为,为什么不能,能说会道,道听途说,说来话长,长篇大论,论持久战,战无不胜,胜利在望,望风而逃,逃避难所,所有事情,情投意合,合作愉快,快快乐乐。

西汉封侯制度?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

在侯爵中,关内侯和彻侯之间也有差别。彻侯有封国,而且是其封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关内侯有封邑无封国,其封邑在所属县的管辖下,关内侯只能收其封邑的租税,在县内没有其他权力。彻侯属于贵族爵,而关内侯属于官爵。

汉朝时期想要成功封爵要方法如下:第一依靠血缘、第二花钱买爵、第三特殊条件、第四战场立功、第五统治者赏识。“李广难封”大抵如此。

汉朝军功封侯标准

汉承秦制,军功爵制度也被汉朝继承了下来。

从一个普通士兵开始,三等兵士伍、二等兵走马、一等兵公卒。

汉朝,斩杀俘获敌人二级,晋爵一级(个人三等功),为公士(一级士官),斩获敌人五级,晋爵二级(个人二等功),为上造(二级士官),斩获敌人八级(个人一等功),晋爵三级,为簪袅(三级士官),单次晋爵不得超过三级,爵位不得超过四级不更爵。以上爵位,可以任职军队中的什长五长(班长和班副),簪袅再往上只能晋升一级为不更,不管斩首多少,只能晋爵到不更(少尉),可以担任屯长(带领50人)职务。

在战斗中,一百人为一队,设百将(一般由五级大夫爵担任,类似于连长)一名。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其队斩首33级,盈论,百将、屯长晋爵一级(屯长晋爵五级大夫爵),斩首66级,晋爵二级(晋爵六级官大夫),斩首99级,晋爵三级(晋爵七级公大夫),单次晋爵不得超过三级,爵位不得超过五大夫(九级)。

当你为五级大夫爵(中尉)时,可担任百将之职,六级官大夫(上尉)时,可以担任五百主。七级公大夫(少校)时,可担任千人将官长、县尉,八级公乘(中校)时,可担任曲军侯、县长,九级五大夫(上校)时,可担任司马、县令。

百人将需斩首33级,盈论,千人将需斩首200级,才能达到盈论,万人将需斩首2000级,才能达到盈论,各晋爵一级。

  第一、 汉朝的爵位制度一直沿用秦制,但却并没有很好的执行,以至于“李广难封”事件的发生。

从历史记载来看,西汉建立后在赏罚制度方面一直沿用秦二十等爵,除此之外还增设了王爵,因此形成了独具汉朝特色的的爵位制度。

到了武帝时,又特地设立武功爵十一等,其大致分为:一等造士,二等闲舆卫,三等良士,四等元戎士,五等官首,六等秉铎,七等千夫,八等乐卿,九等执戎,十等政戾庶长,十一等军卫。

不仅如此汉朝历代统治者还对其特定:

“大者封侯,小者补郎。”

不过,虽然在汉朝前期想要轻易爵位很简单,但想要获得侯爵之位却是不太可能的。

从封爵制度的特征可以看到汉代侯爵是各大臣的最高待遇、甚至是最高荣耀,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其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对于进入朝廷的人来说,这份荣耀对他们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

可惜的是封侯本身却是一件变幻莫测的事情,在通往封侯的道路上有的人一帆风顺,轻易地实现了自身目标,有的人虽然一生功绩不小,名声也大,结局仍与侯爵失之交臂。例如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

李广将军的一生可谓是风光无限而又遗憾终身,说他风光无限是因为其威名远镇八方,说他遗憾终生是他虽一生为国然最终都没能封官进爵。他前后共经历了三代帝王的统治。

在这期间三个朝代的发展中获得封侯的人数如下:汉文帝时代封侯十人、汉景帝时代封侯十八人、最可怕的是汉武帝时代共封侯七十五人。三个朝代封侯人数共计上百人,却次次没有李广。

对于此事,李广曾十分郁闷地跟一个算命先生倾诉: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是我面相不好,还是我命中注定与封侯无缘?

根据史书记载李广出身于将门世家,李广出生在将门世家,家中有许多叔伯兄弟都封侯在他之前,唯独李广自己从开始上战场直到逝世,打了一辈子仗,依然未能如愿,空有一身名望却没有站到他应该得到的位置。

这让万人称颂的李广不免心生怨气,也正因如此李广临终时曾今感叹道: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李广一生为国征战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至今六十余岁了,非但没能封侯,还得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不如死了算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朝的封爵制度根本算不上公平,在这种爵位制度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封爵,想要成功不仅仅是自己拼搏,还需具备各种机遇甚至还含有运气的成分。

第二、汉朝封侯的要求对于并不得皇帝赏识的李广而言并不友好,这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根据历史的记载主要方法如下:第一依靠血缘、第二花钱买爵、第三特殊条件、第四战场立功、第五统治者赏识。

史书中记载刘邦曾留有遗训:

“若无功(或)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中心思想就是如若封侯,要么是立有军功者,再或者就是符合皇帝另外设置的条者。除此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随意享受封侯的。

但是历代以来总会有人“钻空子”,规定是订给那些愿意遵循规则的人的,也就是说想要封爵总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属于另外设置的条件呢?

有历史学家曾推断除了血亲、外戚、随父(父死子封)之外,在汉武帝一朝被封侯的七十五号人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虽然是军人,也上场打仗,但并没有为大汉朝立下任何军功,却也被封侯了。那么为何会有这类特殊人殉的存在?

这些人相对于李广这类元老级的功臣而言难免显得有些难以平众,当然这部分人比较特殊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原本都是匈奴、朝鲜、南越等国的大小王侯,他们被封爵的原因大都是因为率部来降,因此被追封。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人竟然占去了全部汉朝封侯名额的一半有余,不过因其身份特殊,所以很多人对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总而言之,在那个有仗可打的年代,不得皇帝赏识的普通人如果想要封侯只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拥有上阵杀敌的本领,然后用首级换爵位。第二,自身是身怀绝世奇才,能够坐镇中枢帮最高统治者提供决策参谋。

李广将军作为一个并不得皇帝赏识的老将,想要获得封侯,别无他法,只能在战场上拼杀,可是即便是拼杀了大半辈子,依旧无法封侯。这也间接说明了汉朝的封爵制度对李广这样不得赏识的普通人并不友好,其要求之严格,成功之困难让许多人对封侯一事皆是望而却步。

第三、历代侯爵的变迁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驾崩以后由吕太后执政,身为女人的她为笼络人心,以惠帝名义发布了一个大规模的赐爵诏令。在《汉书·惠帝纪》中有记载:

“赐民爵一级……中满六岁爵三级……中郎不满一岁一级。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

此次赐爵和刘邦时记载的制度有明显不同:

第一,它取消了以军功赐爵这个根本条件;第二,把“民爵”与“赐吏爵”两种制度细化分开;第三,它取消了以爵级赐与田宅的规定,从此后民爵仅仅是一个空衔,这对于下层阶级的军官来说等同虚设。

到了文景时期,赐爵制度更是日趋轻滥。每当朝廷有所谓的“大事”之时,都要赐民爵一级以此来彰显各个大臣的虚荣,吏爵则更多。

另外,除大规模赐爵外,汉朝后期又开始正式实行卖爵制度,具体的做法为:

置办大量财物买爵、运用家中的粮食米粟买爵,利用家中的奴婢也可以买爵。这些行为必然引起爵位的泛滥成灾的现象,不仅如此还威胁到各级政府的官兵、徭役来源,为后的汉朝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灾难。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抗击匈奴战争的需求迫在眉睫,朝廷又拟用军功爵制来提高军队的威信力与战斗力。但是因为旧有爵制已滥,人们对于加官进爵一事都不以为然,所以汉朝统治者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置武功爵,以宠战士。

由此可见可见军功爵制在东汉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过作为二十等爵的前两级,即关内侯和列侯,还保留一些实际意义,以分封制的残余形式存在下来。

虽然对于那时的各级将领来说封爵制已形同虚设,不过此行为却被后世嘉奖制度作为标杆。

但是,到了东汉时由于统治者奉行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各项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先前的侯爵制度,不仅如此包括当时风靡一时的秦二十等爵也受到了压迫,虽不能说是被废除大但是其作用已是微而益轻。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在汉朝后期除却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剩余的爵位在后期都是名存实亡的地位,能够流传至今已经实属不易。由此可以看出汉朝侯爵制度其选拔日渐松懈,直至后来各级将领对于加官进爵越来越不以为然,渐渐失去初心。

东汉后期,皇帝滥行封赏,为适应外戚、宦官、豪强、军阀势力扩张的需要,又添加了县侯、乡侯、亭侯等各项爵位,此次是封爵制的又一次分化。

到了汉末曹操当政,实行“以赏军功”。除原有的列侯、关内侯之外,但新增的这四等按规定“皆不食租”。这种空有名号,而不食租税的封爵,即后世所谓“虚封”。

这也导致了军功爵制对于广大士兵毫无用处可言,甚至对一些低级将官也毫无实际利益,封爵制自此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西汉、东汉社会,整个社会处于军国体制向日常行政体制转变改善的历史背景中。这对于许多功臣将领来说封侯制度越来越不值一提,

不仅如此昔日贯通上下,作用重要的社会身份序列逐步弱化、消亡,这也封爵制度在后期逐渐被弱化的组的主要表现之一。

不过不管怎么说,封爵制度始终都是我国先民的卓越政治创新,在封爵制度创立之初,爵位奖励直接刺激了地处偏远之地的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即便是在两汉之际,封侯依旧是无数朝廷重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赏格。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封爵制度已经逐渐没落,但它的历史意义确实不容抹杀的。

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文具有哪种含义?

1、谓空有条文。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 秦 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司马贞 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於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明 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

2、指条文。

宋 陈亮 《廷对》:“草茅亦以故事视之,以文具应之。” 严复 《救亡决论》:“致文具空存,邦基陧阢。”

3、梳妆匣子。又称奁具。小巧精致,用以放置梳妆用具、金银珠宝、首饰等。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月朗 ﹞说罢,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红楼梦》第五七回:“我看见你文具儿里头有两三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

4、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登其亭,见案上设有文具。”《花月痕》第十一回:“ 采秋 因向 荷生 道:‘你带有文具要写对子,这里写罢。’於是跟班们就中间方桌,摆上文具。”

国传统点击中的文具,笔墨纸砚是一种高洁的象征。

Dao是什么意思?

Dao是什么意思:到,组词是刀笔老手 dāo bǐ lǎo shǒu

成语解释: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成语出处:《动摇》:“你老兄是刀笔老手,所以非请你帮助不可了。”

成语造句:他是小镇有名的刀笔老手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刀笔之吏

“刀”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刀字打头的成语 :刀山火海、刀光剑影、刀山剑林、刀俎馀生、刀锯鼎镬、刀枪剑戟、刀枪不入、刀枪入库、刀头剑首、刀笔贾竖、刀头舔蜜、刀锯斧钺、刀笔之吏、

开头是刀的成语?

刀字打头的成语 :刀山火海、刀光剑影、刀山剑林、刀俎馀生、刀锯鼎镬、刀枪剑戟、刀枪不入、刀枪入库、刀头剑首、刀笔贾竖、刀头舔蜜、刀锯斧钺、刀笔之吏、

怎么确定诗歌韵脚?

诗歌是一种韵文,押韵是诗的基本特征之一。简单来说,一句话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不仅是诗,文章也有押韵,例如科举中的律赋也是要根据官方韵书来押韵的,半点马虎不得。

确实有的古诗每一句都押韵,但是齐梁时期以后的诗人,会主动避免每一句都押韵。最常见的就是双数句押韵,单数句不押韵,而且不押韵的那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往往和韵脚的平仄相反。

诗歌是一种韵文,押韵是诗的基本特征之一。简单来说,一句话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不仅是诗,文章也有押韵,例如科举中的律赋也是要根据官方韵书来押韵的,半点马虎不得。西方的诗也有句中押韵的情况,这个老街不熟悉,就不多言了。

确实有的古诗每一句都押韵,但是齐梁时期以后的诗人,会主动避免每一句都押韵。最常见的就是双数句押韵,单数句不押韵,而且不押韵的那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往往和韵脚的平仄相反。

一、每一句都押韵的诗

传说汉武帝和大臣们的柏梁体就是每句都押韵的诗,节选如下: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有一首著名的七言诗《燕歌行》也是句句押韵的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旧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犊,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在唐朝也有极少的这种句句押韵的诗,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三句一换韵(前两句除外)、每句都押韵的诗。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二、押韵的规则

诗歌的押韵以双数句为主。从南北朝永明体有了四声八病之说以后,诗人们比较注意押韵方式 :一般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且和韵脚相反;第一句可以押韵,但是不押韵的话,第一句最后一字和诗韵的平仄大多是相反的。

1、古体诗的平声韵与上尾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扉和归都是平声,不能一个平声一个仄声。第二句第四句一定要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另外平声韵的诗,如果第一句不押韵的话,一般为仄声收尾,例如这首诗的“罢”;第三句一定是仄收,例如:绿。

否则就是 “八病”中的“上尾”,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人认为,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是外行,“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

2、近体诗的平声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近体诗一韵到底(其中第一句押韵可以用邻韵),第一、二句、四句押韵:间、山、关,这三个字都是【十五删】;近体诗第三句一定是仄声。第一句是平声结尾的话,必须押韵,不押韵的话,必须是仄声收尾,例如下面这首诗第一句结尾是仄收: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体诗的仄声韵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四句押韵:响、上。仄韵诗不押韵的句子是一般是平收,例如第一句:人,第三句:林。当然,古体诗没有那么严谨,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押仄韵,但第一句是仄收:子。不过按照永明体八病的说法,子是上声,与去声“去、处”不同,不算是上尾。

古体诗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退一步说,即使是上尾,对于古体诗来说也没有大不了。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望岳是仄韵诗,但是第三句和第七句也是仄收而不是平收,作古体诗的人喜欢仿古,所以不太顾忌永明体以后的八病之说。

三、重韵

1、古体诗的重韵

重韵在古诗词中并不太少见,比如杜甫《杜鹃》诗:“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开头四句就有四个杜鹃,这种用法显然是有意而为。

杜甫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相对于杜甫的《杜鹃》诗,《饮中八仙歌》是重韵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船、眠、天、前4个字都有重韵的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宋朝人就开始关注了。宋朝的王楙,时人称"读书君",他在《野客丛书 》记录到:

蔡氏曰:杜子美《饮中八仙歌》船、眠、天字并再押,前字凡三押,前古未见其体。尝执之叔父元度,云: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押何害,亦《周诗》分章之意也。

南北朝大名鼎鼎的沈约有一首《游钟山诗》,第二句“结架山之足”和第八句“寸心於此足”押了两个“足;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有同一首诗押了两个“归”字, 西晋的张景阳一诗押两生字,任彦升一诗两押生字、三押情字.........可见古诗中押重韵的非常多,李白杜甫其实也是效仿古人。

2、近体诗一定要避免重韵

但是要注意的是,近体诗一定要避免重韵,唐人也有近体诗犯重韵的毛病,但是少之又少,不要去效仿。近体诗是唐朝科举的考试科目之一,不要说押重韵,错押了邻韵都不行。白居易当年写过一首的200句的排律:《代书诗寄微之》,用了100个韵脚,都是同一个韵部【四支】: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此处省略 96联.....

不饮长如醉,加餐亦似饥。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四、换韵

了解了古体诗、近体诗的押韵后,还要了解一下古体诗的换韵,先看一下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怎样换韵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换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换韵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换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换韵

【种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换韵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换韵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换韵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前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押的一个韵:折、雪;第三句和第四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押的一个韵:来、开。这种两句换韵的诗,两句都要押韵。后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也同样,两句必须都要押韵。

四句一组的换韵,第一句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以第一句押韵为多,例如这一组押入声十药,幕、薄、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结尾的四句是一组,押的是去、路、处,也是第一句就押韵,第三句都不押韵。

诗歌的所谓韻脚,就是诗句未押韵的字。釆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叫押韵。因为押韵的字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所以叫"韵脚"。

唐初各位诗人所做律诗,有所谓"四声递用法",就是诗句中逢单句的未一字,必定要上去入三声都用全,就是本句中没有复用三声的,间有句未三声偶然不完全,但是上去,去入,入上也须相间而用,因为三声互用,才能使全诗音节铿锵,有抑扬顿挫之妙了。平仄的定式列举于下:

仄起定式

仄仄(起)仄平平(韻)

平平(对)仄仄平(韻)

平平(粘)平仄仄

仄仄(对)仄平平(韻)

仄仄(粘)平平仄

说明:所谓"对"就是每句第二字及第四字平仄必与上句第二字及第四字粘连相同,如不照式,就叫做"拗",意思应对反粘,或者应粘反对。也就是应仄平反,应平反仄,在律诗中,此律最严格,所以凡平仄不调的字句叫做失粘,又叫失严。

现在说平起定式

平平(起)仄仄平(韻)

平平(对)仄仄平(

刀笔之吏其他应用

组词

刀组词笔组词之组词吏组词

笔顺笔画

刀笔顺笔画笔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吏笔顺笔画

近义词

刀近义词笔近义词之近义词吏近义词

反义词

刀反义词笔反义词之反义词吏反义词

刀笔之吏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大马金刀代人捉刀二把刀放下屠刀割鸡焉用牛刀利傍倚刀两肋插刀两面三刀临阵磨刀买犊卖刀卖犊买刀蜜里藏刀驽马铅刀鞘里藏刀倩人捉刀请人捉刀杀鸡焉用牛刀杀人不用刀万剐千刀笑处藏刀笑里藏刀袖里藏刀小试牛刀笑中有刀纵马横刀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刀笔之吏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堪视听白手空拳超凡出世遁世离群反复推敲蜚鸟尽,良弓藏福如山岳花丽狐哨精诚所至加油添醋论德使能略迹论心离题万里面面相觑靡然成风去逆效顺日月重光让再让三顺风驶船韶光淑气山锐则不高神输鬼运死无葬地痛毁极诋囤积居奇望屋而食先人夺人习以成俗雪压霜欺移东补西叶落归根作舍道旁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aobizhili522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