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武息戈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偃武息戈的意思偃武息戈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偃武息戈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偃武息戈
拼音: yǎn wǔ xī gē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偃:停止。停止使用武力,把兵器放起来。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偃武息戈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郑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什么家?

答:郑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

他先后七次下西洋,率领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效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交往。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郑和第七次奉命下西洋,出使忽鲁谟斯等十七国,于返航途中在古里去世,终年可能六十二岁。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西洋各国,尤其是与沿途诸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而且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搜集了很多海洋数据,丰富了明朝海洋知识。

郑和是一位古代航海家。他奉命率领船队跨过大西洋,他们到过好望角。沿途访问了沿线国家,带去我国絲绸,瓷器等手工制品。把东方大国文明传入沿途各国,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同時也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各种物产带回国內。使得东西文化进行交流,他的功绩以载入史册。

郑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什么家?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奉朝廷之命,以江苏太仓为出发点,多次下西洋,其足迹踏遍了全球海洋与岛屿。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着其相关的事件。

航海家,政治家,外交家,信仰伊斯兰教,本家姓马,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有说为寻找建文帝举措)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七下西洋,率海船200多艘、人员2.7万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啦人类的一个壮举,同时彰显大明王朝得国力,为海上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郑和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很有名气。为航海作出重大贡献。

郑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先后七次下西洋,率领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效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交往。

郑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

郑和下西洋的功绩: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是云南人,被世人称为三保太监。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出征云南,郑和可能在明军平定云南的过程中被掳,于洪武十七年跟着来到京师,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小宦官,此时他可能十三岁。

后来郑和到了北平,在朱棣的燕王府服役。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起兵,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提升为太监,这说明郑和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兵进入京师,不久登基为帝,十二月,郑和奉命去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

永乐元年,郑和已经被赐姓郑,此时他可能三十二岁。

朱棣有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建立联系,登基后不久便派人出使古里、爪哇、苏门答剌等地。

永乐三年七月,朱棣任命郑和为正使,与王景弘等人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有余,据说船上可以行马,由此可见当时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

郑和自苏州刘家河航海至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出发,先到达占城。

船队到达爪哇时,西爪哇正与东爪哇交战,东爪哇被西爪哇所灭,郑和派人登陆进行贸易,却被当成东爪哇的兵马,一百七十人被害。

这个突发事件考验着郑和的智慧,郑和遇事沉着冷静,没有贸然出兵回击,最终和平解决。

此后,郑和先后到达苏门答剌、满刺加、锡兰等地,最后到达古里,郑和在这里树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率船队回到京师,各国使者跟着来到京师朝见朱棣。

不久,郑和再次奉命出使西洋,他专程到锡兰山佛寺布施,用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立碑为文,这块碑现保存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先后抵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企图加害船队,郑和发觉后,离开锡兰山。

回航时,郑和途径锡兰山,亚烈苦奈儿把郑和骗去,出动五万兵马突然袭击,并且切断郑和的归路。

郑和处变不惊,对部下说:亚烈苦奈儿出动主力围攻,都城必然兵力空虚,如果出其不意,攻打其都城,必能一举获胜。

然后,郑和趁机率领两千随从,对锡兰山都城发起突然袭击,攻入城内,亚烈苦奈儿及其家人被擒。

永乐九年六月,郑和回到京师,朱棣“赦不诛”(《明史》),下令释放亚烈苦奈儿,让他返回锡兰山。

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在航行中,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图谋夺位并派军偷袭郑和船队,郑和将其击败并生擒。

不久,东非沿岸国家麻林国派使者前来献上长颈鹿,即“麒麟”。

永乐十五年秋,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从长乐港扬帆起航,护送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使者回国。

永乐十九年正月,郑和第六次率船队下西洋,正式到达祖法儿。

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病逝后,朱高炽下旨停止下西洋,任命郑和为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让他带着部下镇守南京。

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的遗诏,准备还都南京,令郑和修缮南京宫城,后来逐渐放弃回迁。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西洋各国,尤其是与沿途诸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而且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搜集了很多海洋数据,丰富了明朝海洋知识

航海家。

郑和(又名:马三保、三宝太监,1371年-1433年)[1],云南昆阳人[2],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他早年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后七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航海家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是明朝的。

郑和,原名马和,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一说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则耀武以慑之”,于是“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

那些“风俗劲悍,专尚豪强”,素好“侵掠邻境”的国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与此同时,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

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郑和还通过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海外诸国间种种复杂矛盾的逐步解决,“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郑和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即有体现。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先后指挥了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的战争。三次战役中,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战术,全部取得了胜利。

郑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明成祖赐姓郑,故称郑和。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术家。

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帝国舰队开始他的七次远航,历时二十八年,访问了三十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足绕地球三周有余,郑和下西洋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规模组织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为当时罕见。

偃武息戈其他应用

组词

偃组词武组词息组词戈组词

笔顺笔画

偃笔顺笔画武笔顺笔画息笔顺笔画戈笔顺笔画

近义词

偃近义词武近义词息近义词戈近义词

反义词

偃反义词武反义词息反义词戈反义词

偃武息戈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兵销革偃风向草偃风行草偃前合后偃文修武偃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偃武息戈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本末倒置不偏不倚楚尾吴头屙金溺银扶倾济弱共存共荣鼓唇咋舌狗屁不通更弦易辙糊涂到顶空心汤圆礼废乐崩目瞪口歪民生凋敝貌是情非木雁之间顷刻之间穷形极状如登春台随行就市微故细过万花齐放熊罴之旅秀外慧中揖盗开门一无可取影影绰绰薏苡明珠淫言狎语正气之歌招事惹非昭昭之宇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angwuxing1_36494.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