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怠工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消极怠工的意思消极怠工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消极怠工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消极怠工
拼音: xiāo jí dài gōng
频率: 常用
年代: 现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消极对抗不合作。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典故出处: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五)消极怠工。稍不遂意,就消极起来,不做工作。"
成语示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从此发开寒热,不肯好好干活,~。"
英文翻译: work to rule <be slack in work>

消极怠工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大禹治水寓言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有个帝王叫尧。尧是一个不幸的帝王,大旱之后又碰到了洪水。根据历史记载,那时有过的一次大洪水,时间长达22年之久。全中国都受到了洪水的灾害,情形可怕极了。

大地到处都是一片汪洋,人们只得扶老携幼,四处漂泊。尧忧心如焚,但却想不出办法来解救人们的痛苦,便召集各方官员商议对策。官员们推举鲧去治水,天子尧当时就十分担心,因为他知道,鲧不愿意接受众人的意见,可是除他之外,又无其他更合适的人选了,尧只好让鲧试试。鲧治水九年,丝毫没有成绩。

他治水靠的是用泥土筑堤堵塞洪水。这种方法在洪水小时,还能收到些效果,但在洪水大时就无济于事了。水不但填塞不了,反而越长越高。有些堤防被冲垮,泥土冲到了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洪水不泛滥的地方也泛滥起来了。故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舜做天子的时候,他任命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继承父志,深入到各部落了解情况,并认真地总结了他父亲失败的教训,他发现光是筑堤叠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问题,如果不把洪水疏导到固定的河道中去,坝筑得再高也没有用处。于是大禹断然采取了修堤堵水与疏通河道相结合治水方法,终于使洪水驯服,百川归海。

相传大禹为治水走遍天下。他在治水达十三年中,攀山涉水,察看地形,丈量土地,竖立标帜。他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征询意见,认为必须分别情况开渠凿道,疏理江河,让水流出去。

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龙门山,横亘在黄河中游,在河水奔腾直下时,它恰恰堵塞了河水去路,河水只能从山脚下一条很窄的河道穿过,每逢上游洪峰来临,水就溢涌四野,酿成水灾。大禹在那里观察地形后,就带领大家开凿龙门山。当时工程极其艰巨:夏天烈日当空,山石烁人;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再加上毒蛇猛兽的侵扰,更是苦不堪言。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开出了一道豁口,水畅通了。

在开凿龙门山后,禹又治理了黄河平原的九河。《尚书.禹贡》中记载,当时黄河流至下游后“播为九河”。《尔雅.释水》中指出“九河名太史、复釜、马颊、胡苏、徒骇、简、洁、钩盘、鬲津(今漳卫新河)”。

孟子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拂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灌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黄河的中下游区域流经黄土高坡地带,它饱含泥沙,故夏秋两季时常洪水泛滥。“禹疏九河”说的就是这一带的事情。当时大禹顺水势之自然,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故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大禹顺着水势,引滔滔洪水往低洼处疏导,终于使白浪滔天的黄河平原平静了下来。“禹疏九河”的传说就是这样来的。《禹贡》说“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约在今德州、沧州之间。故大禹在德州留下了诸多的遗迹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他在十三年治水的悠悠岁月中,大禹率领百姓日夜与水搏斗,疏通江河,兴修沟渠,风里来,雨里去,脸变得又黑又瘦。为治水,他手脚上都长出了老茧,指甲磨光了,人得了大病,腿也变瘸了。

又如,大禹娶妻后三日就离家去治水,在十三年中,他好几次路过家门,听见自己孩子的哇哇哭声,都没有去看一眼。

大禹的这种自责、自励、自强、自己征服自己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与困难作斗争。

大禹治水寓言故事?

答: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内容简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治水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1]

没有责任心的人怎么形容?

形容不负责任的人,敷衍了事,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夸夸其谈,玩世不恭,万事漠不关心。正事不做,歪风邪气染一身。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别人的要求漠然置之。出现问题,不负责任地一再回避。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放任自流。

没有责任心的人是这样形容,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里有一个关于凯玛特的故事。

在1990年凯玛特总结会上,一位高级经理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向坐在他身边上司请示如何更正。这位上司不知道如何回答,便向上级请请示:“我不知道,您看怎么办?”而上司的上司又转过身来,向他的上司请示。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直推到总经理帕金那里。

后来,凯玛特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凯玛特破产有很多管理和运作上的问题,导致公司破产最根本原因是公司内部缺乏责任心的工作氛围。

没有责任心的人就是长不大的孩子,我的表哥就是的,结婚以后,以及在外边吃喝玩乐,挣一个钱花两个,借钱也不还,还天天吃好的喝好的,家庭条件非常差,还怕吃苦,大活干不动,小活不挣钱,真是烂泥巴扶不上墙,孩子的奶粉钱都挣不够,老婆也和他离婚了,这种没有责任心的人何时才能长大

没有责任心的人怎么形容?看一个男人有没责任心,就看他能不能给女人一个归宿没有责任心的男人说说。男人什么都不干,女人要带娃,要做家务,还要上班赚钱养家,还要男人有何用。让感情跟友情搞不清的水瓶男水瓶男身边的红粉知己真的也不少,但面对这些红粉知己,水瓶男是全然的只把她们当成是好朋友,在水瓶男的心里头,这些女生真的也只会是好朋友,而不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暂时朋友位置。

没良心:丧尽天良、狼心狗肺、吃里扒外、忘恩负义、丧心病狂、恩将仇报没责任心:消极怠工 、敷衍了事 、之差应付 、敷衍塞责 、开柙出虎 、互相推诿 、聊以塞责 、避重就轻 、问诸水滨

王昌龄的故事典故?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给后人留下很多优秀古诗。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饮酒论诗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中国民间故事第三篇是什么?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一)

门神的民间传说故事

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这人的来头倒也不简单,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

有一群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

袁守诚在长安西门繁华大街上卖卦,生意自是十分兴隆,泾河龙王寻到卦摊前,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向袁守诚问上一卦。

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

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

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

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

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

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

泾河龙王自认身为司雨龙神,那凡人袁守诚怎么可能比自己还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时辰,这场赌赛,自己定是赢了。谁知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和袁守诚所言不差分毫。龙王虽然大惊失色,叹这世间竟有如此通天晓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龙王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

雨后,龙王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私改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明日恐难免一刀!”

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

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徵处斩,那魏徵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王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

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王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

唐王吃了一惊:“你是何人?朕当救你?”

龙王道:“臣乃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贤臣魏徵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唐王见它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徵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

唐王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徵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

翌日,唐王退朝之后,独留下魏徵一人,宣上金銮,召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徵有些坐立不安,唐王暗笑,又命宫人取过棋枰,要与魏徵纹枰论道,魏徵不敢不应,只能谢了恩,与唐王对弈。

魏徵棋力高强,唐王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王已呈败象,不由低头陷入长考,待到唐王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徵,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唐王笑曰:“贤卿真是匡扶社稷之心劳,创立江山之力倦。”

唐王任其盹睡,更不呼唤,眼见午时三刻已至,想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

忽而伏案之魏徵,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王恐因天热,心疼贤臣,便亲自为魏徵打扇,凉风徐来,魏徵密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

突闻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王起身观看,却是徐茂功,秦叔宝等人,秦叔宝手中提有一物,见唐王在此,便将那东西掷在地上,那东西滚到唐王脚边,竟是一个血淋淋的龙头!那龙头须发戟张,一双眼还未闭合,正正瞪着唐王。唐王吓得后退,惊问:“此乃何物?”秦叔宝答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

魏徵被喧闹声惊醒,步至唐王身边,俯伏在地道:“臣该万死!适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恕臣慢君之罪。”唐王道:“卿有何慢罪?且起来,但看这龙头,却是何说?”魏徵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此龙是臣适才梦中所斩!”

唐王闻言大惊:“贤卿困睡,并未见动身,更无刀兵,如何斩却此龙?”

魏徵答道:“此龙犯下天条,当被臣于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

唐王心中一时悲喜不一,喜者,有魏徵如此能人豪杰相助,江山岂有不稳之理。悲者,梦中曾许救龙,岂知竟致遭诛,魏徵更是借自己三扇凉风之力才斩了龙王。无奈,唐王强打精神赏了魏徵,众人散去。

入夜二更时分,唐王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王朦胧睡去,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唐王身边,擒住其手直呼其名:“李世民!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亏你允诺救我,不救也罢,怎还助那魏徵追斩我?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

唐王有口难言,惊的汗流遍体,怎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至此连续几日,唐王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

唐王病重,鄂国公尉迟恭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二将军劝慰唐王,秦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唐王准奏,二人谢恩而出。

当日晚,两位将军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王因此安寝无事。

虽有二位将军把守,皇宫清静了几日,但唐王终究不忍二将辛苦,为难两人夜夜守候,便寻那丹青妙手,将尉迟恭秦叔宝披挂在身的真容绘于宫门之上,前宫门从此夜间无事。而两位将军的威风仪容,就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门神。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二)

猎人海力布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嘴里含着那颗宝石,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那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僵硬的石头。”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一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含着的那颗宝石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就会马上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野禽野兽(shograve;u)说的话。哪座山上有什么动物,他全知道。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

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海力布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商量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bēng)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来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呀。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搬到很远的地方。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下起了倾(qīng)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三)

铁公鸡找牛

湖南省通道县有个侗族聚居的吉祥寨,寨主本来叫聂恭禧,他有万贯家财,良田千顷,却是爱钱如命,一毛不拔,因此,大家都喊他“铁公鸡”。

正是阴历十月小阳春的时候,摘完禾谷,铁公鸡请了十来个长工来挖茶山。长工们干的牛马活,吃的却是猪狗食,起五更,睡半夜,长工们很是气愤,就常常在山上睡大觉,消极怠工。铁公鸡家里有个放牛娃叫阿胞,是个十来岁的孤儿,给铁公鸡放牧着十多头耕牛。阿胞人虽然小却挺聪明,白天和长工们一起上山,晚上和长工们睡在一块。

这一天,长工们上山后又准备睡觉,阿胞就自告奋勇地说:“叔叔伯伯们,你们安心睡吧,我来给你们放哨。如果有人来我就学竹鸡叫,你们听了就赶快起来,装成在挖山的样子。”大家都说好,由于阿胞站岗,长工们更加放心,他们睡得好香啊!

由于铁公鸡只顾个人发财,对长工们压榨得很厉害,饭也不给吃饱,长工们都瘦得皮包骨啦!这次到了山上大家又议论起来:

“这么下去,再干一个月,我们都要没命了!”

“我多想打牙祭啊!”

“饭都吃不饱,还想打牙祭,你莫白日做梦吧!”

这时阿胞也凑了上来稚声稚气地问:“叔叔伯伯们,打牙祭不吃猪肉吃牛肉行吗?”

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说:“阿胞呀,你真是异想天开,莫说打牛肉牙祭,就连一根牛毛你也休想,你不知道铁公鸡是一毛不拔吗?”

阿胞却现出认真而神密的神情,小声说:“叔叔伯伯们,只要大家齐心,我保证我们能打个牛肉牙祭。”接着他把自己的主意如此这般地说了出来,长工们一至表示同意,并且商量妥当,明天就动手。

第二天,阿胞与长工们很早就上了山,他们带好斧头与铁锅,在山林最深处宰杀了一头大黄牛,大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痛痛快快地打了个牛肉牙祭。

为了在铁公鸡面前交差,他们也作好了安排,然后依计而行。

下午,太阳偏西时,阿胞赶着牛群回来,关好牛,他急忙哭丧着脸跑到铁公鸡面前报告:

“东家东家,不好了,出事啦!”

“出什么事?快说!”铁公鸡忙问。

“有一头牛钻进山洞回不来了!”

铁公鸡很不相信,怀疑地说:“会有这种怪事?”

“哎呀,东家!这样大的事我能撒谎吗?”阿胞委屈地解决道:“你不信我带你去看吧!”

铁公鸡看看天色已晚,本来不想去,但他又舍不得丢失一头牛,就说:“快,快带我去!”

阿胞就带着铁公鸡往深山里跑。在一个陡峭的峡谷里,真的看到一头牛钻进了一个天生的石洞晨,牛头从石洞的另一个出口冒了出来,身子陷进石洞已看不到,但牛尾巴还留在洞外。那大黄牛见了阿胞与铁公鸡还“麻麻”地叫。阿胞继续向铁公鸡哭诉着:“下午,两头大黄牛不知怎的斗起角来,双方都戏了眼,有头大黄牛死追这头大黄牛,追得它无路可逃,到了这个峡谷看见这个石洞,它就拼死命钻了进去,谁知洞太小,头挤了进去,身子也霸蛮挤进去了,却卡在洞里动弹不得。它挣扎着,头从洞的另一个出口冒出来,但身子却出不来了,你看它好生着急,尾巴在不停地动呢!

其实,这次大黄牛的身躯已被他们打了牙祭,只留下头和尾巴露在这天然的石洞外面,由藏在洞里的长工装牛叫。由于石洞生得巧妙,看去确实很象一头牛钻进了石洞,而把头和尾巴留在洞外。

铁公鸡听着阿胞的哭诉,看着这牛头和尾巴,还是不很相信,但当他走近这牛头,伸手摸牛角时,那牛竟“麻麻”地大声叫唤起来,这时他才真相信:牛确实是钻进石洞出不来了。

他看看天色已晚,若不赶紧把牛救出来,让牛在山里过夜正好给老虎当晚餐,怎么救呢?他下了决心:反正有十多个长工,拖也把牛拖出石洞!于是他要阿胞飞跑去把长工全喊来。

阿胞把长工全喊来了,铁公鸡大声吆喝道:“你们都看见了吧,牛钻进山洞也不来了。不过它既然进得去也就可以出得来的,它自己出不来,我们就辛苦点拖它出来。你们依秩序站好,一个接一个,听我的命令,我喊一二三,你们就一齐用力猛拖,听清了吗?”

“听清了!”大家齐声回答。

于是在这险要的峡谷边,摆开了一字长蛇阵,第一个长工拖着牛尾巴,后面的一个接着一个,铁公鸡站在最后头,紧紧地拖住最后一个长工的裤腰带。阿胞就在前面牵着牛缰绳。铁公鸡用尽力气喊道:

喊声刚落,大家一齐用力,只听得“咕咚”一声响,牛尾巴被拉断了,人们个个被跌得仰面朝天,铁公鸡更是跌得呜呼哀哉,他的后边正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这一跌就滚下了悬崖,落了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铁公鸡找牛讲的是什么故事?

这一天,长工们上山后又准备睡觉,阿胞就自告奋勇地说:“叔叔伯伯们,你们安心睡吧,我来给你们放哨。如果有人来我就学竹鸡叫,你们听了就赶快起来,装成在挖山的样子。”大家都说好,由于阿胞站岗,长工们更加放心,他们睡得好香啊!

由于铁公鸡只顾个人发财,对长工们压榨得很厉害,饭也不给吃饱,长工们都瘦得皮包骨啦!这次到了山上大家又议论起来:

“这么下去,再干一个月,我们都要没命了!”

“我多想打牙祭啊!”

“饭都吃不饱,还想打牙祭,你莫白日做梦吧!”

这时阿胞也凑了上来稚声稚气地问:“叔叔伯伯们,打牙祭不吃猪肉吃牛肉行吗?”

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说:“阿胞呀,你真是异想天开,莫说打牛肉牙祭,就连一根牛毛你也休想,你不知道铁公鸡是一毛不拔吗?”

阿胞却现出认真而神密的神情,小声说:“叔叔伯伯们,只要大家齐心,我保证我们能打个牛肉牙祭。”接着他把自己的主意如此这般地说了出来,长工们一至表示同意,并且商量妥当,明天就动手。

下午,太阳偏西时,阿胞赶着牛群回来,关好牛,他急忙哭丧着脸跑到铁公鸡面前报告:

“东家东家,不好了,出事啦!”

“出什么事?快说!”铁公鸡忙问。

“有一头牛钻进山洞回不来了!”

铁公鸡很不相信,怀疑地说:“会有这种怪事?”

“哎呀,东家!这样大的事我能撒谎吗?”阿胞委屈地解决道:“你不信我带你去看吧!”

铁公鸡看看天色已晚,本来不想去,但他又舍不得丢失一头牛,就说:“快,快带我去!”

阿胞就带着铁公鸡往深山里跑。在一个陡峭的峡谷里,真的看到一头牛钻进了一个天生的石洞晨,牛头从石洞的另一个出口冒了出来,身子陷进石洞已看不到,但牛尾巴还留在洞外。那大黄牛见了阿胞与铁公鸡还“麻麻”地叫。阿胞继续向铁公鸡哭诉着:“下午,两头大黄牛不知怎的斗起角来,双方都戏了眼,有头大黄牛死追这头大黄牛,追得它无路可逃,到了这个峡谷看见这个石洞,它就拼死命钻了进去,谁知洞太小,头挤了进去,身子也霸蛮挤进去了,却卡在洞里动弹不得。它挣扎着,头从洞的另一个出口冒出来,但身子却出不来了,你看它好生着急,尾巴在不停地动呢!

铁公鸡听着阿胞的哭诉,看着这牛头和尾巴,还是不很相信,但当他走近这牛头,伸手摸牛角时,那牛竟“麻麻”地大声叫唤起来,这时他才真相信:牛确实是钻进石洞出不来了。

他看看天色已晚,若不赶紧把牛救出来,让牛在山里过夜正好给老虎当晚餐,怎么救呢?他下了决心:反正有十多个长工,拖也把牛拖出石洞!于是他要阿胞飞跑去把长工全喊来。

阿胞把长工全喊来了,铁公鸡大声吆喝道:“你们都看见了吧,牛钻进山洞也不来了。不过它既然进得去也就可以出得来的,它自己出不来,我们就辛苦点拖它出来。你们依秩序站好,一个接一个,听我的命令,我喊一二三,你们就一齐用力猛拖,听清了吗?”

“听清了!”大家齐声回答。

于是在这险要的峡谷边,摆开了一字长蛇阵,第一个长工拖着牛尾巴,后面的一个接着一个,铁公鸡站在最后头,紧紧地拖住最后一个长工的裤腰带。阿胞就在前面牵着牛缰绳。铁公鸡用尽力气喊道:

“一——二——三!”

大禹治水的故事完整版?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有个帝王叫尧。尧是一个不幸的帝王,大旱之后又碰到了洪水。根据历史记载,那时有过的一次大洪水,时间长达22年之久。全中国都受到了洪水的灾害,情形可怕极了。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大禹名叫文命,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传说,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很大水灾,庄家、土地都被淹没了,百姓的房子、财产也被冲毁了。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无法生存。尧决定派部落首领鲧负责治水,鲧用了九年时间也没有治得了洪水。大禹是鲧的儿子,长大后成为新的部落首领,并接替父亲鲧的职责,继续负责治理洪水。大禹率领百姓挖渠,疏通河道排水,将洪水通过河道引到大海中。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并令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安定和平的九鼎。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消极怠工其他应用

组词

消组词极组词怠组词工组词

笔顺笔画

消笔顺笔画极笔顺笔画怠笔顺笔画工笔顺笔画

近义词

消近义词极近义词怠近义词工近义词

反义词

消反义词极反义词怠反义词工反义词

消极怠工成语接龙

正接

工愁善病工工整整工力悉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于心计

反接

胆丧魂消滴水难消火灭烟消涣若冰消浸微浸消梦断魂消目断魂消魄散魂消日出冰消神灭形消瓦解冰消一笔勾消玉减香消玉碎花消玉碎香消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消极怠工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笔大如椽变化如神百岁之盟才子佳人风风雨雨反水不收勾勾搭搭鬼烂神焦黄钟大吕坚壁清野姜桂之性,到老愈辣刻章琢句漏脯充饥礼无不答磨盾之暇民和年稔南山铁案犬马之疾轻手蹑脚事不关己首丘之情顺顺当当矢无虚发下乔迁谷掀天动地心向往之习焉不觉诒厥之谋言论风生伊于胡底子不语怪昼夜兼行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xinjingdanhan3173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