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日尧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舜日尧年的意思舜日尧年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舜日尧年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舜日尧年
拼音: shùn rì yáo niá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舜、尧:古代贤君;日:时日;年:年代。比喻天下太平盛世。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太平盛世。
典故出处: 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狞歌·春白狞》:“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成语示例:明·无名氏《闹钟馗》楔子:“理当千邦应贺,正旦之节,万国来朝,端的是~也。"
英文翻译: 

舜日尧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尧天舜日是什么意思?

yáotiānshùnrì[释义]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

尧、舜在位的时期。

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

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

[出处]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尧天舜日的故事?

(尧)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二十八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

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故称虞舜。舜接替尧位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刑罚,广施仁政,使四海宾服,国泰民安,将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乐,创建了千古颂扬的“尧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岁时以孝闻名,30岁时尧举用他,50岁时代行天子政事,61岁接替尧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视,逝于苍梧境内,葬于江南九嶷山。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赏析?

这一章记载了孟子与弟子讨论三代政权交接的合法依据问题的对话,这段对话很有意义,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权观。传说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可是当万章就此事向孟子询问时,孟子却予以否定:“天子没有权力自作主张把天下让给别人!”这里其实包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天下并不是属于天子个人的东西。无论是尧舜的“禅让”还是禹启的“世袭”,都只是一种政权交接的表面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决定政权交接的合法性。因为所谓“天子”其实并不是政权的所有者,而只是奉命行使政权的人。所以天子既没有权力自作主张把政权“禅让”给贤人,也没有权力自作主张把政权“世袭”给儿子。

那么,舜得到了天下,是谁给予他的权力?孟子的回答是“天与之”。这个回答表面看来是沿袭了传统“天命神授”的说法,目的是使管理天下的权力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但是孟子接下来的进一步解释,却赋予了“天命”、“天意”以新的意义,即“天意”其实就是“民意”,“天命”其实就是人民认可并授权。因为所谓“天与之”并不是说天有意志,天会说话,而是说天通过人事和人的行为来显示天意的。

孟子指出:天子可以向天推荐继承人,但却无法让天一定把天下交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这一推荐,然后把这一推荐公布于众,让老百姓来最终作出决定。最后老百姓认可了舜,所以舜才得到了天下。所以说,天虽然不说话,但却通过老百姓的行为和意愿,显示了天意。

所谓“天受之”、“民受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回答说:舜被推荐出来之后,就主持一些工作。他主持祭祀,神灵们都感到满意,这便是“天受之”。让他处理政务,事情办得好,老百姓都比较满意,都支持他,这就是“民受之”。“天受之”、“民受之”,这其实是一回事。而孟子重点强调的还是“民受之”。也即人民接受,人民授权。尧活着的时候,舜已经辅佐尧治理天下,长达二十八年之久,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意愿所能做到的,而是天意、民意。尧去世之后,三年之丧的礼仪一结束,舜就跑到南河以南的深山里躲了起来,想把天下让给尧的儿子。可是,天下诸侯前来朝见天子,不去见尧的儿子,而跑来见舜;天下老百姓要打官司,也不找尧的儿子,却来找舜;老百姓的歌谣里,不是歌颂尧的儿子,而是歌颂舜。这不是天意、民意又是什么?而所谓“天意”其实也是通过民意来体现的。孟子引用《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说:老天的眼睛,是通过老百姓的眼睛来看的;老天的耳朵,是借助于老百姓的耳朵来听的。这清楚地说明了“民意”与“天意”的关系:“民意”其实就是“天意”。所以可以说,天是把权力赋予了老百姓,由老百姓再把权力赋予天子。

总之,统治天下的权力,是老百姓给予的。天子无权把天下给予别人。在孟子看来,只有获得“民意”认可的人,才可以掌握天下政权,因为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君主的权力最终是由人民赋予的。天子是由民众抬举出来的。只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有资格做天子;而得到天子任命的那些人,只有资格做诸侯;得到诸侯任命的那些人,只有资格做大夫——一切的权力,追根溯源,还是来自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既然能把权力给予某些人,当然也就能把权力从某些人那里收回来。如果君主不称职,危害了人民和国家社稷的利益,民众就可以把他罢免掉,或是像商汤、周武王那样,把他推翻掉。这个观念与民主政治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完全是兼容的。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没有用一种制度化的民主程序将孟子的这种观念落到实处。

次年的1月1日是什么意思?

次年的1月1日是什么意思?

第二年的一月一日。

次年的意思是第二年。次年,即来年,是以指定的时间点为坐标,就是该时间点所在自然年度的下一个自然年度。1月1日是公历一年的第1天,世界大部分国家将这天当做新年。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4天(闰年是365天)。

因为这天是一年的开始故而称之为【元旦】,此日在一年四季中属冬季,尚未立春。

次年的1月1日就是第二(明)年的一月一日。

次的第一层意思就是第二。如次日就是第二天。次子第二个儿子。所以说次年的一月一日就是第二(明)年的一月一日。按阳历讲就是明年的元旦。按农历(阴历)就是中国明年的春节。

次年不是固定指具体的哪一年,而是在今年基础上的第二年,也就是明年。

答:次年的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叫新年的开端。过了新年,规划好新的一年里的各方面(比如,生产、生活等等)的运作构想,使集体或小家庭在新的一年里有序进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努力实现构想规划中的每一项愿望,迎来全年辛勤的胜利果实!

次年也就是第二年,也就是说次年的一月一日就是第二年的1月日,举个例子你可能更好理解,小明今年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是非常不幸,他由于各种原因发挥失常,结果没有考上,他郁郁寡欢,次年的1月1日他最终决定去美国学习工商管理知识,这里的次年就是第二年。

次年是转年,第二年,下一个年度的意思,

次年1月1号是说下一个年的元旦,1月1号。

用次年来描述转年的语境,是在对话中说到过去某年某月的事情时,可能不太确定,在谈到下一个年度用次年来表示。

比如爷爷跟孙子说,你爸爸在某年参加工作,次年就提升为主管了。

元旦的起源:

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次年的1月1日的意思是,就是第二年的1月1日

上天与尧帝的故事?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

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

叫虞舜。

”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请问一下,代表尧与舜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圣贤”与文明  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

传说,尧的发祥地是山西汾水流域;舜的部落原先居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住于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

历史记载说,尧又称陶唐氏,故称唐尧,舜是有虞氏的成员,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

大约,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我国传统把尧、舜、禹时期美称为“圣贤”的时代。

毛泽东曾在《七律·送瘟神》一首词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意思是,新中国数亿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发挥了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创造新社会的和古代尧、舜一样的圣人。

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灿烂光辉。

传说,尧的时候,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农业、手工、法律、音乐、教育,都已有固定的专人管理,这些管理者都是他那一行的专家。

比如,后稷作农师,他“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

后来,后稷被人们尊为“农神”。

尧时的乐官叫做夔,据说是个只有一只脚的怪人,但他却有非凡的音乐才能。

据古书《帝王世纪集校》记载说,他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名叫《大章》的乐曲。

人们听了他这乐曲,都自然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

这大概就是我国从史料记载的第一首乐曲了。

这一时期,我国绘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传说舜的同父异母妹妹果攵(guǒ)手,就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她会用灵巧的双手涂泥绘制动物画和刻绘大型壁画。

如今在我国内蒙古阴山和乌兰察布等地区所发现的原始社会的大批岩画,可能就是那一时期绘画的滥觞。

  因为尧、舜、禹的品德好,他们领导氏族部落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社会少有的安宁和太平景象。

后人追述那时的世道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到舜的时候,连天上的神鸟凤凰都飞来朝见他。

古书《尚书》和《史记》记载:舜命令乐师延和质分别制出《六莹》、《九韶》等等多弦演奏的复杂乐曲,因为是使用箫、笙等细乐配奏演出的,又称《箫韶》。

成语中说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讲的就是上述这件事。

  上面这些神话传说,自然免不了有夸大美化的成份,它们被后世的文人理想化了。

但这些传说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剥削、压迫的史实,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到尧、舜、禹时期,文明确已有了相当的进步,无论农、工、商等社会生活,或是音乐、美术等艺术,都达到一定水平。

尧、舜、禹虽是被理想化了的圣贤人物,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确为我国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高尚道德的化身 尧舜禹“禅让”  尧、舜、禹最为人们所艳称的事迹,是“禅让”。

禅让的意思,就是自动把帝位让给贤人。

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

“氏族社会的公仆是临时选举的,这就是所谓的‘禅让’制度”。

  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简扼的叙述:  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

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

尧死,舜正式即位。

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

舜死,禹继位。

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

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

禹死,子启夺伯益位自立。

“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据范文澜等史学家考证,“禅让”的故事,是《尚书·尧典》篇首先记载的。

而《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

史家们认为,已经实行父传子家天下以后多年的周朝,在此点上绝不可能伪造,应当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史实”。

另一位著名史学家尚钺说:“在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对于部落酋长既有推举权,又有罢免权。

所以,氏族社会是民主制的社会。

自然,氏族社会的民主制,我们不能过分理想化,因为这种制度是建立于生产力不发展,氏族成员集体协作,共同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建立于血缘关系的狭隘性之上的,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有本质不同。

”  但是,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在我国毕竟流传甚广。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固然与后世儒家的着意美化有关;另一方面,在故事中世代相传的他们的美德,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

这样,他们的禅让史实,才能世代相传,他们的高尚道德,才能在民间长久传诵而永不衰。

  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有哪些美德呢?我们先说尧。

他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

古书《韩非子》说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成的屋子里,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粗米饭,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加一件鹿皮挡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土碗土钵子。

后人曾为他这种节俭朴素的作风所感动,叹息地说:“恐怕连小小的门吏,生活也比尧过的要好得多呢”。

但是,尧虽很克己,对老百姓却十分关心。

古书记载说,当他统治的部落里有人受到饥饿时,他就说:“这是我使他饥饿的”。

当部落里有人受到寒冷时,他又说:“这是我使他受寒的”。

当部落里有人犯罪该受罚时,他则说:“这是我教育不到的缘故”。

这样,尧受到人们极大的敬重,被后人称为“仁君”。

舜的主要美德是宽厚待人和以身作则。

古书上记载舜受到了几次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象的陷害,数遭命危之灾,都因贤惠而机智的妻子的巧设计策而逢凶化吉了。

但当他被大家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却不计前仇,宽厚地对待了他的继母和弟弟,使得他的仇人都被感化向善了。

舜还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团结周围群众。

《史记》记载说: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可见,舜的感召力多么地大!正由于他的高尚品德,使他众望所归,在氏族和部落里享有很高的威信,在氏族、部落的民主选举会上,很自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领袖。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大禹治水  大禹是怎样受到群众拥戴呢?主要是他治水的功劳。

这是一件使世界震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伟大工程,以至于19世纪初的法国学者雷缪塞这样惊叹地说:“大禹治理了两条大河”,它们的流速等于、而宽度几乎等于美州的那些大河,并把成百条河流的大水引入10万平方里格以上的土地上”,这一壮举,使这位著名的汉学家称赞中国人是“一个一向培植和尊重知识的民族”。

  禹治水,的确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件了不起的工程,曾经造福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一直到1000多年后的春秋时代,鲁国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时,当时的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禹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给人类的遗惠影响深远。

假如没有禹,我们早成为鱼虾了。

史学家们还考证,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也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说他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

这说明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

  神话与现实往往是沟通的。

神话里曲折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学家范文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禹是古帝中被崇拜的一人。

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灾。

独在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

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

  禹和黄帝一样,是一个被我国古代神话所美化和夸大了的人物。

他的事迹实际集中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高贵品德。

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他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传说。

比如说他一直到30岁了,还迟迟不结婚,过着单身的生活,为的是集中精力把洪水治好。

结婚以后,新婚刚刚四天,便又匆忙地离开了新房,风尘仆仆地奔向治水工地。

古书里还记载,禹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畚箕铲子,顶风冒雨,走在前面。

他在外一共待了整整13年,三次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能回去看一看。

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指甲被磨光了,腿肚上汗毛也全被碱水腐蚀掉了。

还不到老年,他就得了一身的病。

但是他仍是一跛一颠地来回在治水工地上指挥。

  禹的忘我的精神,永远被后人传诵着,成为我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关于禹的遗址。

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

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候,死在这里。

此外,山西省的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等等。

这些遗址,都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

  鲧和禹治水的故事  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是较为熟悉的。

但是鲧的治水,根据封建史家的说法,历来人们对之却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是,在古代一些诗歌和神话里,鲧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他的功劳,有点近似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记载,鲧为了替人民堙塞洪水,从天帝那里偷来了密藏的“息壤”。

这息壤的意思是能生长不息,只要放下一点点。

它就很快堆积成堤,人民十分感激他。

但正当鲧快将洪水制服时,从天上偷下息壤的事情被天帝发觉。

天帝十分震怒,立即派了火神祝融下界把鲧处死在长年不见阳光的寒冷的羽山,夺回了息壤。

这样,洪水又重新漫延开来。

  大概是由于人民怀念这位英雄的缘故,在古代的一些神话里,有的说他死后变成了黄熊、有的说他变成了一条与蛟龙一样的“玄鱼”。

较多的说法是鲧死后还依旧与洪水博斗。

  鲧的治水事业由他的儿子禹继承了。

根据神话传说,禹是在鲧的体内长成的。

鲧死后三年尸体不烂,他用自己的精血和心魂一起孕育了禹。

实际上是说,禹就是鲧的化身和新生。

  禹长成后,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生前的愿望。

他又被舜任命为治水的指挥。

他比他父亲更为聪明些,没有用偷取息壤填土的办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神话中说禹开挖疏水的沟渠,将洪水引到东方的大海。

禹还从河伯(河水之神)那里得到一张河图,他用这张图设计治水的方案。

这些神话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初步的科学知识。

  禹治水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件浩大的工程,这是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关于这次治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

我国现在有不少地名据说都是当年治水留传下的。

比如,浙江省绍兴的古名会稽,就是禹时留下的地名。

会稽有座山原名茅山,因为禹曾在这里会合天下诸候,商议治理洪水,以后此山就改名为“会稽”(会聚计议的意思)。

河南的三门峡,据说也是禹治水时传下的地名。

相传禹在治理黄河时,把一座挡住河道的山劈成数段,使河水分流,穿过三个峡口,好象三道门,后来就称为“三门峡”。

长江上游的巫山三峡,也有禹留下的遗迹,传说禹曾在这里处罚过一条擅自错开峡谷的蠢龙,禹把这条不称职的龙斩首示众,因此直到现在巫山县还有“错开峡”,“斩龙台”这样的地名。

  禹治水时公而忘私,一心为大众的精神,是历来人们所传颂的。

传说他负责治水工程整整十三年,没有一次回家探亲,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的妻子叫女骄,她是个态度骄雅、仪容秀美的女子,和禹的感情很好。

为了表达对禹的爱慕之情,曾派她的使女每天到涂山南麓禹经过的地方等候,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女骄焦燥极了,便写下一首歌:“等候人啊,多么长久哟”!这首歌便成为我国南方的第一首情歌。

后来女骄终于和心爱的人禹结婚了,但结婚仅仅四天,禹又风尘仆仆地去执行他的治水任务去了。

  禹治水十三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

由于禹的功劳和他的大公无私,人民推举他为舜的继承人。

舜死后,禹便成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仍旧兢兢业业地工作,经常到各地巡视水情,后来死在会稽。

至今,在浙江绍兴,还留下了“禹穴”这个古迹。

尧舜时代是公元多少年?

尧舜禹时期属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尧舜禹时期持续了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其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即离今天约6000-5000年。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他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山西的西南部。

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尧舜禹时代,帝尧放勋,生于公元前2317年甲申,卒于公元前2200年辛巳;帝舜生于公元前2277年甲子,卒于公元前2178年癸卯;夏禹生于公元前2257年,卒于公元前2165年.

什日什么天成语大全?

什日什么天成语:舜日尧天

成语发音:

shùn rì yáo tiān

成语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4回:“今果然民安物阜,的确舜日尧天,夸之不尽。”

成语繁体:

舜日堯天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太平盛世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舜日尧年

成语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8回:“舜日尧天,不过如此。”

舜耕历山渔雷泽的意思?

《舜耕历山》原文: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翻译:大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让他在河畔耕种;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让他居住;在河滨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没有不好的。

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

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就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为他修筑了仓房,还赐给他牛羊。

舜日尧年其他应用

组词

舜组词日组词尧组词年组词

笔顺笔画

舜笔顺笔画日笔顺笔画尧笔顺笔画年笔顺笔画

近义词

舜近义词日近义词尧近义词年近义词

反义词

舜反义词日反义词尧反义词年反义词

舜日尧年成语接龙

正接

年富力强年丰时稔年丰岁稔年复一年年谷不登年高德韶年高德劭年高德邵年高望重年高有德年华垂暮年久日深年近岁逼年近岁除年久失修年华虚度年迈龙钟年老力衰年老龙钟年老色衰年老体弱年老体衰年轻力壮年轻气盛年深日久年深岁久年衰岁暮年少无知年事已高年深月久年头月尾年淹日久年谊世好年湮世远年幼无知年已蹉跎年湮代远年逾古稀年逾花甲年灾月厄年灾月晦

反接

女中尧舜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舜日尧年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废具兴筚门圭窦背水一战白天见鬼弊衣箪食齿牙为祸刀枪剑戟登台拜将恩威并重鬼哭狼嚎各抒己见姑妄言之毁方瓦合恨海难填救焚拯溺坚如磐石礼顺人情怜香惜玉破觚为圆,斫雕为朴敲冰玉屑轻轻快快起早贪黑率土之滨通古达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心旷神恬向平愿了一了千明言是人非月章星句志洁行芳缀玉联珠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shunriyaonian26449.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