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芒刺背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如芒刺背的意思如芒刺背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如芒刺背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如芒刺背
拼音: rú máng cì bèi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芒:芒刺一类针状物。像芒刺一样扎在背上。比喻惶恐不安。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典故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心下踌躇,坐卧不安,如芒刺背。"
成语示例: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五回:“叫张祥儿备酒,再亦吞吃不下,如坐针毡,~。"
英文翻译: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feel prickles down one‘s back>

如芒刺背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形容背后如有针刺一样的成语?

形容背后如有针刺一样的成语?这个成语应该是“如芒在背”。如芒在背,汉语成语,拼音是rú máng zài bèi,芒:芒刺,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像芒刺扎在后背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忐忑不安。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的意思:

【成语】: 芒刺在背 芒的成语、背的成语接龙

【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解释】: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举例造句】: 现在被献忠这样一看,感到跼蹐不安,犹如芒刺在背。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拼音代码】: mczb

【近义词】: 如坐针毡、六神无主、坐立不安

【反义词】: 泰然自若、若无其事、悠悠自得

【灯谜】: 负荆

【用法】: 作定语、宾语;用于感知动词后

【英文】: feel uneasy and nervous

【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病死,霍光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汉昭帝死后立刘贺为皇帝,由于刘贺不争气,就另立汉宣帝刘询。宣帝去太庙祭祖,见身材高大的霍光在旁陪伴,非常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直到霍光死后才感到轻松

字典查询:

这个成语就是“如坐针毡”还有“芒刺在背”。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坐立不安,心如油煎,十分难受。

针毡是一种插满针刺的毡毯,人坐上去,屁股被针所刺,十分难受。而芒刺在背也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把针刺从屁股下移到了背后。背后满是芒刺,是不是坐卧不宁呀?这种滋味非人所能忍受。

有:如坐针毡,芒刺在背,如芒刺背,如芒在背。

1.【如坐针毡】

【拼音】:rú zuò zhēn zhān

【解释】: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晋书·杜锡传》

【例句】:

1.

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他因有所期待而如坐针毡。

2.

因为不知道家里出了何事,害他接电话后如坐针毡。

2.【芒刺在背】

【拼音】:máng cì zài bèi

【解释】: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

【出处】: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蒲柳人家》

他坐在那里,如芒刺在背,一刻也不安心。

他一看见老师的目光,立即如芒刺在背。

3.【如芒刺背】

【拼音】: rú máng cì bèi

【释义】:形容极度不安。

【出处】:“[黄仲]心下踌躇,坐卧不安,如芒刺背。”——《封神演义》第七回

这样一来,日本令中俄如芒刺背也就不足为奇了.

霎时间,浑身毛骨悚然,如芒刺背,仿佛被一条潜伏在黑暗中的毒蛇盯上。

3.

她不去专心听课而是来监视你,实在叫人如芒刺背。

4.【如芒在背】

【拼音】:rú máng zài bèi

【释义】:意思是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极度不安。

【出处】:《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周围那一道道目光,让得莫阳如芒在背,他面色变幻,突然一声怒喝,脚掌一踏地面,便是状若疯狂的对着古谚冲了过去。

羽枫正准备打开帐篷的门,心头突生警兆,如芒在背,那是战魂之体强大的敏锐性给他的直觉。

即使黑影离开了手臂,他也觉得如芒在背。

背生芒刺

拼音:bèi shēng máng cì

解释:犹言芒刺在背。同“背若芒刺”。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意思是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适才听智兄之言,觉得背生芒刺。”

示例:无

近义词:背若芒刺、芒刺在背、如芒刺背。

看图猜成语一个男孩在跑后背有刺答案解析?

看图猜成语一个男孩在跑后背有刺——谜底:如芒在背、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 máng cì zài bèi 【解释】芒刺:细刺。

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处】《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 【结构】偏正式。

【用法】常作“如”、“像”、“犹如”一类表比喻的词的宾语;也常作“感到”、“觉得”一类表感知的动词的宾语。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正音】芒;不能读作“wánɡ”。

【辨形】刺;不能写作“剌”。

【近义词】如坐针毡、六神无主、坐立不安 【反义词】泰然自若、若无其事、悠悠自得 【辨析】~和“坐立不安”;都有“坐也不安;立也不是”的意思。

但不安的原因有差别。

~是由于心里惊慌害怕而不安;“坐立不安”是由于心事重重;心情焦虑或烦燥而不安。

【例句】丽丽害怕妈妈发现她打碎了花瓶;坐在椅子上~;如坐针毡。

【英译】feeling uncomfortable 【成语故事】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

史称汉昭帝。

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昭帝的寿命不长,21岁就死了。

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

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

这就是汉宣帝。

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决定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

刘询即位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去谒见祖庙。

到了那一天,宣帝乘坐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霍光就坐在马车一侧陪侍,皇帝见霍光身材高大,脸容严峻,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

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乘车时再也没有他陪侍,宣帝才感到无拘元束,行动自由了。

泰戈尔和七堇年的生如夏花全文,赏析?

生如夏花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题记1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2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3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如同一阵凄微的风穿过我失血的静脉驻守岁月的信念4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5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在乎拥有什么《生如夏花》是2009年8月最小说夏日特刊 我又见到那些花儿,在这么多年之后。

热情而灿烂的笑容和拥抱好像点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欢颜在时间中被辨认,笑得开怀而容忍。

这是毕业四年之后的聚会,火锅餐厅里紧紧地围坐在一桌,我竟然只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未曾想到我这么一个惧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会因为重逢而这么真切地快乐。

一遍遍地提起十七岁时候的事情,又不断地向别人问起别人的下落:你知道谁谁谁去了哪儿吗?是啊,我们都像羽毛一样散落天涯,追寻起来才看到生命似夜空中划过的烟火轨迹。

关于这些年的过程,再也无法像十六七岁时那样唠唠嗑嗑地去记叙,并且模仿伤怀的语调。

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令我们渐渐宽宏,明白不管怎样被生活对待,依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

如果说早些年我们还能对记忆中的人事细节反复刻绘,细心表达,那而今大概因为疲倦,以及所经之事的庞大繁杂,而变得欲说还休。

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尔写的不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们却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翻译的艺术,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华丽的外衣。

岁月亦是如此的吧: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却只在深处才见暗礁和旋涡,悄无声息地隐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处,看似平静地向远方流逝。

我想,这大概是时光的艺术。

巧合的是每一次离别或者重逢都应该是在夏天,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说,F老师去世了,明日9点的葬礼,你来吗?我看了短信,并没有惊讶或者动容,把手机揣回兜里,烈日下我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走了一阵,才又拿出来回复。

老师与我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会去。

说自然不会去,当然是不近人情。

但是细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畅的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

那样一个时刻,我有点惧怕自己了——但又觉得,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们的时候。

因为一些他自己的个人原因,好似总不受学生青睐。

背地里有各种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触。

我也跟着打哈哈,但良心检省,未曾说过什么对不住他的过分话。

彼时听着别人议论他,心里却想着,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无援地活着,且被人这般议论的话,不如去死的好。

因我一向对他人没有任何分明的爱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张的一时戏谑而已,所以对他也同样没有特别的感觉。

印象中他也没有什么让人受不了之处。

他的历史课,我倒是觉得讲得很不错,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

母亲曾经有个同事就是F老师的大学同学,他听说F老师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F老师在大学时的种种。

言语之中竟然有与我的同学们如出一辙的谑蔑。

看来他这一辈子,过得落寞邋遢。

其实一个人生了怎样的一幅脾性和作风,带给他人以怎样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

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过来带给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

高二的时候听说他终于结了婚,后来还有了孩子,又是这么突然的消息。

我觉得别扭,但心想这下他终不至于单身一辈子了。

这番突然听说他去世,刚才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积劳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个多星期不见好转,坚持带着高三,过劳而死……这样的缘由,放在他这样一个人身上,叫人听了甚觉凄凉。

我自然是觉得万分突兀,个人心里叹念了一阵,但也没有什么伤惨的心情。

多有的,竟是怜悯。

三十多岁的人,膝下又有妻儿,一辈子可能还没怎么享过安乐。

这些曾经就近在自己眼前的人,与自己说过话、碰过肩,好似还在昨日,一个个突然地就走了。

我又记得我的外婆。

初一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做作业,忽然妈妈就打来电话,说外婆不行了,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你赶紧来你赶紧来。

外婆一向没有任何病症,此番这样突然,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打车赶去,在昏暗混浊的病房,我怯生生地走过去,看见老人就这样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闭着双眼,神志不清。

家人无言,一个个神情哀肃。

母亲见我木讷,命令我过来给外婆说话。

我竟站在那里,没有动,也无法挪动,最终一句话也没有说。

半晌,母亲气氛地叫我滚回家去。

我也就一言不发转身逃了。

独自打车回家。

在出租车上,我心里竟无一丝深的伤情。

那夜冷。

我把脸贴在车窗上,看到这个充满了故事,却不再有传奇的人间。

这灯火通明的盛世,不知那一日就要与我们话别……我越想越害怕,回到家里,心里一片空白,继续做作业——明天还要交。

那夜外婆就去世了。

就这么突然。

我那仓促笨拙的短暂出现,就是与外婆今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好多年以后,母亲对我说外婆的去世是因不堪忍受抑郁和孤独而自杀。

她吞下了整瓶的安眠药,死心已决。

那个时刻我才细知了这一切的原委,内心触动异常剧烈。

以至于后来每一次为她扫墓,我都悲愧于旧时旧事,和家人一样站在墓前就不禁泪如雨下……但这又好像十分多余。

但是实在是太迟了。

我们的漠然和自私,带给亲人以这般深刻的伤害……这是无可赎回的罪。

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但是好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甚无情。

今日看了一本《蒙马特遗书》里面说,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这本书信集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写完之后,她就在巴黎的公寓里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杀而死了。

我并不觉得那个作者写的东西有多好,也不觉得她这样对待生命的方式有多叫我注目,但是我有种由衷的庆幸,或又夹杂些许自嘲,亏我没有生成那样一个薄如纸,脆如瓷,盛如花的人。

言,言而不衷。

离,离而不去。

长大到这样一天,因了畏惧心的脆弱性,在接纳万事之前,自己已经在眼前就挂了一张滤网,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里,也就没有那么触目,自然也就说不上惊心了。

而自己记得的,也就越来越少,只剩下些许模糊的印记,或者只记得眼前那些不轻不重的,连滤网都不用也不会惊人耳目的小事。

头脑中的神经末梢一根根变粗了。

重新看一部有戏曲色彩的陈旧电影,想当年观看时一听到主角开始唱戏了就打着呵欠32倍速度快进,而现在听其中婉转有致的昆曲听得入迷……总觉得日子越来越孑然,寂寞得又欢喜又害怕。

在这烟火的纲常世间,也想是个没有裹脚却要装作裹了脚的小媳妇一样,人前人后战战兢兢的作态,生怕露马脚,费尽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

少年时又一次和母亲旅行,晚上在旅馆里看电视,节目里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案例。

因为很多周折与自己惊人相似,我与母亲都被震慑住,彼此僵在那里,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间里,盯着电视屏幕,彼此都与自身历史中最不愿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觑。

我手里握着遥控器,再也不能够忍受这种尴尬的,毫无遮掩的场面,欲要换台,母亲说,别换,继续看。

我如芒在背,如坐针毡,随后幕后讲解者逐渐深入的每一句话,开始在黑暗中,忍无可忍地剧烈流泪,眼泪之盛,叫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节目终于完毕,我觉得母亲也哭了。

她就在黑暗中对我说了一句话,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原谅我。

而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就活得聪明而憨厚了。

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满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宁,毕竟好多事情,又怎么能轻易置之度外。

此刻我看到那些见证了我的青春期的花儿,又聚首,又回头,这种被时间涤荡之后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叹。

我不能说我们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叶亦离我们非常遥远,当下最真实的,不过是一种宽宏和原谅,对自身、他人,以及这个失望和希望并存的世界。

还好。

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

复有何求。

曹操逐鹿中原起因经过结果?

东汉末年,汉朝政权已经被各地的黄巾起义冲击瓦解,从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这时汉灵帝又驾崩,幼帝即位,外戚和宦官争权宫斗,何进召董卓进京相援,不料董卓未至,何进被杀。董卓借势篡权,废长立幼,天下不服,各势力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见势不利,挟汉献帝弃京逃长安,从此中原逐鹿正式开始。

颜良作为先遣部队率一万二千兵从黎阳渡河到白马,进攻白马城。白马城告急,曹操智囊团认为,如果曹军前去支援白马,袁绍必会增援白马,到时侯白马还是难救,不如采用“攻其必救”的战术。

于是张辽和关羽佯攻延津渡口,做出要渡河袭击袁绍后侧的样子,袁绍即派兵到延津,这时张辽和关羽迅速调头转向白马。起初关羽在徐州被曹操擒后,受到曹操的厚待,急于报答曹操对他的恩义,所以关羽一见到颜良的挥旗就策马直奔,斩颜良于万众之中,解了白马之围。关羽报恩后,溜走找刘备。

另外河上还有作为侧翼的于禁驻防,曹操遣乐进一千骑兵增援于禁,击败袁绍侧军。白马前哨战曹军胜利,曹操向西撤至延津南,遇到袁绍的追兵。曹操驻扎南阪,登垒高看,袁军后面还跟着很多步骑和步兵,但是军队松散不齐整。曹操部将认为袁兵多不能敌,应该还保营,而曹操和荀攸却认为这正是击败他们的好机会。

于是扔掉所有辎重,袁兵来到了马上去抢,就这个时侯,曹操的六百骑兵同时出击,大破袁军,斩了文丑。因为袁军军纪松散,所以曹操通过利诱软化袁军的战斗力,然后攻其不备击败袁军。

袁绍大军全面渡河,在官渡连营数十里,与曹操对垒。袁军无数次的向曹垒发起阵地式的进攻,比如射箭和挖地道,曹操各营顽强抵抗,双方相持100多天。曹军粮食渐渐不支,曹操想放弃官渡退守许昌,这时荀彧给曹操打了气,认为在这节骨眼上不宜退却,一旦退了,曹军就会全线崩溃。

袁绍那边久攻不下,田丰建议对官渡围而不攻,分兵攻击许昌,袁绍不同意,他要正面击败曹操。不过许昌那边有黄巾军反叛曹操,这时袁绍遣刘备去配合,刘备率着袁绍的新兵到许昌,由于将兵不相识,被曹仁击败。

袁绍的谋士许攸因违纪降了曹操,还提供了情报,说袁将淳于琼有一万兵驻防乌巢护粮。于是曹操留曹洪和荀攸守营,亲自精选了五千骑兵,打着袁军的旗帜混过袁军哨岗,接近乌巢时放火烧屯。

乌巢的消息传到袁营,张郃提议火速救援乌巢,郭图却提议“攻其必救”袭击曹营,袁绍听了郭图的建议,派重兵围攻曹营,派少量兵去增援乌巢。结果曹营有重兵把守,张郃攻不下,张郃因为袁绍不听其计心中有怨气,又担心回去遭郭图谗言,于是降了曹操。

乌巢那边,曹操夜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袁军混乱,双方打到天亮。曹操得知有袁军正在赶过来,将面临前后被包抄的危险,曹操将士建议分兵阻击,但是分兵则弱势,弱势则不敌。于是曹操下令先全力击败淳于琼,再回头阻击援军。战略上先集中力量对付一方诸侯,战术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等到援军到来的时侯,淳于琼已经被曹操灭了,援军见淳于琼败了便回撤。起初沮授提议要在乌巢侧翼派兵防备曹军偷袭,袁绍没有听。曹操命割下马鼻子、舌头等扔到袁营里去恐吓袁军,袁军全体慌乱,袁绍父子只率了几十骑便弃军而逃。

这里分析下“攻其必救”虚实之法,曹操在白马成功运用实质是“声东击西”,后来夏侯渊击败马超也成功运用实质是“调虎离山”。袁绍采用却失败了,是因为料势错误,曹营自然是有重兵把守,偷袭乌巢的自然是轻兵。

张郃擅长料势,建议派重兵支援乌巢,而不是攻击有备的曹营,这是兵法上的“避实击虚”,遗憾的是袁绍没有听,否则曹操很可能死在乌巢里。

另外,袁绍大溃败不是因为军队力量被歼灭,他还有数万兵马被丢弃,他被击溃的是精神力量,将领需要勇敢的基本品质,统帅更需要拥有超于常人的勇气和面对失败的坚韧,很明显袁绍远远不具备这样的武德。后来曹操因为没有粮食供应这些降卒,以伪降的罪名把降兵屠杀了。

袁绍回到黎阳后很快病亡,但是袁绍还有儿子袁谭和袁尚,袁氏家族的势力还在,曹操如芒刺背,决定先平定袁绍余势力再南征。袁谭和袁尚两兄弟争权,曹操进攻河北,攻破各郡县。在曹操的军事压力下,袁谭和袁尚被迫联合,成犄角之势,曹操攻不下,郭嘉建议缓图,待他们兄弟相争再攻。

曹操撤军后两兄弟果然刀兵相见,袁谭失利后请曹操帮忙,经过些周折,曹操分而击败袁谭和袁尚,斩了袁谭,袁尚和袁熙投奔辽西蹋顿。曹操听取郭嘉“千里奇袭”之计,这是兵家大忌。千里之遥本身就不具备快速的效果,而且在长途的行军中会遇到很多意外,然后被敌方发现,这时轻兵上阵就很危险。

曹操所幸的是敌方兵阵混乱,战斗力不强,前锋张辽英勇善战,气势上压倒了敌方,才斩了蹋顿。曹操从此平定了袁氏势力。曹操作战勇敢,有谋略,善用人才,虚心纳谏,遇事明断。然而曹操霸道有余而王道不足,能以威服人却不以仁德服人。刘备有仁德却不能行霸道,虽然不乏有众多支持者,但在乱世却不能以之拓地扩张。

曹操在兖州站稳了根基,并通过采取“屯田天下”的措施,使兖州境内兵强 民富,天下英豪竞相归附,再加上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动地位,他便欲策马扬鞭,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当时兖州附近有两大劲敌,一个是北面的袁绍,一个是东南的吕布,曹操欲 去之而后快。袁绍地广势众,曹操便先拿东面的吕布开刀。建安二年(公元197 年),曹操平定吕布,得了徐州,解除了东顾之忧,实力也进一步强大。而河北的 袁绍拥有翼、青、幽、并四州,军事实力远远超过曹操。曹操认为袁绍“志大而 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化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 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擒也”。不久,曹操便以天子的名义征讨袁绍。

曹操的目标首先是攻取河内郡。河内郡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是战 略要地。曹操亲自带兵渡过黄河,攻下河内。这样,曹操势力发展到黄河北岸 控制了战略要地,攻守皆可,为与袁绍对阵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袁绍踌躇满志,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于是,他亲点精兵10 万,战马万匹,直奔黄河。袁绍一面挥师南下,还一面派人联系刘表、张绣出兵 企图造成南北夹击曹操之势。形势对曹操不利,曹操决定先发制人。建安四年八月,曹操先渡黄河进军河北重镇(今河南荣县东北)。他派大将臧霸等率领精兵进入青州地界,进行阻击,防止袁绍从东面进攻,并命大将于禁屯兵河上,又派卫 凯镇抚关中,稳定西部。,九月,曹操亲自领兵出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与 袁绍隔水相望。南方的刘表正忙于征伐张绣,而张绣反而投靠了曹操,使袁绍南 北夹击的计划落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发表檄文,移告州郡,正式向曹操宣战. 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淳千琼和郭图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并把10万 大军集结在黎阳,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都。白马告急,曹操采取荀攸的策略 引兵至延津,装着偷袭袁绍后方的模样,以吸引袁军注意力。袁绍不知是计,分 白马之军救援延津,而此时曹操正率轻骑,解白马之围。

袁绍发现中计,便亲率大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曹操早已料到,命令军队在南面山坡下扎下营,等待袁军到来,两军接战,袁军败走,损兵折将。

袁绍并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仗着人多势众,将大军集结在官渡北面的阳武 (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与曹操隔水相对。袁绍的谋士沮授主张采取持久战来消耗 曹军实力。袁绍一意孤行,并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将主力部队向官渡推进,安 营扎寨,并筑好防御工事。

袁绍大军逼近,曹操兵力不足万人,而且粮草将尽。许都的一些官员和曹军 中的一些将领暗中与袁绍互通信息,形势十分危急。曹操首先争取人心,稳定内 部,制定新的税收政策,实行户调,以保证军饷。又派人回到后方进行镇抚,以 巩固后方统治。在官渡前线,他严肃军纪,并以身作则,“割发自刑”,整肃了曹营。

九月,曹操向袁军发动进攻,但没有取胜,只好退回阵地坚守,等待时机。

但曹操的军粮一天天减少,士卒越来越疲乏,不能坐以待毙,只有寻找战机,主 动出击,迅速解决战斗。曹操得到情报,袁绍从河北运来1万多车粮食,囤积在 大营以北的故市,乌巢(均在今延津县内),并派大将淳于琼领1万精兵驻守。曹 操便亲率精锐部队5千人,打着袁军旗号,衔枚疾走,把马嘴也缚起来,出其不 意地包围了乌巢,放火烧掉粮草,并大破淳千琼军。

袁绍听说曹军进攻乌巢,便以为官渡空虚,认为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的好 机会。于是命令张瘦、高览率军进攻官渡。当他们听说乌巢粮草被烧,知大势已 去,便投降了曹操。曹操乘势出兵,袁绍只领着八百亲兵逃回黄河以北,不久, 袁绍抑郁成疾,吐血身亡。

袁绍死后,袁氏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两个儿子一袁谭、袁尚各自拥兵自重i 互相攻伐。曹操及时利用他们兄弟间的矛盾,将他们各个击破:先与袁谭联手击 败袁尚,袁尚只身前往幽州,投奔次兄袁熙。曹操又挥戈北进,破袁谭千南皮 (今河北南皮境内),袁谭被杀。至此,冀、青二州全部落入曹操手中,袁熙部将 也起义投靠曹操。袁熙、袁尚见众叛亲离,只得逃往塞外,投奔乌丸,幽州也归 于曹操。

曹操并未罢休,他一定要清除袁氏的残余势力,并阻止乌丸的侵扰。建安十 二年(公元207年)五月,年已53岁的曹操北征乌丸。曹操先在河北开凿“平 虏"、“泉州“二渠,把淳沦河、孤水、沟河、白河、渎河连接起来,保证粮食运 输畅通。曹操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恰逢连天暴雨,道路泥泞,行军困 难。在田畴的建议并引导下,曹操率大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越百檀(今 河北承德县西)天险,兵锋直指乌丸老巢柳城(今辽宁锦州西、朝阳南)。

当曹军距柳城只有200里时,乌丸方才发现。他们立即凑集乌丸骑兵1万余名,在凡城今河北平泉县)迎击曹操。乌丸骑兵英勇善战,气势汹汹,直取曹营.曹操匆忙 应战,看准乌丸骑阵动乱之时,一举击溃乌丸联军,并斩杀乌丸蹋顿单千。曹操 又乘胜占领柳城。袁尚、袁熙逃往辽东,投奔平州牧公孙康。不久,袁氏兄弟为公孙康所杀。

曹操平定乌丸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又准备回师南下,饮马长江,一统天下。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一路浩浩荡荡,同时又派一支轻骑兵从小道快速行进。曹操大军还在半路,刘表就得病死了,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琼继承了其职位。九月,曹操大军到达新野,刘琼不战而降。寄屯于刘表境内 的刘备得知刘琼投降的消息,由樊城准备退守江陵。曹操发觉刘备打算抢占江陵 就亲率5千名精锐骑兵,以一昼夜三百里的速度追赶刘备,在当阳长扳坡与刘备 相遇。刘备匆忙应战,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带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朝 东逃向汉水,会合关羽军队,来到夏口,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宗刘琦会合。曹操 则南下江陵,控制荆州。

曹操又率领水军顺江东下,欲与孙权决战千江东。孙权势弱,但周瑜等主战 派将领坚决要求抵抗。他看到了曹军远道而来,必定疲劳,且人心不齐的弱点 恰好这时刘备派诸葛亮前来东吴,向孙权挑明利害。在诸葛亮舌战群儒、反复劝 说孙权之后,刘备和孙权终于走向联合,共同对付曹操。而曹操此次南下,客观 条件并不成熟。这时,关西的马超、韩遂威胁着曹操的后方,曹操的主力部队刚平定乌丸三郡,尚未休整,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又正值严冬,战马缺乏 饲料。果然大军乘船东进时,很多士兵得了疫病,并在军中传染蔓延,战斗力迅 速下降。先头部队在长江南岸与孙刘联军一相遇,便吃了败仗,退守赤壁。曹操 为克服战士不习惯水上生活的弱点,下令用铁链把船锁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风 浪颠簸,但战船相互牵制,不能机动灵活作战,其致命的弱点是怕火攻。周瑜手 下将领黄盖正好看到了这一点,他诈降曹操,乘着东南风,带着装有柴草并注有 油膏的蒙冲斗舰,在离曹营不远处点燃柴草。风猛火烈,直冲入曹营。曹操战船 着火,因铁链锁着又无法分开,顷刻之间,曹操的舰队化为灰炵。江南岸的周瑜隔岸观火,并指挥快船冲杀过来。这一仗,曹操大败。

曹操带领着剩下的军队,向华容(今湖北监利西北)小道撤退。屋漏偏遭连 阴雨。路上暴雨滂沦,道路泥泞,曹军个个步履维艰,曹操下令士兵背草填铺道 路,骑兵才勉强通过。刘备、周瑜水路并进,追赶曹操直到南郡。这时,曹军又 饿又病,死了一大半,曹操就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镇守江陵,折冲 将军乐进镇守襄阳,自己率军返回北方。

赤壁之战后,由千孙刘联军长期围攻江陵,曹操就命曹仁放弃江陵,向北撤 退,把战略据点收缩在襄阳、樊城一带,死守据点不放。在东面的合肥,曹操与 孙权处千相持状态。江东孙权的政权更加巩固。刘备则自领荆州牧,又从刘璋那 里取得益州。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关西马超、韩遂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 曹操亲自率军西征,过潼关,渡黄河,大败马超、韩遂,他们只身逃往凉州,关中遂定。马超失败后,又召集各路武装,并联络氐、羌军队,企图卷土重来。结 果曹操大军一到,便溃不成军。马超逃往汉中,投奔张鲁。而此时的张鲁虽仍占 据巴、汉地区,但也是难以自保。建安二十年,曹操又亲征汉中,张鲁投降。至此,关西全部平定。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最后与孙权相持合肥,可谓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他在争夺汉中时总结道:“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当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曹操正是这样的一个智勇双全的杰出军事指挥家。

古时候黄河流域富庶,中国自古有得中原得天下的说法,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因此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之说,意指夺取天下。

刘备为什么要托孤,历史背景是什么?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典故——白帝城托孤。即:刘备与东吴作战,大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于白帝城病危。刘备召诸葛亮到白帝城,将后主刘婵托付给诸葛亮。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这段典故还是有出处的。《三国志》中记载:先主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托孤的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汉中之战大败曹操,占据要塞汉中!时刘备正节节胜利,势不可挡!

而刘备部下五虎上将军关羽孤军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一时间风头无两,其在军事上达到了顶峰!

当时是刘氏集团是蒸蒸日上,可以说完全有一统三国的可能!但是作为盟友的东吴自然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三国之间本来便是相互平衡和制约,但是刘备这边越来越好,可是却还占据着自己家的荆州,这孙权也很慌,自然会想办法使些绊子。

当时关羽孤军北伐作战,大本营荆州却空虚,东吴抓住时机,违背了湘水划界,在其背后倒戈一击。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后来也被擒获!后来是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孙权招降不成,便割下了关羽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倒是将之好生安葬了,也算是英雄一生死得其所。

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可谓是元气大伤,辉煌不在,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刘备听闻关羽被杀,集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其报仇。可是这支大军中计,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

刘备自感时日无多,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这江山和儿子了。当时他召集诸葛亮等大臣,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如若阿斗有能力当皇帝,你便辅佐于他,如果其才能不堪,君可自行去度。”诸葛亮哭着说:“臣定当竭尽所能,中兴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便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事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为何要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为何会选择托孤诸葛亮?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诸葛亮为蜀汉之中除却刘备可谓是呼声最高的大臣了,如果此等大事不选择他?他会怎么想?外患未除,蜀汉可再禁不起内斗的折腾了。

二、纵览蜀汉之中,唯有诸葛亮能力最强,官职最高(官至丞相),也唯有他才是兴复汉室最大的期望了。

三、刘备与诸葛亮相处共事多年,对其秉性当时最为清楚不过了,人之将死,必找其最为信任之人,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就像曹魏的司马懿,四世托孤之重臣,不过可惜还是窃取了曹魏的天下)

刘备托孤是否留下后手?

刘备托孤就真的如此信任诸葛亮吗?要知道权利动人心,当皇帝和当丞相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层面上的人物,那么刘备是否留下了后手?其实是有的,老梁分析主要有以下这两点:

一、托孤大臣有两位,一位是总所周知的丞相诸葛亮,另一位则是尚书令李严。不过这二人是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稍稍限制了诸葛亮的部分权利。李严主要负责对内,一定程度上是对内部的保障,特别是都城中的侍卫、军队,包括朝政。

二、道德上的制约。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是最为主要的,讲真的,如果诸葛亮想反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抗衡的,论能力论手腕,论人脉论民生,他皆达到了“明主”的标准。

其实刘备心里当然也非常清楚,于是他甚至说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甚至还让刘禅将之“事之如父”。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给诸葛亮戴高帽,这样诸葛亮为了名声就更不可能来谋取蜀汉江山了。

综上所述,刘备与其说是病死,不如说是被“气死”,盟友背叛,兄弟被杀,再加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又怎能扛得住呢?至于白帝城托孤,完全是不得已之举,刘备在这里表现的已经相当不错了,称之为一句“明主仁君”倒也不为过,对此,大家觉得呢?

参考文献:罗贯中《三国演义》、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百度百科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动力,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感谢。

刘备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当时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攻占,关羽自己兵败被杀。同时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也被部下杀死。刘备听闻关羽被杀后,举蜀汉全国兵力大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但是刘备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联营,大败兵败退到白帝城,忧虑成疾一病不起,便急招文武大臣至白帝交待身后事,同时把阿斗托付与诸葛亮,还说出如果阿斗不能扶持军师可以取而代之。

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刘备把统一国家,复兴大汉,托孤给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完成这一理想,而诸葛亮“费尽周折”,恢复蜀汉的国力,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一直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但最终失败了。纵观诸葛亮一生中从未越权,一直鞠躬尽瘁为蜀汉的呕心沥血。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托孤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情况都一样。

其一,自己时日不多了,大概是要从关于败走麦城开始讲,吕蒙斩了关羽,张飞报仇,却因为醉酒发飙,被手下杀掉。刘备泣不成涕,当初桃园结义说好的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撕毁了孙刘联盟,出兵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逃到白帝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才托孤的。

其二,刘禅年岁尚小不能够独立主持国家大事,并且刘姓并非蜀地的本地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统治的话,蜀汉的地位将不保,继承者有很大的压力,需要有人辅佐。

其三,有值得托付的人,分别是李严和诸葛亮。诸葛亮一生正气,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是值得托付的人。而李严而是以防万一,做权衡之用。

情况逼不得已,不得不托孤,不然蜀汉将无法保全。

刘备的继承人刘禅当时年纪还小,怕他无法掌控蜀汉的政权。白帝城托孤时,蜀汉刚刚遭受猇亭兵败,折损几万精锐,再加上之前东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被俘被杀,蜀汉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佐刘备,到托孤时已经有十几年了,可以说是蜀汉的老臣了,而且能力也很强,是能够稳住当时朝局的,刘备也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可以说要让诸葛亮把整个蜀汉扛在肩上,但是刘备其实也不是很放心诸葛亮,又提拔了李严来抗衡诸葛亮,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制衡的状态。蜀汉在刘备死后还是撑了四十余年,可见刘禅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啊。

刘备这个人很是聪明的,他是玩人情事故的高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在三国鼎立时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率领蜀国全国的兵力攻打吴国而不得胜,蜀国军队死伤惨烈,自己又患病而卧床不起,他深知自己蒋不久于人世间,于是就有了托孤这一幕了。

当时当着众官员的面儿刘备说了要诸葛亮尽力辅助刘禅,但是如刘禅没有这个能力先生了自取。这就是刘备的聪明之处了,有谁不希望自己后世子孙有好的发展?这样说是在安抚诸葛亮,刘备能不知道自己儿子什么德行,他早就看出刘禅不是坐帝王的料,又不能明着说,明着说多丢面儿,又害怕自己去后诸葛亮不尽心或者有反叛,所以干脆给你说你可以自取,诸葛亮谋士是也,这样的人都注重名节,刘备就是抓住这一点才这样说的,当着众将领这么一说就算你诸葛亮以后有反叛之心你也不会这样做了。刘备要的就是你诸葛亮的一个许诺。

所以托孤名为托孤,实际上是给诸葛亮下的一个套儿,这一套就把诸葛亮困死了。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芒刺背其他应用

组词

如组词芒组词刺组词背组词

笔顺笔画

如笔顺笔画芒笔顺笔画刺笔顺笔画背笔顺笔画

近义词

如近义词芒近义词刺近义词背近义词

反义词

如反义词芒反义词刺反义词背反义词

如芒刺背成语接龙

正接

背暗投明背本就末背本趋末背碑覆局背城借一背槽抛粪背城一战背道而驰背恩负义背恩弃义背恩忘义背腹受敌背公向私背公营私背黑锅背惠食言背井离乡背盟败约背若芒刺背生芒刺背水为阵背水一战背山起楼背信负义背乡离井背信弃义背义负恩背约负盟背义负信背义忘恩背主求荣背紫腰金

反接

从容自如措置裕如操纵自如方斯蔑如粪土不如顾盼自如狗彘不如挥洒自如进退裕如开合自如禽兽不如泣血涟如神色自如天保九如谈笑自如运掉自如应付裕如应付裕如应付自如意气自如言笑自如优游自如运用自如猪狗不如自愧不如自愧弗如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如芒刺背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车轮战长目飞耳粗袍粝食齿如含贝春夏秋冬喋喋不休打破砂锅抚时感事光明灿烂猴年马月海外奇谈尽地主之谊酒后茶余击节称赏解铃还是系铃人刻意求工礼仪之邦名声过实南鹞北鹰乃祖乃父清茶淡饭趋炎附势三户亡秦手无寸刃苏武牧羊小姑独处心惊胆落虚无恬淡扬厉铺张缘木希鱼招门纳婿蒸蒸日进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rumangcibei24022.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