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笔墨纸砚的意思笔墨纸砚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笔墨纸砚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笔墨纸砚
拼音: bǐ mò zhǐ yàn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指书写工具。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书写工具。
典故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将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诗。"
成语示例:周作人《关于纸》:“虽然我是用毛笔写字的,照例应该有~。"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es,ink sticks,paper and ink-stones

笔墨纸砚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文房四宝的砚指的是什么?

1、“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2、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3、笔墨纸砚: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

【结构】:偏正式【用法】:作主语、宾语;指笔、墨、纸、砚。

【示例】:“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纸笔。

婢子随即捧过文房四宝。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典出】:“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扩展】: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

文房谓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

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笔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有甘肃省的洮砚、歙县(原歙州府治)的歙砚。

扩展资料1、宣笔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

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

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

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具体方位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另一说中山在今江苏省溧水县境内。

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

蒙恬发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关于蒙恬造笔之说,史界有争议。

据考证,秦之前已有毛笔。

如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就出土了楚国毛笔,该笔长462.5px,直径10px,笔锋长62.5px;笔杆系竹制,笔头为兔箭毛,与蒙恬笔的区别为该笔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笔头,即将笔头夹在划为四片的竹杆头上,以麻丝夹缠,并涂上漆汁。

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改良。

即将笔杆一端镂空做成笔腔,再将笔头置入腔内,这样制出来的毛笔与夹缠法制出来的毛笔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笔头整体固定在笔腔内,可以长期保持浑圆状态,利于书写;二是笔头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稳定感。

所以毛笔至今一直延续蒙恬创制的笔腔式样不变。

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便于人们别在头发或冠巾上随身携带而将笔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笔”之说。

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

据考证,制作上乘的宣笔所用之兔毛应为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极强的双箭毛。

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

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大家视之为“掌上明珠”,称之为“珍宝”。

所谓尖、齐、圆、键是这样的含义;尖: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齐: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圆: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

键: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兔毛(紫毫)之珍贵,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兔毛(紫毫)之珍贵更有唐律为证。

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

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

历代文人雅士盛赞宣笔。

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宣笔向往,或表达使用宣笔的感受,或表达从朋友处获得宣笔的激动心情。

以大书法家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为例,诗人写道:“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从该诗的三四两句可看出当时宣笔的代表作——诸葛笔只能从朋友处获得馈赠,即使花上千金,在市面上也买不到,用如今的话说,诸葛笔是特供品。

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宣笔,随书“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与泾县宣笔厂,并亲自监制莲蓬斗笔。

自秦到唐宋,宣城制笔名家辈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诸葛氏。

史料记载其家族大多操持此业,所制之笔均为东晋和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等购用的宝品,此二人均向诸葛氏写过“求笔帖”求笔,或赠友或自用。

古人赞誉这种诸葛笔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宣笔历史上也与许多名人有故事。

仅举两个成语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与宣城有密切关系。

一则为“梦笔生花”。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才华横逸,一辈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为什么呢?据说李白小时侯,曾梦见所用的笔头生花,醒后便文思敏锐,以斗酒诗白篇之豪气闻名天下,人称“诗仙”。

酒喝多了,朦朦胧胧中都能作诗。

另一则为“江郎才尽”。

《梦求注》记载,南北朝有一个人名叫江淹,其年少时曾梦见一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其人自称郭璞。

江淹从此以文章闻名天下,但此事不见史传。

虽送笔无记载,但还笔却有记载。

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夜宿冶亭,梦一老人,自称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手中,已用了多年,现该还给我了。

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还给老人。

从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无美文佳句传世。

“江郎才尽”就成为人们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称。

到了元代,宣笔因统治者的轻视,再加上当时宣城一带战事频繁,笔工纷纷南流避难,宣笔随即被湖笔取代,这种局面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2、湖笔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

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

湖笔,又称“湖颖”。

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

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

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

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黑子”的深浅,体现锋颖的长短。

湖笔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

善琏湖笔的成名,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密切关系。

号称“日书万字”的湖州人赵孟頫,他对当地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

据《湖州府志》载:他曾要人制笔,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

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

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湖笔的“四德”,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

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

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

“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

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3、徽墨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

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

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

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

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

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

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

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

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

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

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4、宣纸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

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

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

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

宣纸宣笔产于泾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

唐乾符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

”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制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腊之”,方可“摹写”。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

到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

“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

宋代大画家李伯时,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五马图》,流芳百世。

5、歙砚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故称“歙砚”。

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歙砚石质坚韧,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

歙砚的品种繁多,其中以罗纹、眉子为上品。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

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

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砚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砚事宜。

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砚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

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

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

以后嘉祐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

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

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

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

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

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

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

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

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

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

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关于文房四宝的寓言故事?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来了。

瞧这哥四个,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

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咋就走到一起来了? 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

纸是宣纸,墨是徽墨,来自安徽;笔是湖墨,来自浙江;砚是端砚,来自广东。

隔山隔水,非亲非故,咋就走到一起来了? 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

正因为他们的精诚团结,他们被人们并称作文房四宝。

砚台和毛笔把字都写活了 编写童话故事?

一天,毛笔趾高气扬地对砚台说:“同样都是文房四宝,我在主人的手下能写出各种各样的美丽文字。人人都称赞我漂亮,你能吗?我在主人的手下还能画出各种各样漂亮的画卷,你能吗?哈哈!你不能吧!”你看你长得又丑又胖,还只能承载我的颜料。砚台说:“请不要讽刺我,你也不比我好到哪里去。”

几个月后,因为毛笔腰不灵活了。再也写不出像以前一样美丽的字,再也画不出好看的画卷了,自己孤孤单单地站在笔筒里,无人理睬。

这时,砚台对毛笔说:“笔兄,请记住不要讽刺任何人,你的优点不一定是别人的缺点。人无完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你没有资格去讽刺任何人。”

笔兄羞愧地低下了头。

古时候用来写字和墨水是什么?

古时候用来写字的墨水是墨。

墨是由烟(炭黑)和焦二者结合而形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者猪油燃烧所形成的烟做墨的,约占1/10,用松烟做墨的约战9/10。

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最好的墨是徽州出产的徽墨,最为珍贵。

古人写字时,没有墨汁儿,写字作画之前,要用上好的墨在优质的砚台中研磨,研磨的越细,写出的字做出的画越好。

故事的时候写字的时候都是用毛笔蘸墨焰,里面的墨水来写毛笔字的都是用大块的么?在么里彦里面岩岩城放上水,盐城没这样就可以站在毛笔上写字画画等

因为在古时候没有铅笔,钢笔,水彩笔,只用用这种方法来书写文字

现在写字的方法也有很多了,可以在手机的上面写字,也可以在电脑上写字

古人用来放毛笔和墨水的工具叫砚台。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古时候用来写字和墨水是什么?古时候写字的笔墨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远古时代,人们写字是用锐器在竹片和木板上刻写。后来慢慢发明了毛笔,用木炭撵成粉末用水调和沾在毛笔上书写。渐渐地,纸笔墨砚齐全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纸笔墨砚文房四宝做为书写的工具。直到现在仍然少不了纸笔墨砚这种文房四宝的运用。

油墨的发展实际上并非是一时而起,而是被当时社会环境所催促。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使得文学在民间的传播有了进步。

继而蔡伦改良造纸术,造纸术刚刚发明之时,所采用的是竹简和缣帛来承载文字。但由于这二者价值不菲,一般人家是很难使用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这时传统造纸术所存的缺点已无法满足人们需要了。

这种情况下,改良造纸术的出现满足了人民急切获取知识,记载大量信息,价格合情合理的心理诉求。不仅如此,在蔡伦改良造纸术之后,这一技术引起了当时在位的皇帝汉和帝的重视,于是将此造纸技术推广向全国。

毛笔和砚台,因为砚台倒点水就可以研磨了

毛笔和砚台研磨出来的墨汁。

古代制墨所采用的主要原料有松烟、漆烟和桐烟。最先使用的是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墨的烟料须经过燃烧,才能制成,烟料是半成品,再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是成品。 秦汉时期墨的主要原料是松烟,也有以漆烟和松烟和而成的。

晋时制墨的工艺又有了新的提高,发明了用胶配制。隋唐五代时期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产地由前代的扶风,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所产之松皆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条件。

明代制墨工艺又有了发展,前代秘方桐烟和漆烟制墨方法被广泛采用,墨色黑润,气味清香。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墨的图案的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现在的墨追求的效率、成本、造型等问题,失去的主要是一种文化内涵,没有了古人对文字尊重进而达到尊重相关的“文房四宝”的传统和意蕴!

黄庭经的故事?

《黄庭经》是王羲之所做,相传,王羲之为表达对天塔岐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写得,放在山顶的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内,后人称之为“黄经洞”,后人为了证实这是否是真的,在旅游到此的时候,都决定要爬上黄经洞去看看,一探究竟,看洞内到底有没有王羲之的《黄庭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相传王羲之到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天台山美丽的景色所折服,于是便在山顶住下了。每日都可以欣赏到日出的雄伟壮观和云涛雾海,这种景色使得他在书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感悟,进步飞快,但是练字是离不开文房四宝的,不停的练字,研磨、洗砚,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的名字也就从这里诞生了。

王羲之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写了一地的字,回过神来,就将地上的纸都捡起来,一张一张的查看,对不满意的地方,再次修改练习,觉得累了就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飘过,眼前竟然出现了一位鹤发银簪的老人,他坐在云朵上,先呵呵地对王羲之说:“你的字写的不错呀!”王羲之谦逊的说到:“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就在其受上写下了一个字,告诉王羲之这便是一个笔诀。

老人在王羲之手中写了一个字,然后就走了,王羲之赶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传来“天台白云……”王羲之看着手心的“永”字,对比着写写写,练练练,终于领悟了其中的真谛,这个“永”字,饱含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集中在了这一个“永”字上了,王羲之根据这个“永”字领悟出来的真谛,在自己的创作的上更加的洒脱和奇妙了。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重要的经典,也是重要的养生著作。

历代书法家喜欢抄写,其中以王羲之写的小楷《黄庭经》(也就是《换鹅帖》)在书法史上最为有名。

我们后人通常所说、所临的都是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

为什么这个帖又叫《换鹅帖》,这里面当然是有故事的—— 请看下面详细说明

据说“书圣”王羲之爱鹅成癖,在他生活过的地方,现在也留下了“鹅池”等古迹,后代人喜欢写榜书“鹅”字,应是从王羲之出。王羲之在长期的对鹅形态姿势和生活习性的观察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独特的书法用笔之妙。

全身精力到毫端,

定台先将两足安。

悟人鹅群行水势,

方知五指力起难。

这首诗可以说是“以鹅寓书”的真实写照。书圣就是书圣,以我辈俗眼来看,怎么也看不出鹅身上还有笔法的影子!

南朝《论书表》记载,当时以拥有王羲之墨宝为荣。山阴有一道士,想求王羲之写一本《黄庭经》,并将上好的绢帛都准备好了,就是请不到王羲之。道士听说王羲之爱鹅,特地养了一群又肥又大的白鹅。

事真凑巧。一日,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一带,看到青山绿水之间游着一群白鹅,羽毛白净,形态优美,不知有多高兴,于是停船驻足观看,恋恋不舍。

王羲之打听原来是道士养的鹅,欲开价购买。道士故作姿态地说: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啊。后转而又说,不过先生您要是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吧。王羲之当即兴致勃勃地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如获至宝,立即把那一群鹅装在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了。

相传山阴有一位道士,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黄庭经》,但又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他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漂亮的大白鹅,在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的时候,故意赶着鹅经过。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一群白鹅,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喜欢极了,让道士开个价。

道士却说: “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换。王羲之一听,马上就答应了,当即用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了道士。道士如获至宝,便让王羲之把大白鹅带走了。

《黄庭经》是王羲之所做,相传,王羲之为表达对天塔岐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写得,放在山顶的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内,后人称之为“黄经洞”,后人为了证实这是否是真的,在旅游到此的时候,都决定要爬上黄经洞去看看,一探究竟,看洞内到底有没有王羲之的《黄庭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石开最新六尺富贵牡丹图《富贵迎春》

国礼书画家石开牡丹新作《福寿祥和 富贵长春》

什么赐字的故事?

乾隆赐字的故事

话说,清·亁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五十一岁的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归回京城,路过德州时驻跸德州行宫。乾隆有爱马的嗜好,听说在德州马市贩马的较多,他打祘看看有没有好马。某天用过早膳,他身着便装要到马市去看看。

但他不知德州的骡马市在行宫以西,故他沿着洁净的小路一直向北走去,几个贴身侍卫也着便装紧跟在左右。当他走到十字路口处,习惯性的左右查看时,只见向西的路北有座寺院,有些身着洁净衣服、头戴白色礼拜帽的人进进出岀煞是热闹。

因之前有康熙帝私访大同九楼巷清真寺,亲赐“穆民永乐”匾之事①,加之他对北京牛街清真寺也比较熟悉,故乾隆一看便知此处是座“清真寺”,故轉身往西走到寺门前,他抬头一望见门楣上“清真寺”三个字后,便摇了摇头抬腿进了寺门。

寺里乡佬们見进来一陌生人并带有几个随从,估计不是一般人物,阿訇便迎向前客气的对乾隆说:“欢迎这位老爷光临,请到北讲堂②就坐”。乾隆边走边说:“罢了!朕隨意看看就行,你们这里好热闹哇!”可能是那个“朕”字阿訇没听清,也可能他一时没反映过来,便随即说:“今天是开斋节②,乡老们是来寺过开斋节的,故今天人较多些。”

乾隆说:“开斋节! 我知道,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他边说边便抬脚上了台阶走到大殿前的厦子下,向大殿里观望了一眼后说:“这大殿修得不错,就是小点。”

阿訇应答说:“是不大,可南营街只有几十户回回满够用的。”说到这里阿訇可能怕他穿着鞋进大殿便赶忙说:“还是请先生到北讲堂③坐坐吧。”

乾隆見大殿前有把椅子,指了指椅子上说:“就在此坐一坐吧!” 一侍卫擦拭椅子后,乾隆便坐下了。

在院子里的乡老見此人面慈文雅,有几个年青人为满足好奇之心便围拢过来,侍卫们見状急忙把乾隆围了起来并高喊:“万岁在此!还不快快跪下!”

院子里的人立即就地跪倒,可怜的是那几个好奇之人,有的就跪在窄窄的台阶上。一直在乾隆身边的阿訇低着头急忙说道:“启禀万岁!不知圣上驾临小寺,小民的有罪,恭请圣上饶恕!”

乾隆摆了摆手笑着说:“不知者不怪!大家快快起来吧!”阿訇和众人起来后都畏缩到大殿台阶下,垂手站立不敢再说话。乾隆見状忙说:“臣民们不必拘束!”并指着阿訇说:“你是寺里的主持吧!”

阿訇忙跪下说:“启奏万岁,我是该寺的教长!”

乾隆说:“起来吧,对!你们称教长,佛教才称主持,你的教民現在光景如何?朕此次巡访就是为了解民情民意的,有什么事尽管如实道来!”

阿訇略思后说:“回禀万岁!今逢乾隆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教民们的过的还不错,没什么请求,只是……”阿訇的话没还说完,不知谁在远处喊了一声:“请万岁爷给赐个字吧!” “对!请万岁爷给赐个字吧!”众人随声附和。

乾隆站起来随即说:“好!”慢慢的走了两步并自言自语的说:“写个什么字呢?”这時,侍卫们抬来一张八仙桌,铺开了宣纸、摆上了文房四宝。乾隆走到桌前,略思片刻提笔就在宣纸上写下了“清真寺”三个大字,又在上款处写了“惠廸吉④”三个正楷小字,隨后从腰间掏出御印盖在上款的下面。

写罢正当乾隆手握御笔静静的在审視这三个字时,一侍卫急促的走到乾隆跟前跪地说道:“恭请皇上起驾回宫,外面人多杂乱……”

乾隆便放下御笔抬起头来,只听寺院外人声嘈杂、寺前的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了。乾隆笑了笑说:“好,回行宫!”随即有位侍卫高呼“万岁爷,起驾回宫了”。

阿訇和众乡佬们忙跪倒在地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迈着自信的漫步走出了清真寺迈步上了龙辇,这时在大道上围观的百姓都就地跪倒高呼万岁!乾隆坐在御辇上频频向百姓招手,便离开了南营清真寺。

事后,经南营清真寺的乡老们商定,要将乾隆所赐的“清真寺”三个大字做成匾额,挂在大门的门楣上。因乾隆正审视题字还没题写下款之际,侍卫急报催促起驾,留下了该匾只有上款和御玺,没有下款这一缺憾。故寺院报请州衙门批准,并由时任的知州在下款处加上了“亁隆壬午年御赐”七个小字。

然后,请了著名的牌匾制作大家制成了黑底金字的匾额。该匾额上款“惠廸吉”下的玉玺为朱砂红金黄底。牌匾各部位排列规矩,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匾额悬挂在清真寺门楣上后,德州城内外的的各类衙门、文人墨客、商贾及广大居民,听说这里有皇上赐的匾,便不断前来覌瞻,特别是从水旱码头路过德州的穆民,都挣着到南营清真寺来做礼拜,南营清真寺便红火了起来。

该匾额在寺门上一直挂到“文革”前。文革期间南营清真寺成了街道上的小工厂, 这块历经二百余年的著名匾额被弃之库角,后被本街某某背回家当了切菜板,好处是他家使用的是背面,虽然匾额被剁的凹凸不平,前面也有所损坏但还能看出原模样来。

“文革”结束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南营寺的乡老们根据原样又复制了一块,挂在寺院的门上,虽然比较近似但人们总觉的不尽人意。

笔墨纸砚其他应用

组词

笔组词墨组词纸组词砚组词

笔顺笔画

笔笔顺笔画墨笔顺笔画纸笔顺笔画砚笔顺笔画

近义词

笔近义词墨近义词纸近义词砚近义词

反义词

笔反义词墨反义词纸反义词砚反义词

笔墨纸砚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持橐簪笔董狐直笔点睛之笔大手笔浮白载笔江淹梦笔名公大笔孟诗韩笔如椽之笔如椽大笔神到之笔生花妙笔生花之笔神来之笔沈诗任笔神至之笔调墨弄笔欣然命笔捉刀代笔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笔墨纸砚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备尝辛苦不可究诘白首不渝不识大体伴食宰相持衡拥璇仇人相见,分外明白痴人说梦地棘天荆二百五恶贯祸盈风檐寸晷发引千钧国士无双画荻和丸酣歌恒舞海涵地负呼牛也可,呼马也可虎头燕额惊惶万状旧时风味拘文牵义解衣抱火骄佚奢淫破产荡业食不充口同尘合污遗大投艰絮絮叨叨心向神往隐晦曲折依依惜别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bimozhiyan165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