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思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拼音: zǔ shù yáo shùn,xiàn zhāng wén wǔ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宪章:效法。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成语示例: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故虽周公制作,夫子著名,莫不~。"
英文翻译: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儒家学派创始什么意思?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学派是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一个学派,它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所创立,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始人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2、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客尊崇。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全文释义?

【原典】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著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是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看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唯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看错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看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译文】

薛侃在给花圃除草时,顺便问:“天地间什么样的善难以培养出来,什么样的恶难以去除?”

先生说:“没有所谓的培养也没有所谓的去除。”

过了一会儿,又说:“这样看善恶,都是从表面上来说的,容易出错。”

薛侃没有懂先生的意思。

先生说:“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像花草一样,哪里会有善恶的分别呢?你想赏花,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果你需要用草时,则会认为草是善的。这样善恶区别,都是因为你心中的好恶所引起的。所以是错误的。”

薛侃问:“那么就没有善恶之别了吗?”

先生说:“没有善没有恶是理的宁静,有善有恶是心的异动。心不动,就没有善和恶之分了,这就是至善的境界。”

薛侃问:“佛教也没有善恶的观念,这与先生的主张有何异同?”

先生说:“佛教只在无善无恶上下工夫,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了,这样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圣人讲的无善无恶,只是不要从自身私欲出发从而产生好恶之心,不要随感情的发出而动了本心。然而孔子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归根结底不过就是‘循天理’这三个字,如同《易经》中说的那样‘裁成天地之道,辅助天敌之宜’。”

薛侃说:“既然草不该简单归于恶类,那么就不用将草除掉了。”

先生说:“这样说就是佛、道的思想了。草如果有碍花的生长,你除掉它又有何妨呢?”

薛侃说:“这样又是有好恶归类了。”

先生说:“不从私欲上产生好恶之心,并非完全没有好恶之分,那样岂不成了没有感知的人。所谓不从私欲上分类,是指人的好恶要遵循天理,不另外夹杂丝毫私心杂念。如此,就如同未曾简单分类好恶一般。”

薛侃问:“草该不该被除是怎样循天理,而不夹杂私欲呢?”

先生说:“草对花的生长有妨碍,理应拔除,那就除去;偶尔有些没有除去,也不要记在心上。如果心中有一分在意,那么心体就会被它所累,便会有许多地方被意气所动。”

薛侃问:“那么所谓善恶全然与具体事物无关了?”

先生说:“善恶只在你的心是否循理。遵循理就是善,不循理就是恶。”

薛侃问:“那么具体事物本身终究是没有善恶的,是吗?”

先生说:“在心是这样,在物亦然。世儒不能够认识到这一层,才会舍弃本心的存养而去心外追求事物,因此将格物之学弄反了,整天忙于对外物的格除,最终只是做得个‘义袭而取’,终其一生,不过是做了好事也不知道缘由,习以为常后又不知其所以然。”

薛侃问:“对于人人都喜欢美女,厌恶恶臭,该如何理解呢?”

先生说:“这正是遵循天理的结果,天理本应当如此,本来也没有什么刻意地先分出个好恶来。”

薛侃说:“像喜欢美女与厌恶恶臭,怎么能说是刻意地事先分别了好恶呢?”

先生说:“这是诚意,不是私欲。诚意就是遵循天理。尽管遵循天理去做事,也不能先在主观上提前分出个好坏来。因此有一丝激愤、怨恨、喜欢、高兴,那么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必须得是不先入为主,不带成见,这样才是心的本体。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未发之中’了。”

孟源在旁边插话说:“先生说:‘草妨碍到你了,理应拔掉。’怎么又说这是从外表上产生的私念呢?”

先生说:“这需要你自己在心里体会。你要除掉草,是什么心思?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不拔掉窗前的草又是什么心思?”

【解读】

凡欲除之,皆是人欲。除而未累于心,也是私心。后面薛侃一直追问,但没有追问到王阳明无理处。周茂叔窗前的草不除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仁。王阳明为什么主张除去花间草?是因为理。但阳明强调,“然则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这里的意思是不能执念于物而论善恶,只有将物置于整体意义结构中方才有善恶。不做好做恶,不动于气,就是至善。

侃去花间草全文解释?

凡欲除之,皆是人欲。除而未累于心,也是私心。后面薛侃一直追问,但没有追问到王阳明无理处。周茂叔窗前的草不除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仁。王阳明为什么主张除去花间草?是因为理。但阳明强调,“然则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这里的意思是不能执念于物而论善恶,只有将物置于整体意义结构中方才有善恶。不做好做恶,不动于气,就是至善。

还祖成语?

返老还童、买椟还珠、衣锦还乡、乍暖还寒、讨价还价、父债子还

绳其祖武、数典忘祖、开山之祖、绳厥祖武、耀祖光宗、祖武宗文、祖传秘方、自我作祖、成佛作祖、一子出家,七祖升天、认祖归宗、光宗耀祖、列祖列宗、开山祖师、祖舜宗尧、祖功宗德、乃祖乃父、祖龙一炬、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开山鼻祖、不祧之祖、荣宗耀祖、显祖扬名

哗众取宠,古语?

哗众取宠最早出自于《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意思是说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是古语。意思是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出自《汉书-艺文志》

儒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

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儒教的起源?

儒教,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

孔子借鉴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变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就是儒家。

儒家是这样一群人,从事学业的称儒生,投笔从戎的称儒将,以医施术的称儒医,从事学术的称儒者,入仕从政的称儒臣,执掌政权的称儒君,史册专门辟有“儒林传”来描述这些人。

太昊伏羲立都陈州建立了太昊伏羲朝(西元前7724年-西元前5008年),以青龙为图腾,于罗奉元年颁布了《易经》创建了原始儒教,号圣教羲皇,被尊为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和牡丹花神。第二任君主青帝女娲,于女皇元年成为原始儒教首位祭司,号圣教娲皇,被尊为儒教圣母和梅花花神,太昊伏羲朝一共有78位君主(含僭后共计86位执政者),每位君主代代尊《易经》为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日常儒教生活的经典依据,先王圣教从此开始进入三皇五帝的兴盛时期。

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历代儒客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

儒教,源自中国。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设教。

儒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至清代儒家宗教化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儒教有着显著的中国文化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首创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儒教,源自中国,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

儒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至清代儒家宗教化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儒教有着显著的中国文化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对于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历来有争议。

中国的古典文献最早提到“儒”,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当时的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由这些名词可见,当时“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

同时说明,最晚到殷商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专门为国家机器和贵族服务的知识阶层,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他们熟悉诗、书、礼、乐,可根据专业特长细分为:巫、史、祝、卜,主要工作是举办婚礼、葬礼,算命占卜以及进行求雨等宗教祭祀活动。说难听点,最早的“儒”是跳大神的神棍,他们是原始儒教的祭司阶层。

关于原始儒教的起源,根据传说,太昊伏羲立都陈州,建立了太昊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以青龙为图腾,于罗奉元年颁布了《易经》,创建了儒教。因此,理论上儒教有近万年的历史。至于实际情况,由于找不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记载,已经无法考证了。

但由于商朝的甲骨文已经开始记载被称为“儒”的宗教祭司,因此儒教的历史不少于30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

商朝和西周时期,由被称为“儒”的祭祀群体所创造的“儒学”,是当时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教育。

对于这批在孔子之前就出现的、和孔子一样懂儒学的奴隶主旧贵族,我在这里称他们为原始儒家。

孔子本人也是奴隶主旧贵族之一,由于家道中落,为了混口饭吃,他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实际上是新崛起的地主阶级与商人“暴发户”)入学,向他们传授原本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机会学习的“君子六艺”和“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但孔子所教授的“儒家六经”不是孔子的原创,而是他整理的先秦古籍。孔子的政治思想,则是来源于西周初年的周公旦。

周公摄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嫡长子继承法,影响了之后三千年中国的内政外交体制与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朝贡体制由此而来。文献方面,周公旦留下了《周礼》和《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目。

也就是说,孔子教授的儒家六经里有近一半来源于周公旦。因为这些贡献,周公旦被尊为儒学的奠基人。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搞不清“儒教”、“儒家”、“儒学”等概念的区别,时常混用,实际上“儒教”、“儒家”、“儒学”这三种概念是不同的。

“儒教”是一种宗教文化信仰,“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存在,儒学是一种学说。如果以基督教作对比,“儒教”=基督教,“儒家”=传教士,“儒学”=《圣经》等宗教典籍。

儒教,是“儒佛道三教”之一的宗教。创始人有伏羲、孔子、董仲舒、朱熹等多种说法。

传说中最早的创始人是伏羲,伏羲、孔子、董仲舒被称为“儒教三祖”。现代人所说的“儒教”,其实是原始儒教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分,“自然科学”部分则演变为“道教”。关于儒教与道教的关系,请参阅《番外1:关于儒教的历史及与道教的区别》。

广义上的“儒家”,包括从商朝以来所有自称“儒”的知识分子阶层。狭义的儒家,包括现代人眼里的“儒家”,一般是指孔子之后“尊孔”、学习和实践儒学的学者。

孔子时代的“儒学”,主要是指“儒家六经”与“君子六艺”,现代“儒学”多数是指以“儒家十三经”为核心的各种学说。

至于现代人所说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其实是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由儒家所创造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贵族青年成长为合格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与品质,以及如何培养这些技能和品质,属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管理学。

早期的儒家思想脱胎于周礼,也就是周人贵族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一套意识形态。

儒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也是有区别的,儒教主要崇拜“昊天上帝”和“三皇五帝”等诸位上古圣人,儒家主要推崇孔子及其门徒和后继者的学说。

儒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儒家文化则是一种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二者相联系的地方是都有儒学支撑,而儒学又分为儒教学和儒家学。

儒教学称为“伏羲之道”,而儒家学称为“孔孟之道”。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孔子不是真正的儒教创始人,儒教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

孔子也不是真正的儒学与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儒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的《易经》以及周公旦留下的多部古籍,儒家的政治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

实际上直至唐代,儒家提到祖师爷,说的是“周孔”,也就是周公和孔子,孔子排在周公旦后面当了上千年的“孔老二”。

唐代之后,孔子才成为儒家第一人。在孔子之前,早就存在被称为“儒”的知识分子阶层。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他应用

组词

祖组词述组词尧组词舜组词宪组词章组词文组词武组词

笔顺笔画

祖笔顺笔画述笔顺笔画尧笔顺笔画舜笔顺笔画宪笔顺笔画章笔顺笔画文笔顺笔画武笔顺笔画

近义词

祖近义词述近义词尧近义词舜近义词宪近义词章近义词文近义词武近义词

反义词

祖反义词述反义词尧反义词舜反义词宪反义词章反义词文反义词武反义词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成语接龙

正接

武不善作武昌剩竹武断乡曲武爵武任武人不惜死武艺超群武偃文修

反接

不祧之祖成佛作祖光宗耀祖诃佛骂祖呵佛骂祖九宗七祖开山鼻祖开山老祖开山始祖开山之祖欺师灭祖荣宗耀祖数典忘祖自我作祖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长安道上冲口而出道听涂说丁一确二伐功矜能负坚执锐奋袂攘襟割臂之盟感戴二天毁不灭性恢恢有余骇人闻听戒备森严接连不断绿衣使者秋风纨扇求马于唐肆穷年尽气缺食无衣神术妙法无法无天完事大吉无丝有线血雨腥风言必有中铢寸累积中道而废再蹈覆辙直眉怒目占为己有转益多师擿埴冥行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uoshuoyoushuo3978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