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闻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前所未闻的意思前所未闻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前所未闻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前所未闻
拼音: qián suǒ wèi wé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从来没有听说过。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从来没有听说过。
典故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成语示例: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福临惑于~的隐秘,不由他不把吴良辅当作心腹。"
英文翻译: unheard-of <never heard of before>

前所未闻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索尔兹伯赞美长征是因为?

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80年来,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许多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诸多优秀作品。其中,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写下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无疑是扛鼎之作。

当年陪同索尔兹伯里一行重走长征路的外交部翻译、后出任我驻新西兰和比利时大使的张援远先生日前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1.天下风云一报人

“无论从经验还是从才干来讲,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都是美国20世纪最优秀的记者之一。”

——美国作家戴维·哈尔伯斯坦

索尔兹伯里的履历堪称是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记者的超强履历。他19岁进入合众国际社,开始了记者生涯。他在二战中被派到英国和苏联采写战场报道,冷战时期又常驻苏联。他达到了一般记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著作等身,写出了蜚声世界文坛的《列宁格勒被围九百天》等29本书。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

“索尔兹伯里的个性很强,不看人眼色,敢于向权威挑战。他出生在美国中部的明尼苏达州,自认有着典型的‘明州精神’——愤世嫉俗,多思善问,不随波逐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大城市、大权威、大财东、大衙门,通通反对’。”张援远笑着告诉记者,索尔兹伯里称自己是“好事之徒”“不受欢迎的人”。

早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的索尔兹伯里,主编校报,因触犯校方,没能读完大学。很多年后,明尼苏达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在答谢演讲中感谢母校当年的开除之恩:“世间因此少了一个平庸的化学家,而多了一名杰出的记者。”

索尔兹伯里惹过一个很大的“祸”:在当年越南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不顾美国政府禁令,从柬埔寨偷偷进入越南。结果他看到很多美国飞机对越南狂轰滥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但是美国政府对外宣称的是精确轰炸,即只针对道路、军需供应站轰炸,没有对平民造成损失。这说明美国政府在撒谎,索尔兹伯里如实发回了大量报道。这下捅了马蜂窝,他受到美国总统约翰逊和五角大楼的严厉指责,他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诋毁他的声誉。多年后,索尔兹伯里谈到这一段往事,仍然耿耿于怀:“美国政府公开骂我,可是暗中又拿我的报道作为他们同河内政府谈判的材料。”

2.一个很长的故事

“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埃德加·斯诺

“索尔兹伯里想写中国的长征由来已

他被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舍生忘死,为解救老苦大众于水深火热,抛头颅,洒热血。不怕一切艰难险阻而深深的被折服,感叹。

四渡赤水出奇兵伤兵背景?

长征经典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毛、蒋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

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介石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双方对比-3万对40万!

双方兵力悬殊。在实际指挥中,毛泽东则紧紧把握调出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这个战略目标,不计一战一役胜败,利用红军机动灵活特点,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大部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造成敌人的被动,寻机歼敌,最终巧度金沙江成功跳出40万包围圈北上抗日。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为红军北上必经之路,四渡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战突遇数倍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

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诱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当机立断杀他个回马枪!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了敌人部署,刚刚送走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介石此时如梦方醒,黔军方寸大乱,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一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士兵纷纷掉进河里!

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嚣张气焰。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军围剿以来的最大耻辱,蒋介石被打疼了,又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鬼不觉中于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随时准备逃跑。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救驾"。

这一着,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行军中毛泽东在雨中展开地图画了一条大大的弧线:"只要将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南部。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求救,一面将云南北部守金沙江军队南下增援。

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了!

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1935年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出十万火急的指示抢度金沙江,红军一部进抵距昆明15公里处,沿途张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了进逼昆明之势。使昆明守敌不敢应战,红军主力趁机掉头向北日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直驱金沙江,并于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7天7夜,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大摇大摆地巧度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敌人的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毛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可以说,四度赤水,毛蒋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毛泽东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赤水黄陂洞战役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1.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2.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肖华写四渡赤水有何重大意义?

四渡赤水是长征途中毛主席指挥的一场金典战役,从此,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渡赤水是如何调动敌人的?

中,红军在赤水河两岸,采用大规模的运动战,以各种佯动调动敌人,灵活穿插,声东击西,最终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成功地在云南姣平渡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以小股部队伪装主力佯动,主力部队穿插敌后,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快打快走,声东击西,调动敌人。

四渡赤水”行动,红军在川滇黔边来回翻山越岭,东突西奔,穿插行军;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被红军牵着牛鼻子走,往往是相对反向而行,甚至“主动”给红军让道。这样,红军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它也是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决策核心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

化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蒋介石调集了湘军、川军、滇军和嫡系中央军部队约40万兵力进行围追堵截,而红军只有3万多人,双方在兵力、装备上对比悬殊。可以说,红军又到了存亡关头。

为摆脱危局,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最初准备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为此,1935年1月28日,红军在土城与尾追的国民党军川军发生激战。由于战前敌情侦察有误,战斗陷入僵局,敌人援军又蜂拥而来,如果继续下去,红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怎么办?撤!

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提出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由土城向西渡赤水河实施机动,由此便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从28日当晚至次日凌晨,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国民党军外,主力部队轻装一渡赤水。这一行动,显示了毛泽东善于从不利战局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的指挥艺术。

鉴于敌人已经加强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我进逼,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

避实击虚,二渡赤水

2月9日,红军在滇北扎西地区集结并进行了整编。此时,由于国民党军各路纷纷向川、滇边境地区急进,其黔北地区的防守兵力十分空虚。毛泽东抓住战机,指挥红军杀了个回马枪,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直指黔北。

2月24日,遵义战役序幕拉开。取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5天内,红军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声东击西,三渡赤水

红军再占遵义,让蒋介石感到奇耻大辱。他急飞重庆坐镇指挥,采取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敌变我变。毛泽东决定将计就计,指挥红军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战,引诱更多国民党军前来围攻。当各路国民党军云集而来时,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西进川南。为在运动中调动敌人,红军故意在白天渡河,并大张旗鼓地行军。

乘隙而进,四渡赤水

国民党军听从“调动”,调整部署再次扑向川南。鉴于调动敌人的目的已经达成,毛泽东决定乘敌新的合围将成未成之际,再杀一个回马枪。红军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诱敌西进,而真正的主力却于3月21日晚至22日,以隐蔽、迅速的动作,从各路敌人间隙中穿过,四渡赤水。

红军突然东渡赤水河,使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攻占遵义,于是急飞贵阳督战。而红军却乘虚一路向南急进,顺利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一下慌了神,急调滇军入黔“救驾”。不料红军却是虚晃一枪,继而迅速挺进云南。

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境内后,大造进攻昆明声势。为保昆明,国民党军被迫调整部署,从滇北和金沙江紧急抽调兵力回防。岂料,红军攻昆明是假,渡长江北上是真,用的还是声东击西之计。

“毛泽东故伎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样,他就怎么样。”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道。

乘敌金沙江南岸防御薄弱之机,毛泽东立刻指挥红军兵分三路,以强行军昼夜急进,全军顺利抢渡金沙江,摆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北进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胜利,雄辩地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符合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战役期间,毛泽东从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到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再到党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进一步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得到丰富和发展

与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依托根据地指挥作战不同,四渡赤水作战,是在失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又经常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突出的特点是发挥红军徒步快速机动的能力,“走”“打”结合:以“走”调动敌人,为“打”创造战机;以“打”挫败敌人,为“走”创造条件。在“走”“打”的同时,又辅之以“变”和“诈”,即敌变我变,兵不厌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化被动为主动,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和作战地区,在数十万敌人之间飘忽往来,主动创造和寻找战机,有效歼灭敌人,从而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真实写照,也因此被毛泽东本人认为是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

长征起源地?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长征第一渡——于都

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于都这座建置于汉代,古名雩都,并有“六县之母”之称的小城,至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然而,它真正名垂青史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平缓朴实的于都河从这里已流过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从1934年10月起,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于都东门渡口码头,留有一小段的浮桥,岸边一块巨石上,有当年参加长征的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站在由船只搭起的半截浮桥上,望着日夜长流的于都河水,不由把我的思绪带到1934年10月17日傍晚,就是在这个渡口,红军战士们成4路纵队,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征程。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远去。

如今,河水依然静静地流,不变的是河水,变了的是河畔的纪念碑园,碑园中心的碧绿草坪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双帆型纪念碑,高10.18米的纪念碑寓意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和红军机关于10月18日在东门渡口踏上长征征途;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是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顶端的黄色五星中刻有镰刀铁锤,红色碑园背景镶嵌着它,象征着红色的土地养育了革命战士;碑中间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大字。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于都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于都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于都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于都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静静的长征第一渡,以丰碑和纪念碑的名义,永远成为一道让世界惊奇的风景线,一个让中华儿女世代敬仰的永恒的红色景点。

四渡赤水内容概括20字?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刘伯承的领导和指挥下,从赤水河的土城、猿猴场、太平渡等渡口,顺利地渡过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之战的序幕。

1、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3、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3、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一渡赤水河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地区后,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他除以湘军、鄂军各一部围攻红2、红6军团,以川军、陕军各一部对付红四方面军外,还集中148个团共约40万人的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

但是,战况激烈,形式严峻,毛泽东严肃指出:根据目前的敌情,原定由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行不通了,为了摆脱僵局,争取主动,必须命令部队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沿古蔺、叙永等地北上,寻机从宜宾以西地区北渡金沙江,向川西地区进军,协同红四方面军由川西北实行总反攻。毛泽东的这一果断决策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1月29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刘伯承的领导和指挥下,从赤水河的土城、猿猴场、太平渡等渡口,顺利地渡过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之战的序幕。

二渡赤水河

形势表明,中央红军按照遵义会议决定的计划北渡长江,向川西进军,已经非常困难。同时,如果机械地执行原定战略计划,久留此地待机渡江,也将会陷于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重重包围之中,红军极为不利。因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区进行机动作战并利用敌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实行高度灵活的运动战。

中央红军进入川黔滇边界地区后,国民党军纷纷西渡赤水河,进行围追堵截,而黔北地区的兵力空虚。因此,毛泽东当机立断,为了歼敌,命令中央红军东渡赤水河。据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于2月18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黔北进军。

三渡赤水河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遵义、娄山关、桐梓再度失守,顿时暴跳如雷,说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随后,他决定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飞抵重庆,亲自督战,但是仍然没用。

3月16日,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由茅台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并采取白天渡河的办法,故意虚张声势,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西渡赤水河进行追击,尔后东渡赤水河,迅速南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圈子。

四渡赤水河

当国民党军主力纷纷西渡赤水河后,毛泽东抓住敌人“欲困未成”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迅速、坚决地折而向东,于3月21日由二郎滩、太平渡地区东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当时,为了迷惑敌人,红军以1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摆出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姿态。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它不仅摆脱了优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而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成了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长征又名什么?

长征,历史,波澜壮阔!

3个又名,,1.地球上的红飘带!

2.前所未闻的故事!

3.宣传队,播种机!

外国人写长征最有名的书?

西方“介绍长征第一人”:勃沙特与《神灵之手》

说到外国人笔下最早的长征记录,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其实,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所著的《神灵之手》,出版时间比《西行漫记》还要早一年,它的作者更是为数不多的亲身经历长征的外国人之一。因此有专家指出,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是西方世界最早、最有价值的长征原始文献,勃氏则是西方“介绍长征第一人”。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由外国人撰写 的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作是《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 该书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是美 国当代著名作家和记者。历任纽约时 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和总编辑等职。 从事反映长征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 写作t是作者的夙愿。早在十多年前 即开始准备资料,并于1984年月专 程来华,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 行了历时74天的采访,会见了舂加过长征的许多领导人和沙场宿将,查阅 了许多尚未公布的文件和档案资料, 多方探索和考证了有关长征的〜些问 题,从而写出这部长征专.史。

哈利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

外国人写成真的书,最有名的就是《西行漫记》。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

前所未闻其他应用

组词

前组词所组词未组词闻组词

笔顺笔画

前笔顺笔画所笔顺笔画未笔顺笔画闻笔顺笔画

近义词

前近义词所近义词未近义词闻近义词

反义词

前反义词所反义词未反义词闻反义词

前所未闻成语接龙

正接

闻宠若惊闻风而动闻风而起闻风而逃闻风而兴闻风而至闻风破胆闻风丧胆闻风响应闻风远遁闻风远扬闻过则喜闻鸡起舞闻名不如见面闻雷失箸闻名丧胆闻名遐迩闻所不闻闻所未闻闻声相思闻噎废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

反接

百战无前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踟躇不前踌躇不前车在马前大敌当前顿足不前奋勇直前奋勇向前方丈盈前顾后瞻前观望不前裹足不前祸在眼前绝后光前绝后空前糠秕在前恇怯不前快意当前敛后疏前徘徊不前却行求前食方于前盛况空前所向无前踏步不前停滞不前王后卢前畏缩不前畏葸不前膝行而前鱼贯而前裕后光前勇猛直前一往无前一往直前勇往直前月下风前月下花前月下星前有言在前意在笔前远在千里,近在目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疐后跋前趑趄不前专美于前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前所未闻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钱如命瞋目裂眦冲州撞府飞鸿印雪隔三岔五积草囤粮举世无双苦尽甜来嫠不恤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潦潦草草免怀之岁前覆后戒漆桶底脱强宗右姓荣辱与共夙夜匪懈蛇欲吞象透骨酸心五谷丰登委委佗佗下坂走丸心颤魂飞享帚自珍言和意顺盐梅舟楫羽翼已成抓乖弄俏子罕辞宝孳蔓难图针头线脑至意诚心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qiansuoweiwen23001.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