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杀不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格杀不论的意思格杀不论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格杀不论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格杀不论
拼音: gé shā bù lùn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杂式
解释: 格:打;格杀:打死;不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语法: 作谓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诸卿皆老傭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殽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
成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王履谦便下令包围活捉,~。"
英文翻译: be shot down

格杀不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清日战争书里经典句子?

1.“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

故事背景:日军前两次攻占长沙均未得逞,1941年12月23日,以第40师团主力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战前向所部下达了这个手令。并严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结果取得长沙大捷,歼灭日军5万余人,薛岳被日本人誉为“长沙之虎”。

2.“誓死捍卫南京,与中山陵同在!”

故事背景:上海沦陷之后,日军重兵逼近南京。时任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的肖山令牢记革命军人守土卫民之责,临危不惧,组织南京军民与日寇血战了26个昼夜。后数千日军水陆夹击,肖山令带领将士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肖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时年仅45岁。

3.“后退半步,格杀勿论!”

故事背景:淞沪会战战事正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解挥枪大喝如上口号。之后解固基和两个营长阵亡。

格路一词什么意思?

方格。

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写字用田字格本,四个格子写一个字。

后来字写得多了,就用方格本,一个格子里面写一个字。

再后来学写毛笔字了,就用米字格了。

格的意思就是用线条区划出来的一小块区域。

格子的位置区分出不同的地位,有高低、上下之分,于是又出现了用来描述一些不同程度、内涵的事物和概念,如“品格”、“人格”、“格调”、“风格”等等。

格子主要还是为了把各种不同的东西区别、划分开来,或者是可以整理的整齐一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见过一大堆带“格”的词汇。

如果不符合某些规范,那就是“格格不入”。

如果打破某些既定规范做事的话,叫做“破格”。

好得超出了一定的标准了,那就是“格外”出色。

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这个意思。

艺术上符合的某些规律或类型,称为“格调”或“风格”。

而在道德品质上,我们也是有一些特定的规范,比如“人格”、“品格”、“国格”、“性格”等等。

小时候,衣服的样式极其贫乏,稍微有一个特色的东西也要给他一个单独的名字,那是海军战士穿的长袖内衣是一条一条横的“蓝白道格子”的花纹,人们给他一个特“酷”的名字,称之为“海魂衫”。

英国是羊毛纺织品的最早商业化出产地,其中有一种“苏格兰花格呢”十分著名,几乎成为英国纺织业产品的代名词。

在服装设计上,成为一类专门的纹饰。

现在的人们,还有一类被称为“格子控”,这个就大家都懂的了。

格斗在动作或行为上,人用手或兵器将对方的进攻挡在外面的动作叫“格”。

人们对那种近身的直接的徒手打斗叫做“格斗”。

关于格斗,我们应该听说过这个特恐怖的词,就叫“格杀勿论”。

“格”也有“搏斗”的意思。

古书上说,商纣王作为亡国之君其实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而是太聪明、太能干了,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力能格虎”,但是力能格虎却带来了刚愎自用,由此而最终导致了他的王朝的覆灭。

前不久,在河南邺县出土了一座三国时期的贵族大墓,据说可能是曹操的陵墓,结果当地的政府和考古部门太急于求成了,专业的功夫做得不到位,搞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勾当,闹得一片质疑之声,很多地方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结果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被不了了之。

这其中就有一个石牌上刻有“武王格虎大戟”字样。

历史上,在邺县这个地区可能被称为武王的还真就只有曹操一人,本来这件文物是可以成为“曹操墓”的铁证的,但是由于墓地曾被盗掘,这件石碑说是盗墓贼偷走卖给了文物贩子,又从文物贩子手里追讨回来的,结果在文物的真实性上面有了极大的瑕疵。

这,是格字最特别的一个出处。

格致古代有个成语叫“格物致知”。

本来的意思是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表象,通过猜想,求知他的内部原理。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科学的思想和实验体系,于是就成为毫无根据漫无不着边际海阔天空的随意遐想,其实几乎就是胡思乱想了。

特别有名的例子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经想通过“格”竹子,来得到一些什么知识或启示,他对着一丛竹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冥思苦想,结果几天几夜下来,累得生了一场大病,却什么也没“格”出来。

近代的洋务运动是国人急于想得到外来的知识学问而产生的运动,但是在翻译中对于西方来的科学体系中文没有相对应概念和词汇,当时的人们觉得“格物致知”的概念和现代的物理学有点近似,于是就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致学”。

格致学就是物理学这个名词的前身。

我们现在所用的“物理”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

因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比较完善的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翻译词汇,这使得我们现代所用的科学词汇得以绝大多数从日本引进,比如“科学”、“哲学”、“化学”、“心理学”等等,这是格致学之外,我们所能了解的学科名称的有趣之处,不像例外的“天文”、“地理”等少数词汇,就都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原创的啦。

格字今天就说这么多。

我是来自深圳的老周,欢迎您搜索我的说词解字。

望门投止思张钞的典故?

张俭是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是楚汉时代曾和刘邦并列诸侯的赵王张耳,他以操行高洁闻名当世。张俭曾做过山阳东部督邮,深受汉桓帝宠信的中常侍侯览,家乡就在山阳郡。侯览是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横行朝廷,而且称霸乡里。侯览先后夺占民宅三百余所,良田一百多顷。他自己建造住宅十几所,和宫廷的规模一样,他还给自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族。

侯览如此残害百姓,作恶多端,张俭非常愤慨。于是,他上书汉桓帝,告发侯览的罪行,要求从严惩办侯览。因为侯览是皇帝身边的人,张俭的奏章还没到皇帝手里,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对张俭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张俭有个同乡,名叫朱并,是个恶棍。张俭曾经严厉地惩处过他,因此他对张俭怀恨在心。后来,朱并投靠侯览,在侯览的指使下,朱并给朝廷上书,诬告张俭勾结同郡二十四人,结成党羽,图谋不轨。宦官曹节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下令逮捕党人。汉灵帝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他问曹节:“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有什么罪?”曹节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图谋造反等所谓的罪行乱编了一通。汉灵帝居然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

张俭得知消息后,只得连夜逃走。侯览假借皇帝命令,向各郡县发出搜捕张俭的通令,对于敢擅自收藏张俭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跑,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谁家门下,暂时安身。

当时,人们恨透了宦官,都知道张俭历来正直,名声很好,所以人们都甘冒风险收留他。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小兄弟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他热情地接待了张俭。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们的老母亲加以审问。孔融说:“是我招待了张俭,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要办就办我的罪,与我弟弟无关。”孔母说:“我是一家之主,要办就办我的罪。”他们一家争着承担责任,闹得官府不知如何处置。

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后,汉灵帝才下令解除“党锢”,张俭结束逃亡生括。这时候,东汉王朝已濒临灭亡。

清末维新人士谭嗣同曾在狱中作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谭嗣同在诗中提到的张俭便是此故事中的张俭。正直的张俭被小人陷害,受到追捕。大家纷纷挺身而出,不惜牺牲性命来保护张俭的安全。由此可见,当官者只有廉洁自好,为民请命,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在需要帮助或遭受危难时,才不致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国王放风筝的故事?

传说中,素可泰王朝的开国君主帕峦王就是个风筝迷。有一天,年轻的国王正放风筝,忽然一阵风吹来,线断了,风筝飘落到了不远处一家大宅的屋顶上。国王十分喜爱这只风筝,就等到天黑时,化装成平民潜入民宅去捡风筝。就在国王手拿风筝要回来时,不巧遇到了这家的小姐,一见钟情,成就了一段浪漫故事。

当时在王室的典礼上,放飞一种人形的风筝,用于预测来年是否风调雨顺。到了随后的大城王朝,放风筝的王室典礼被沿袭下来。当时有一首诗记载典礼时的情形说:劲风吹袭,风筝上天,音乐声起,淑女纤纤,手牵细线……

大城王朝的国王也喜欢放风筝,有时候在风筝上拖一枚金币,谁捡到归谁。于是,每次放飞男女老少都盯着国王的风筝看。后来,一个地方发生叛乱,国王率军队久攻不下。有人出主意,在风筝上拖一包火药,将长长的引信引燃,风筝飞入敌城,造成房屋大火,军队趁乱攻入城内。

国王放风筝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玩。他最喜欢玩风筝,收藏的风筝不计其数,有虎虎生威的龙,有展翅高飞的老鹰,有迎风游动的金鱼,有耀武扬威的蜈蚣……听说花了数万两金子,都快堆成了一座“风筝大山”了。

国王每天都在玩,玩他的风筝,没有一天有理过朝政,国家大事他一概不管。满朝文武百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啊!

这一天,就在国王放风筝的时候,一位大臣慌慌张张地跑来,跪在国王面前声音颤抖地说:“启禀国王,大事不好了!今年无雨大旱,老百姓的庄稼颗粒无收,好多灾民饿死了。我们得赶紧打开粮仓救济灾民啊!”国听了,很不高兴地说:“这么点小事都来找我,他们没粮食找天要去,关我什么事!”

“可是那……那些灾民……”还没等大臣说完,国王暴跳如雷,打断道:“快滚!”然后若无其事继续在王宫里放风筝。

一位老臣见国王如此沉迷放风筝,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于是斗胆进谏说:“国王陛下,您能不能暂时放一放手中的风筝?您看王宫外,百姓已经饿倒一片了!”见又有人烦自己放风筝,国王生气地竟然把忠心耿耿的老臣给杀了。大臣们对国王极度失望,老百姓更是恨死这个国王了。不久,老百姓自发地组织了队伍,攻打王宫。正当国王要去放风筝的时候,宫门外响起了一阵阵的战鼓声和呐喊声:“大家冲啊!把国王杀死。”就这样国王死了,临死时他的手里还拿着一个风筝。

国王死了以后,新国王带领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国之君,千万不能只顾自己玩,只想着自己过着舒服快活的日子。只有多为百姓们着想,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水能载船也能覆船呀。

国王放风筝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的儿子,在下雨时玩风筝,忽然一道闪电把王子给活活地电死了。国王伤心欲绝,茶饭不思,半夜三更总是大声地哭泣。所以第二天,国王颁布一个新的规定。说:“从这一天起,国家内不准出现半只风筝。反抗者格杀勿论。”人民很愤怒,但是,又不敢说出来。于是人们把所有风筝交给了国王。第三天,国王命人把所有风筝都烧成灰烬。

几年过去了,国王在一次出宫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男孩在玩自己最痛恨的风筝。国王于是走上前问:“小男孩你这个风筝那来的”?小男孩回答说:“这是在几年前要烧掉风筝的坏国王的手中拿回来的”。国王说:“我就是那个在你心目中的坏国王,你快把你手上的风筝给我。小男孩连忙拿出剪刀把风筝线剪断掉,风筝飘走了。国王望着这只断了线的风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做错了。

格子是什么意思?

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写字用田字格本,四个格子写一个字。后来字写得多了,就用方格本,一个格子里面写一个字。再后来学写毛笔字了,就用米字格了。

格的意思就是用线条区划出来的一小块区域。格子的位置区分出不同的地位,有高低、上下之分,于是又出现了用来描述一些不同程度、内涵的事物和概念,如“品格”、“人格”、“格调”、“风格”等等。

格子主要还是为了把各种不同的东西区别、划分开来,或者是可以整理的整齐一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见过一大堆带“格”的词汇。

如果不符合某些规范,那就是“格格不入”。如果打破某些既定规范做事的话,叫做“破格”。好得超出了一定的标准了,那就是“格外”出色。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这个意思。

英国是羊毛纺织品的最早商业化出产地,其中有一种“苏格兰花格呢”十分著名,几乎成为英国纺织业产品的代名词。在服装设计上,成为一类专门的纹饰。

格斗

在动作或行为上,人用手或兵器将对方的进攻挡在外面的动作叫“格”。人们对那种近身的直接的徒手打斗叫做“格斗”。关于格斗,我们应该听说过这个特恐怖的词,就叫“格杀勿论”。

“格”也有“搏斗”的意思。古书上说,商纣王作为亡国之君其实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而是太聪明、太能干了,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力能格虎”,但是力能格虎却带来了刚愎自用,由此而最终导致了他的王朝的覆灭。

前不久,在河南邺县出土了一座三国时期的贵族大墓,据说可能是曹操的陵墓,结果当地的政府和考古部门太急于求成了,专业的功夫做得不到位,搞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勾当,闹得一片质疑之声,很多地方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结果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被不了了之。这其中就有一个石牌上刻有“武王格虎大戟”字样。历史上,在邺县这个地区可能被称为武王的还真就只有曹操一人,本来这件文物是可以成为“曹操墓”的铁证的,但是由于墓地曾被盗掘,这件石碑说是盗墓贼偷走卖给了文物贩子,又从文物贩子手里追讨回来的,结果在文物的真实性上面有了极大的瑕疵。这,是格字最特别的一个出处。

格致

古代有个成语叫“格物致知”。本来的意思是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表象,通过猜想,求知他的内部原理。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科学的思想和实验体系,于是就成为毫无根据漫无不着边际海阔天空的随意遐想,其实几乎就是胡思乱想了。特别有名的例子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经想通过“格”竹子,来得到一些什么知识或启示,他对着一丛竹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冥思苦想,结果几天几夜下来,累得生了一场大病,却什么也没“格”出来。

近代的洋务运动是国人急于想得到外来的知识学问而产生的运动,但是在翻译中对于西方来的科学体系中文没有相对应概念和词汇,当时的人们觉得“格物致知”的概念和现代的物理学有点近似,于是就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致学”。格致学就是物理学这个名词的前身。我们现在所用的“物理”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因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比较完善的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翻译词汇,这使得我们现代所用的科学词汇得以绝大多数从日本引进,比如“科学”、“哲学”、“化学”、“心理学”等等,这是格致学之外,我们所能了解的学科名称的有趣之处,不像例外的“天文”、“地理”等少数词汇,就都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原创的啦。

格字今天就说这么多。我是来自深圳的老周,欢迎您搜索我的说词解字。

历史上12岁救父的女子?

荀灌(303年―?),字灌娘。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父亲:荀崧。天祖父:荀彧。

荀灌是荀崧的小女儿,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十三岁时突围救父。列女传故事之一。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女英雄。

简介

荀灌(303年-?),西晋人物,晋朝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荀彧的五世孙女,颍川郡临颍(今河南省临颍)人。建兴三年(315年),奉长安所遣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领一万兵马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城中几乎粮尽,荀崧打算派人到襄阳求援。当时12岁的荀灌,主动请缨出城求援。荀崧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荀灌多次恳求,他终于答应了。荀灌带领十几个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围,到达襄阳。南中郎将周访派遣其子周抚,会同襄城郡太守石览,援救宛城,击退了杜曾的军队

演义描述

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是晋惠帝司马衷年号。

荀灌从小就跟在父亲荀崧身边行军作战,东奔西跑。她不喜欢舞文弄墨,也不喜欢针织女红。却爱拳打脚踢,舞枪弄剑。身为女儿身,比男儿还要彪悍。

她的爹娘只好随着她性子,请了几位名师教授她武艺。十岁就能骑马张弓。

灌娘小小年纪就有了一身好武艺,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刀枪剑戟,骑马射箭样样娴熟,尤其是一杆小银枪舞得出神入化,所向无前。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各地发生叛乱。

317年三月,春耕刚过,荀崧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担任平南将军,镇守宛城,改封曲陵公。荀崧是名门望族颍川荀氏,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他世袭侯爵。他的高祖父就是曹操第一谋士荀彧。

南阳地处平原之地,灌娘喜欢骑马狩猎,每日四处驰聘,射飞禽,猎走兽。

身处建康政权琅琊王司马睿派王敦、陶侃、周访等将领出兵夺取荆州。

当时驻守在襄阳的是荆州刺史第五猗(身处长安政权的晋愍帝司马邺所任命) ,奉命镇守荆州。

竟陵太守杜曾因陶侃等将领的合击,不得不北撤,北撤到顺阳郡。

1,荀崧倾向于建康政权(琅琊王司马睿)。

2,杜曾让侄子娶第五猗的女儿为妻,属于长安政权。

杜曾奉荆州刺史第五猗之命,镇守南阳郡。率领两千多人马来到宛城,与荀崧交接,遭到他严词拒绝,闭城不出。

杜曾立刻包围了宛城,宛城守兵不到一千,杜曾一连几日,攻城不下。双方处于对峙之中。

此时的宛城,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城中粮食所剩不多,难以长期坚守,情况非常危急。

荀崧召集宛城官吏,齐聚大堂,商讨应敌之计。

荀崧愁眉不展的坐着,向属官问道:“城中粮食还够吃几日?

属官回道:“勉强能撑一月,

堂下官吏人心惶惶,乱作一团,纷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却不知如何是好。

荀崧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当向襄城太守石览求援,谁愿前往?”此话一出,吵杂的正堂立刻静了下来,堂下官吏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荀崧看着这些官吏,尽无人肯去,心生怒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里暗骂:“尽是酒囊饭袋,无胆之徒。”

荀崧哀道:“也罢,你们不去,我去。说完起身就要走,急的众人围了上去你一言,我一语的劝阻。”

我去,众人身后传来一阵清脆之音,宛若黄莺,惊得众人回头看去,喧闹的正堂,又安静了下来。

堂外进来一小女子,身后泛着泛着一缕黄灿的阳光。朦胧的落日余光,看似及笄之年的少女,披着散落的头发,迈着轻盈小步,向荀崧走去,众人纷纷让开条道。

荀崧怒气未消,听后一惊,再看又是一惊,原来是自己的女儿荀灌。

荀灌走到荀崧面前行礼,随后细声道:“宛城不能没有爹。”

众人附和称是:“是啊,是啊。”

荀灌接着说道:“爹贸然离去,叛军一旦攻城,守军无人指挥,城将不保,还是让女儿去吧。”

荀灌近乎乞求的眼神看着爹,让荀崧心有疑虑,想到小女年幼,万一有个闪失,心不能安。

荀崧不由叹息道:“灌儿能有此心,为父甚感安慰,只是敌众我寡,叛军又严防死守,将士突围尚且不易,何况你一小女子乎?”

荀灌急道:“宛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城中数万百姓遭殃,灌儿虽是女儿身,可绝不比男儿差。如若能冲出重围,求得援兵,宛城可保,百姓得救。如若不能突围,顶多一死,何足惧哉?这也不负爹十几年来的养育之恩。

周围官吏,大为震惊,而荀崧不为所动,摸着胡须,哀虑良久。

荀灌继续说服,言辞恳切道:“女儿不会有事的,待到三更,叛军把守松懈,我在翻城墙而出,趁夜突围,必不负众人厚望,求得援兵。

面对荀灌的再三请求,荀崧面有焦虑,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

荀崧放心不下,挑选了十几个勇士,跟随荀灌一起突围。

三更已至,东墙之上,荀灌穿着麻衣,一身上下男儿打扮。

荀崧为女儿送行,再三叮嘱道:“一路小心。

荀灌道:“灌儿快去快回,爹爹不用太过担心。”

荀灌背负长弓,腰佩利剑。带领几十名勇士,顺着绳索下城。乘着夜色悄悄突出重围。不料,还是引起杜曾军哨兵察觉,被追兵一路追杀。

荀灌等人边打,边撤。一直往北跑到鲁阳的山中,最终只有荀灌一人得以逃脱。

荀灌日夜兼程,第三日午后,终于赶到襄城,进见石览,荀灌将爹的书信给他,说明来由。

石览见荀灌是一小女子,甘愿以身犯险,长途跋涉而来,此番胆识,大为惊叹,看信之后,说道:““我手下只有五百骑可以前往救援。但是杜曾此人骁勇善战,我部冒然前往,毫无胜算。”石览思虑了一番:“如果能请到寻阳太守周访出兵,定能解宛城之围”

荀灌一挑眉毛,转念一想,对石览道:“我这就写信给周访。”

石览不解。

荀灌冒用爹之名,给周访写下一封书信,请他发兵援救。书信落款处写的是荀崧。

石览看后,大为感叹:“妙哉!”随即遣人速送周访。

荀灌在信上写道:“宛城若是失守,叛军得势,气焰必然嚣张,将军不是不知,唇亡齿寒之理。叛军早晚必将倾巢而进犯四邻,将军必是首当其冲,到时灭顶之灾在所难免。如将军肯发义兵援救宛城,平南将军荀崧愿与将军结为兄弟,同甘共苦。”

周访与荀崧原无交情。周访出身吴地寒门,颍川荀氏是名门望族。荀崧高祖父是荀彧,爹是荀頵,与王济、何劭为拜亲之友。荀崧本人曾为赵王司马伦的参军,与王敦、顾荣、陆机等交情。这样的人物竟肯屈尊与自己结为兄弟,令他为之动容。

周访看完书信后,立即派遣长子周抚率领精兵三千,和石览的五百骑一起火速进军宛城,救援荀崧。

斥候来报,杜曾得知石览、周抚两支军队前来,只好下令撤军。

杜曾算是明白了,自己奉的是朝廷旨意,名正言顺,镇守南阳郡。可不管是江左司马睿、颍川荀氏,还是其他势力,就没一个是听从皇帝司马业的,除非是给他们加官晋爵。

宛城中日夕望援,见有救兵到来,欢声四噪。

两人向荀崧报告,杜曾军已经远去,

荀崧立刻吩咐手下道:“你们俩带一百人乔装百姓,即刻前往邓州,杀掉杜保,若有人异议,一律格杀勿论。”

邓州就在宛城南边,杜保是杜曾的堂兄,被第五猗任命为新野太守。而第五猗的荆州刺史是皇帝司马业的任命的,他们却被视为叛军。

颍川荀氏和江左司马睿勾结在一起,仗着拳头硬,争夺荆州地盘,编造各种理由,屡次攻打第五猗和杜曾等朝廷命官,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对第五猗、杜曾等人而言,陶侃和荀崧等人才是彻头彻尾的叛军!也难怪《晋书》没有给第五猗等人立传,古往今来,历史就是当权者的遮羞布。

宛城解围后。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

令人大摆筵席,招待石览和周抚两位将军。宴席中谈到荀灌突围之事,石览和周抚同声赞美。

石览对荀崧道:“荀将军能有此虎女,有勇有谋,实在是可喜可贺。”

周抚附和道:“宛城解围,百姓得救,灌娘功不可没,当属第一个功臣,灌娘,我敬你一杯。。”

从此之后,灌娘之威名,突围救父之事,为当时之人所乐道。收入列女传后,成为千古佳话,一代巾帼英雄。

此后不久,周访向荀崧提亲,让长子周抚娶荀灌为妻。

荀崧为解围之情,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在危城中,生死存亡之刻,有多少七尺男儿还不如一个小女子那样有胆有识。至于列女传的内容和年龄,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重要的是里面的勇气和精神值得世人赞许。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①“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②“至若惠风之数乔属,道韫之对孙恩,荀女释急于重围,张妻报怨于强寇,僣登之后,蹈死不回,伪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节而就终,斯皆冥践义途,匪因教至。耸清汉之乔叶,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贞蕤,无惭雅引,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蔡东藩《两晋演义》:“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格杀不论其他应用

组词

格组词杀组词不组词论组词

笔顺笔画

格笔顺笔画杀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论笔顺笔画

近义词

格近义词杀近义词不近义词论近义词

反义词

格反义词杀反义词不反义词论反义词

格杀不论成语接龙

正接

论辩风生论长道短论长说短论短道长论道经邦论德使能论功封赏论甘忌辛论功受赏论功行封论功行赏论黄数白论黄数黑论今评古论今说古论列是非论千论万论世知人论心定罪论议风生论资排辈

反接

别创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别开一格摆老资格不名一格独具一格聊备一格三等九格仙风道格形禁势格有耻且格自成一格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格杀不论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背山起楼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不知自量诚惶诚惧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大斗小秤大家风范打开天窗说亮话奉如圭臬叽叽喳喳莫可究诘没世不忘难进易退破家鬻子七老八倒穷思毕精全身远害穷神知化视丹如绿顺天应时深文周纳手足失措贪滥无厌同心协契文人无行显赫一时欣喜雀跃一丝一毫以五十步笑百步一言一动枕籍诗书粥粥无能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geshabulun1040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