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阴不阳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不阴不阳的意思不阴不阳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不阴不阳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不阴不阳
拼音: bù yīn bù yáng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不男不女。比喻态度暧昧不明,模棱两可。

语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典故出处: 清·李渔《无声戏》第九回:“为甚么弄出这个不阴又阳的东西,留在后面现世?"
成语示例:王朔《过把瘾就死》:“别一天到晚~,死人似的,做这副委屈样给谁看?"
英文翻译: neither dark nor bright

不阴不阳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三傻放牛故事?

1、一招救命

三傻原名邬三牛,弟兄三个里排行老幺。那年闹饥荒,父母养不起哥仨,就打算卖掉一个。可手心手背都是肉,该卖哪一个呢?

父母一合计,决定用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白面,蒸个大馒头,然后拿给哥仨,哪一个把馒头抢到手,就卖哪一个。为啥?因为能抢到馒头,就证明他有能耐,以后饿不死。不料老大老二贼机灵,事先偷听了父母的话,第二天见到那个白馒头,只眨巴着眼睛,一动不动,老三却傻乎乎地抓起馒头就啃。就这样,老三被卖给了孙财主家,从此也得了个三傻的名字。

三傻因为年幼,不能下地干重活儿,只能和其他买来的孩子去放牛。别的孩子放牛时,都骑在牛背上,三傻却跟在牛屁股后面跑。别人奇怪,问他为啥?他就说:"俺叫邬三牛,牛也叫牛,叫牛的不骑叫牛的。"别人笑得肚子疼,三傻的名字就叫得更响了。

不几年,这帮放牛娃到了十五六岁,这个年纪在孙财主家,要当壮劳力用。孙财主家有水田旱田染坊磨坊,全是累死人的体力活儿,半大孩子都要被赶去做苦力,唯有三傻例外。为啥?原因就是他傻!

三傻不但啥都不会干,而且疯疯癫癫,别人睡觉都喜欢钻热炕头,他却偏要钻牛棚。你想,那牛棚又脏又臭,牛粪遍地,在里面睡上几年,身上还有好味道啊!三傻走到哪里,人还没到,先飘来一股臭气,别人闻到,全都躲得远远的。孙财主无法,只得说:"算了,还是让这个傻子继续放牛吧。"

眨眼三傻二十多岁了。这年,孙财主的小儿子生了场怪病,遍请名医而不治,眼看就要咽气了。就在孙家上下一片悲声,开始准备丧事时,三傻突然闯进来,瞅了一眼病床上的孙少爷,竟然对孙财主说:"孙少爷还有救。"

孙财主正心烦意乱,哪里会理会一个傻子的胡言,就摆手让人把三傻赶出去。可三傻却纹丝不动,字正腔圆地说:"人的五脏六腑分属五行,心属火,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孙少爷平日养尊处优,医云‘鱼生火、肉生痰,山珍海味吃多了,便上火,火克金,因此伤了肺脉,孙少爷是不是常常咳痰带血?平时声色犬马之事一多,容易掏空肾水,水生木,如今肾水不养肝木,孙少爷是不是口有恶味,小便赤黄?那是损伤了肝脏……"

三傻滔滔不绝,一席话说得众人目瞪口呆,孙财主更是瞠目结舌。他打量了三傻半天,见他气定神闲,哪里有半点儿呆傻之气,忍不住问:"你……你真的是邬三傻子?"

三傻点头:"别管我是疯是傻,救人要紧。"

孙财主一想,到了如今,只有死马当成活马医了。见孙财主点了头,三傻立即掀开孙少爷的被子,三下五除二把他的衣服脱光,抱起人来就往外走。

孙财主拉住他:"你要干什么?"三傻说:"放心,治死了孙少爷,我来抵命。"说罢,他把孙少爷抱到牛棚,一把丢到烂泥里,出来关上牛棚。

孙少爷本来奄奄一息,结果火热的身子被冰冷的烂泥一激,立即清醒了许多。他见牛棚里恶臭扑鼻,遍地烂泥,蚊虫乱叮,牛粪味熏得他不住呕吐,只得挣扎着爬到门边,拍打着门:"放我出去。"孙财主着急了,马上就要开门放人。三傻跳出来拦住他:"如今放出孙少爷,他只有死路一条。"

孙财主听到牛棚里儿子一声高一声低地呼喊,心急如焚,再看三傻门神般立在门口,只能急得团团转。三个时辰后,牛棚里没了动静,孙财主心里"咯噔"一下,正要大骂三傻害死了他儿子,却见三傻打开牛棚,从烂泥里抱出孙少爷,然后用温水洗净污垢,这时他才惊喜地发现,儿子不但没死,反倒退了高烧,脸上有了血色。第二天,孙少爷全身起了一层黄豆大小的红疙瘩,疙瘩一破,流出了一股股脓水。这时,孙少爷肚子"咕咕"一响,好几天水米不进的他开始喊饿了。

三傻对孙财主说:"少爷没事了,只要细细调养,一个月后就能康复。"

孙财主忙问这是啥怪病,三傻说,只是热毒而已,人们身上常长的红疙瘩,就是热毒发散的结果。不过孙少爷养尊处优惯了,风不吹雨不淋,每日还大吃补药,致使热毒无法发散,凝滞在五脏六腑。他把孙少爷丢在污秽烂泥里,就是要以毒攻毒,激出体内的那股热毒。

孙财主问三傻,他这身医术,是从哪里学来的?三傻一笑:"就在这牛棚里。"

见孙财主不信,三傻就带着他来到牛棚,从角落的墙上挖出了一块砖头。这时一道光亮从隔壁透进来,孙财主把眼睛凑到窟窿前一瞧,恍然大悟。原来,孙财主家的隔壁是家医馆,三傻在墙上挖了个窟窿,医馆里的郎中给人看病时,他就偷听偷看,天长日久,竟然学出了一身高超医术。

孙财主既佩服又疑惑:"你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三傻咧嘴一笑:"别管我真傻装傻,我救活了孙少爷,你怎么报答我呢?"孙财主说:"金银财宝,你尽管开口。"三傻却摇头说,钱财他不稀罕,他只想要回自己的卖身契。

孙财主咂巴着嘴,思忖半晌,说:"让我考虑三天。"

2、一蛋成名

三天后,孙财主叫来三傻,不阴不阳地说:"你救了我儿子一命,如果不放你走,人家会戳我的脊梁骨。放你走吧,你在我孙家装疯卖傻十几年,偷学了一身医术,我姓孙的还丝毫不知,这事传出去,让我这老脸往哪里搁?"

三傻问他想怎样,孙财主说:"最近京城里来了位殷大人,办差时突染重病,无数名医都束手无策。只要你治好了他的病,我二话不说,立即把卖身契还给你。"

看着孙财主一脸的皮笑肉不笑,三傻明白了,孙财主没安好心。果然,那殷大人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虽然一身贵气,却是目光阴沉,身上有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杀气。一见三傻,他就让侍卫抬来两个大木箱子,三傻伸脖子一瞧,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一只箱子里是满满的银子,另一只里却是十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殷大人一指箱子说:"治好我的病,里面的银子都是你的,治不好,你就到另一只箱子里躺着吧。"

三傻当然明白"躺着"是啥意思,他战战兢兢地为殷大人诊病后,却皱起了眉头,许久才说道:"大人身上没病。"

殷大人一愣,随即怒道:"胡扯,我头昏发虚,心里绞痛,难道不是病?"

三傻说:"我是说大人身上没病,大人得的是心病。"

殷大人浑身一震,盯了三傻半天,突然一拍桌子:"好,果然是神医,我这的确是心病啊!"

原来,这殷大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康熙皇帝的四子胤。半年前,江南发大水,朝廷拨下了几百万斤粮食赈灾,却仍然有无数灾民饿死。胤奉命调查此事,发现运送粮食的官员,竟然暗地里盗卖赈灾粮:这些人在运粮途中,暗地里把粮包拆开,偷走里面的新粮,往里面装上霉烂的旧粮,重新封好粮包。这样一来,神不知鬼不觉,等朝廷发现粮食霉烂,他们就谎称是运粮途中,粮包潮湿所致。

胤得知真相后大怒,想整治这帮贪官,却苦于没有他们调包的证据。

为了杜绝此事,胤吩咐,在粮车上加装九道铁锁,钥匙分给九个人,少一个就不能打开粮仓,并且在粮包上封上纸条,一旦发现封条脱落,就证明有人动了粮包……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盗粮贼仍有高招,你不是加装铁锁吗?我就暗地偷配钥匙。你不是在粮包上面贴封条吗?我就拆开粮包底下,事后用同样的线缝好。如此一来,盗粮之事愈加猖獗,胤气怒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忧思成了心病。

三傻听完胤的话,笑着说:"我当是啥大事,原来是破除盗粮贼们的诡计,这不过是小事一桩。"胤眼前一亮:"你有好办法?"三傻取出一个鸡蛋:"这就是办法。"胤瞪大了眼睛。三傻告诉他,运粮时,不需要上铁锁,也不需要贴封条,只要在每个粮包内放置一个鸡蛋,就能找出盗粮贼。

胤不解,三傻告诉他,这鸡蛋看似易碎,有时却是坚硬无比。比如一个力大无穷的人,用嘴巴含着鸡蛋,只要不用牙咬,他的力气再大,口腔都挤不破鸡蛋。这粮包就像人的嘴,只要把鸡蛋放入,一路上都不会碎,一旦有人拆开粮包,鸡蛋受力不均匀,立马就会破碎。验粮时,只要发现鸡蛋破碎,就是官员盗粮的证据。

胤大喜,按照三傻的吩咐,再运粮时,每个粮包内都放入一个鸡蛋。那些盗粮的官员一瞧,知道遇到了高人,心里恨得牙痒痒。他们一合计,决定算计一下三傻。于是下次盗粮后,他们把破碎的鸡蛋丢掉,换上了完好无损的鸡蛋。

这天,胤叫来三傻,皱着眉说:"你的计策好像不灵了。"他告诉三傻,这次粮车运到目的地,发现一大半的粮包内,都掺杂进了霉烂旧粮,可里面的鸡蛋却没破碎。三傻一听,立即来到那些粮包前,捡起几个鸡蛋一瞧,不禁哈哈大笑:"这些鸡蛋都被人调包了。"

胤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三傻把鸡蛋一打,指着流出的蛋清说:"我早就预料到那些盗粮官员会整我,因此这次粮包内的鸡蛋,我都换成了熟的,如今熟鸡蛋变成了生鸡蛋,我倒想问问,天底下会有这样的怪事吗?"那些盗粮的官员正准备看三傻的笑话,一听三傻的话,都傻了眼,只能乖乖认罪。

3、一鸣惊人

用一个鸡蛋就揪出了一帮贪官,胤对三傻刮目相看,他忍不住问:"你一个堂堂男子汉,为什么要装成傻子呢?"

三傻叹气说:"天底下哪有人愿意装傻子,我也是迫不得已啊。当初父母蒸馒头卖儿子的事,我也知道,那个馒头是我主动去吃的。"胤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三傻说:"我不被卖,哥哥们就要被卖,我宁肯舍弃自己,也不想看到手足相残的情景。"

胤点头问:"在孙财主家,你为什么住牛棚,钻草窝,装疯卖傻呢?"

三傻说:"孙财主家是有名的虎狼窝,水田旱田染坊磨坊,全是累死人的体力活儿,再壮实的汉子被他家买去,最后都得活活累死,我装傻就是为了避祸。孙财主家的牛棚隔壁是家医馆,我钻牛棚,凿壁偷师,是为了偷学本事,如果我没闻十几年的牛粪味,就学不了如今的医术。"

胤又问:"你怪招医治孙少爷,一个鸡蛋找出盗粮的贪官,你是怎么学到的聪明?"

三傻说:"世上的人都喜欢装聪明,走路都是抬着头,只有愿意装傻的人,才肯低头走路。那些抬头的人把聪明丢了都不知道,只有我这种傻瓜,才能把地上的聪明捡起来。"

胤赞许地说:"邬三牛啊邬三牛,你舍己救兄弟,有仁有义。你一住牛棚十几年,忍辱学艺,有屈有伸。你救孙少爷,一个鸡蛋擒众粮贼,有勇有谋。这世上那么多聪明人,都不及你啊。"

后来胤把三傻带入了自己的王府,十几年后,康熙驾崩,三傻为了帮胤抢夺帝位,出谋划策,终于让他登上皇位,成了日后的雍正皇帝,而三傻也就是后世被人称道的布衣宰相邬思道。而邬思道的两个哥哥,当年耍小聪明,侥幸留在了父母身边,日后反倒成了很平庸的人。

一个秤杆的故事?

引 子

凉州城北关什字有个秤铺,秤匠姓李,六十开外,少言寡语,是个怪人。但他做的秤却十分准,每卖出一杆秤,都要在秤尾用铜丝掐上一个图案,以示区别。因此,方圆百里的人只认李秤匠做的秤。

李秤匠做过两件怪事,凉州城的人都知道。第一件是,一次有个老乡买了秤后,李秤匠忘了给掐图案,他发现后急忙关了铺子,一路追到了南城门外。第二件是,秤铺门框上只有半副对联,上联:一杆老秤十六星;横批:天地良心;下联却一直空着。有人问李秤匠:“下联呢?”他头也不抬:“还没想好呢。”

李秤匠有个独子叫大根,不成器,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次,他赌钱赌红了眼,背着李秤匠把秤铺地契拿去抵押,借了一笔高利贷,在赌场赌了三天三夜,结果又全部输光。大根怕父亲责怪,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到乡下躲了起来。

放高利贷的派打手来收秤铺,李秤匠急了,一手抓秤砣,一手握秤杆,堵在铺子门前,不让打手进来,引来许多人看热闹。就在这时,汪记粮行的汪掌柜站了出来,问打手:“欠你们多少钱啊?”

一个打手回答:“连本带利五百大洋。怎么,你想还啊?”汪掌柜当即答应了:“我替李师傅做个保人。三天之内,要是还不上,你们直接上我粮行去拿大洋。”打手们一听,这才走人。

李秤匠十分感激汪掌柜,汪掌柜却轻描淡写地说:“人活一辈子,谁不遇难事啊,说不定以后我还有啥事求你呢!”说完转身就走了。

大根听说秤铺保住了,这才敢回家。还没进门,就被李秤匠拿着秤杆追着满大街跑,直到他跪地求饶,保证再也不去赌钱了,李秤匠才罢了手。

第二天晚上,汪掌柜突然登门,请李秤匠做杆秤,然后出人意料地提了个要求:“一斤多一两,可以吗?”

李秤匠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拿起了一杆秤,说:“知道秤为啥一斤是十六两吗?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剩下的三颗是福禄寿星,又分别代表着天、地、良心。做秤也有做秤的规矩,少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短三两折寿。对不起,你说的这种秤我不会做,劝你也别打这种如意算盘了!”

汪掌柜听后,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我再来。”

汪掌柜走后,大根急坏了,说:“爹,你还不明白吗?要是你不答应,汪掌柜就不作担保,放高利贷的转身就来收铺子,可咋办啊?我求你了,你就破回规矩,给他做一杆吧!不然秤铺就保不住了!”

李称匠狠狠地瞪了一眼儿子,啥话也没说……

改 秤

第三天晚上,汪掌柜果然又来了,见到的却是大根。他接过大根递来的花秤,十分满意:“我回去就叫人把高利贷还了。”说着就拿秤离开了秤铺。

回到粮行,汪掌柜试了一下秤,一斤正好多一两。他看看秤杆上掐的图案,心想,李秤匠果然是个能人,做的手脚是天衣无缝。

第二天,汪掌柜就用这杆花秤明目张胆地收起了老乡的麦子,挣起了昧心钱。

时间一晃到了腊月。这天快打烊时,商会会长突然来到李秤匠的秤铺,说要借杆百斤秤用一下。李秤匠有些纳闷:“你借它干啥啊?”

会长叹了口气,说:“今天晌午,有几个老乡来到商会,说汪记粮行的秤有问题,要商会给他们讨个公道。为慎重起见,我叫人把汪记的秤封了起来,然后从你这儿借杆秤,明天用来检验汪记的秤到底有没有捣鬼。从现在起,这种秤就别卖了,等过了明天再卖!”

李秤匠“哦”了一下,说:“你借的是唯一的一杆,想买也没了!”

会长放心地走了。李秤匠起身上了门板,然后坐在凳子上,点了一锅旱烟,闷头抽起来。

抽完烟后,李秤匠正要回后院睡觉,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问:“谁?”敲门的人回答:“我。”李秤匠打开铺子门,一下子怔住了,门外站的是汪掌柜。

李秤匠冷冷地问:“你来干啥?”汪掌柜进门后才说:“那杆花秤出问题了,今天被商会封了。”李秤匠鼻孔里哼了一声:“封了就封了,给我说这有啥用啊?”

汪掌柜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李师傅,你要这样说话,那我明天就对商会的人说实话,秤是你特意给我做的手脚,结果会是啥样子?”李秤匠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你到底想干啥?”

汪掌柜狡黠地笑笑,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赶紧给我想个法子啊,不然的话,明天商会一验秤,事情就全露馅了,到时候你我都没有好果子吃!”李秤匠默然片刻,无奈地说:“把秤拿来吧!”

汪掌柜愣了一下:“秤已经被商会封了,我咋拿来啊?”李秤匠冷冰冰地回答:“这我就管不着了。”

汪掌柜耷拉着脑袋想了想,说:“好,我这就去把秤拿来!”

离开秤铺,汪掌柜立刻在城里找了一个惯偷,拿十块大洋往桌子上一码,如此这般一说。惯偷心领神会,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就顺利地把被商会查封的花秤偷了出来。汪掌柜大喜,急忙赶到了秤铺。

李秤匠拿着秤进了里间,不一会儿就改好了。汪掌柜接过秤,发现没有任何改动的地方,有些不放心:“这就改好了?”

李秤匠没好气地回答:“信不信由你!”

美 梦

汪掌柜心里不踏实,拿到粮行里一验,是分毫不差,立刻让惯偷把改好的花秤又放回了商会。

第二天上午,许多掌柜的被请到了商会。会长清了一下嗓子:“近日有几个老乡告状,说汪记粮行的秤有问题,粮行说秤是李秤匠做的,不会有任何问题,各说各有理。我呢,从李秤匠那里借了一杆,请各位来做个证,用这杆验一下汪记粮行的 秤,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说完,叫人抬来一斗谷子,会长亲自掌秤。称完后,又拿起汪记粮行的花秤,两杆秤分毫不差。几个老乡不相信,又称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当时就傻了眼。

汪掌柜见状,一下子有理了:“各位,这几个刁民纯属故意捣乱,坏我汪记的名声,我要上县府那里去告他们!”会长拦住说:“汪掌柜,古人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要是把事情闹大了,对你的粮行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汪掌柜听后,瞪了一眼那几个老乡,气咻咻地拿着秤走了。

谁知这天晚上,汪掌柜又拿着秤敲开了秤铺门,亮出秤铺的地契,对李秤匠说:“李师傅,今天我把话挑明了说,过两天新米就要上市了,只要你再把这杆秤给我改成十五两一斤,这地契就物归原主,咱俩互不相欠,不然的话……”出乎汪掌柜意料,李秤匠啥话也没说,拿着秤就去改了。

李秤匠改好后,把秤往汪掌柜面前一放,说:“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别再来找我了!”

汪掌柜“嗯”了一声,把地契放在了桌子上。临走时,又放了几块大洋。没想到,却被李秤匠一把抓起来,转身“咣当”一声扔出了铺子门。

汪掌柜弯腰捡起来,吹了一下,装进了口袋里。一路上,他就盘算上了,今年用李秤匠的秤多收了很多米,等新米一上市,用今天李秤匠改好的秤再卖出去,挣的银子可要比往年多多了!如果我每斤比别的粮行再便宜二毫,保证有人抢着买!

汪掌柜这招果然很灵,新米上市的第二天,来汪记粮行买米的人就排起了长队,从早一直排到了打烊,而附近的几家粮行,人少得可怜。看着几个伙计忙得满头大汗,汪掌柜心里粗略一算,照这样下去,今年的利润至少要翻一个跟斗!

这天早上,汪掌柜正在后院抽水烟。忽然,一个伙计慌里慌张地跑了进来:“掌柜的,出事了!”

汪掌柜吓了一跳:“出啥事了?”伙计说:“几个粮行的掌柜来闹事!”

汪掌柜愣了一下:“他们来闹啥事?”抬脚直奔前院的粮行。

秘 密

进了门,就见那里站着好几个粮行的掌柜,其中的张掌柜攥着那杆花秤不撒手。

汪掌柜急忙问:“各位,这是咋的了?”

张掌柜不阴不阳地问:“汪掌柜,难怪你的买卖这么火,没想到你居然使阴招,在秤上捣鬼,成心想挤垮我们啊!”

难道被人看出破绽了?汪掌柜故作着急地争辩道:“张掌柜,你说这话可要负责任,我咋在秤上捣鬼了,你给我说出个道道来!”

张掌柜冷笑一声:“我们的秤一斤都是十六两,你的为啥是十七两?哪有这样做生意的!”说着把手中的秤递了过来。

一斤十七两,这怎么可能?汪掌柜原以为会有买米的人来向他兴师问罪,说他们短斤缺两,没成想粮行的人说他的秤一斤十七两。他急忙亲手把秤查看,果然是一斤十七两!

汪掌柜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难怪第二次李秤匠答应得很痛快,没想到他竟然来了这么一手。自己怎么就昏了头,没有验证一下呢!这些日子自己卖出一斤米,实际上就倒贴了一两,加上每斤又便宜二毫,这损失可大了!汪掌柜越想越心疼,拿着秤杆,就怒气冲冲去找李秤匠算账。

来到秤铺,却见铺子门紧闭。更为奇怪的是,门框左侧突然有了下联,写的是:四两人心半斤福。

汪掌柜捶了半天门,一直没人开。他一脚踹开了门,一头冲了进去。张掌柜他们正要跟着进去,却听见汪掌柜在里面尖叫起来。

几个人探头一看,全部惊呆了,只见梁上吊着一个人的身子,正是李秤匠。张掌柜赶紧踩了个凳子,把李秤匠抱了下来,他的身子已经僵硬了。

这时,商会会长匆匆赶到,见到这一惨景,不由叹了口气,说:“就在昨天晚上,李师傅来找过我,把秤的事都告诉我了。没想到,他竟然为这件事自杀了。汪掌柜,你就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凡事都得讲个规矩,鼻子不能大过脸,希望你好自为之吧。”

汪掌柜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他一算账,光卖新米就赔进去了两千多块大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再说大根,自打爹死后,一下子没了靠山,幸好他学会了做秤,就继续以做秤为生。奇怪的是,大根做出的秤却咋也平不了,每杆秤拿官器验都多一钱。对此,他是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大根忽然想起爹在秤尾掐的那个图案,就照猫画虎,试着在一杆秤的秤尾处用细铜丝掐上了这个图案,一试,竟然正好平了。

大根仔细端详着这个图案,发现竟是一个“心”字,他立刻恍然大悟: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用来平秤,二是时刻提醒自己,做秤要讲天地良心!他想起爹最后给姓汪的改的那杆花秤,之所以会多出一两,那是因为掐的是最粗的铜丝,不多才怪呢。当然,这个秘密,他对谁都没提过

为什么人活着就越来越没劲了,觉得人生真的没什么意思?

人其实就是在没意思中活着,得不到没意思,得到了所有更没意思,人在孩童的时候对什么都能提起兴趣,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些只是撇开生活的压力而言,更何况现在国内生活压力这么大,对有些人来说忙乎了半天也只是糊个口,何来的生活乐趣。

人生过半,细想人生真没意思,让人污着有劲的是各种欲望,得不到越想要,卯足劲干挣钱,,达到顶峰,,到了顶一看还不如,底层,云云众生,你逅我赶,,热闹,,人别太明白,明白生死无奈活着就没意思

为什么人活着就越来越没劲,觉得生活真的没有意思?

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国王出巡时,见路边一个木桶里倦缩着一个乞丐。国王就上前关切地问道:“先生,你需要我什么帮助吗?”国王喊了几声乞丐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国王又提高了声音喊道:“先生,你需要我帮助吗?”这下乞丐怒了,“走开!你对我唯一的帮助就是赶快走开!不要挡我的阳光!”可见阳光和木桶是他全部的财产。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子豪车,名利权情,哪一样不辛苦!求不得又放不下,互相攀比,达不到想要的那种生活就觉得没有意思。

我觉得对生活不要用力太猛!欲望少点儿,活得简单一点儿好。

很多人感觉没意思,要受那么多苦!但是还是在活着,一是自杀怕痛;二是还有老人、妻女在死了她们无依无靠可怜!三是虽然苦生活必竟还有些快乐的地方,还没享受够!但时常还是觉得没意思,生活依然继续着!

从物种生命本身来讲,确实没有意义,一生一死不会再这个星球上流下什么。但还有种说法,生命本身无意义但生命的过程有意义。社会发展过现在,分层加据,分化严重,处于激烈的变化状态。相比过去,自杀率确实高了,抑郁症患者增加了…,因为处在重压之下,一些人确实担不住了,活着变成了负担,更加悲观厌世。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生命的意义讨论就很有必要了!

凡是人,由其現在的人那是前世没做什么好事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实际是应得的处罚,要想今后好点,顺意点必须多做好事,别自私,别做坏事,别说坏话,办点是人应做的事足以,将来必有好运。

首先生活压力大,感觉过的很幸福,其实背后的心酸谁知道,随着年龄增长,遇到的事务很多,感受到人的理性,绝望和美好希望,有部分被打破,人生看透。

缺少信仰 比如 西方有 基督教 俄罗斯有 东正教 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 中东 新疆信仰 真主 广东信仰关公 我们这很多祭祖的 我们家是无神论者 我爷爷是红军 人家过节祭祖 杀鸡杀鸭 我们什么也不做 我是独生子 很孤独 又没有信仰 很孤独 几个月没开口说话了 抑郁了

最主要的还是现在的人活得太狭隘。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内容,也就是房子、车子、妻子、汉子、儿子、票子、职权。几乎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食欲性欲奔波着。中国人从小到老,都没有接受系统化的,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他们只是为自己活着。现在的国人,几乎都在追求自己的食欲满足、自己的性欲满足,再没有其他的了。所以说现在的人越活越腻歪,越活越没有意思,越活越颓废,这也并不奇怪。

主要是没有钱

苏轼勤学苦练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座,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列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事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是苦练书法的事,有一年在一年春天嗯,去金考苏是取经考,然后呢嗯,有个人有六个柜才看不起孙世,就苏就说嗯,每个人有六不?本来有六道菜,对吧,然后每个人必须说一句,就是有关历史的,并且是跟菜差不多的内容的诗句,于是六个人分别而说,然后苏氏来了一句,秦始皇吞六国全部把他们六个菜全部拿走,说明苏轼很厉害,为苏轼鼓掌,苏轼也太聪明了,随机应变,这不愧是中国宋代的著名书法家,苏轼,名又叫苏东坡,和他的父亲和其弟并称三苏。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金钱。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地方死去。这就是一般所谓道家修炼之士的“白昼飞升”。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砚台必须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这种好砚台对书法艺术十分重要。一个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视为至宝。好砚台是文人书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关系。父亲给孩子一个砚台,他必须保存直到长大成人,他还要在砚台上刻上特别的词句,祝将来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正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膊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儿,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这位大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虽然苏东坡记载了不少他成年时代做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的传记作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病的结构形态。苏东坡倒丝毫没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此种抄写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苏东坡时,书籍的印刷早已约有百年之久。胶泥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商人毕升所发明。方法是把一种特别的胶泥做成单个的字,字刻好之后,胶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摆在涂有一层树胶的金属盘子上,字板按行排好之后,将胶加热,用一片平正的金属板压在那些排好的字板上,使各字面完全平正。印书完毕之后,再将树胶加热,各字板便从金属盘上很容易脱落下来,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要下过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词相当的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因为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而归,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风清于老风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术思想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若因此对儿子高中还不能坚信不疑,那他才是天下一大痴呆呢。说这话并非对做父亲的有何不敬,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我们并非不知。

对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藉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词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以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词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朴质自然的句子。最忌讳指物直称其名,最怕句子朴质无华。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演戏开场日,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姬一样。

苏轼小时候有哪些有趣的学习故事?

苏轼小的时候读书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举进士及第。考试时苏轼仁宗钦点第三名,第一名第二名虚设,实际上苏轼是取得第一名的,全国第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一个传奇,他诗词书画,无不精通,其文豪放自如,文采斐然,被广为流传。他又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身居高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成地方大员后又造福一方。他留下了千古名篇,有很多流传的故事,比如东坡肉,东坡肘子,比如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苏轼在主政杭州时修筑。苏轼还在广州时,第一个创造了自来水系统等,总之,苏轼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但也是寂寞的一生,经常受到排挤,受到打压,一生贬谪不断。

苏轼的童年及少年时代,堪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他身体健康,活泼好动,脑袋瓜聪明,还是一群小孩子的头儿。他带领小朋友,跑遍眉山小城,一般都是日头偏西才回家。苏轼的童年,自有许多大城市小孩所不能享有的欢乐。七岁时,苏轼开始启蒙读书;八岁时,进入私塾,跟一个叫张易简的道士学习,学校设在道观里,苏轼在此读书三个之外。十岁时,从道观退了学,开始在家里接受母亲教育。十二岁时,一直在外寻求功名的父亲苏洵结束游历,回到眉山县,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开始就学于父亲。

可以说苏轼的启蒙和起点并不高,但两兄弟后来都能高中及弟,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苏轼就学于其父,苏洵满腹文章,对儿子教育甚严,他经常抽空检查兄弟俩的功课,若完不成布置的作业,苏轼哥俩便有被揍屁股的危险。所以,四十年后,身在南海的苏轼,偶然梦见儿时与弟弟一起跟父亲读书的情景,仍吓出一身冷汗,特意作了一首诗。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比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持钩鱼。

   ――《夜梦》

人们都爱说苏轼是天才,岂知天才也须通过努力,方能够释放出最大的光彩。苏轼至学后,学习是用功严谨认真的。

独角兔讼师道·原创回答。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二年举进士及第。殿试时,他献上25篇论,很得仁宗皇帝的赏识,于是将苏轼录为翰林学士。 苏轼一生贬谪不断,在被贬黄州时,是他作品创作最多之时,这时可以说是他一生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惠的人生体验,也促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势。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画俱佳,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 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谤。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谤为榜样来教育苏轼。 每当母亲讲起范谤的时候,苏轼便会问道: "娘,我长大之后若做范谤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母亲欣喜地回答道: "你若能做范谤,我再高兴不过了!

先来句耳熟能详的名句以表敬畏: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二年举进士及第。殿试时,他献上25篇策论,很得仁宗皇帝的赏识,于是将苏轼录为翰林学士。苏轼一生贬谪不断,在被贬黄州时,是他作品创作最多之时,这时可以说是他一生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促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势。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画俱佳,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滂为榜样来教育苏轼。每当母亲讲起范滂的时候,苏轼便会问道:“娘,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我再高兴不过了!”

淘气少年的神来之笔

苏轼6岁进入私塾学习。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却只有一位老师,是个道士。苏轼的绝顶聪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他最受老师的喜欢。平时,苏轼在读书之外,也有多方面的兴趣。放学回家后,他常常观察院子中的鸟巢。因为母亲已经严格告诫苏轼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许多鸟雀就在庭院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苏轼家的庭院去,在庭院一棵果树上搭建了一个鸟巢,苏轼对这个鸟巢视若珍宝,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看一次。苏轼对童年时候庭院里的这只小鸟印象特别清楚。那时候,苏轼的叔叔已经做了官,朝廷里的官员在经过眉山镇的时候,都要到苏家拜访。每次有官员的时候,家里都会忙乱一阵,使女们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准备筵席待客。苏轼这时候也常常会帮忙,挥汗如雨地体会着劳动的快乐。苏轼和堂兄妹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菜园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这石板既有晶莹的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当他们敲击的时候,石板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苏轼拿起这块石板说道:“我用它来做砚台怎么样?”堂妹说:“我看石板这么漂亮,不如找个工匠打磨后做首饰。”苏轼摇着头说:“你看石板纹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湿,我看还是用来做砚台比较好。”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心中暗暗惊喜苏轼小小年纪竟如此心思细腻,遂找来工匠,将石板打成一块砚台送给苏轼,苏轼一直把这个砚台带在身边,陪伴他度过金色的少年时光。

苏轼10岁的时候,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有两句是这样的:“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篇短文描写的是一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人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苏轼能写出这样的篇章与他平时兴趣广泛,热爱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在私塾里,先生常常会讲到当时朝廷上的许多着名学者。苏轼的童年,正是宋朝处于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国内太平无事,原来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本来常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于是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士。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苏轼从私塾先生那里,首次听到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心中也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苏式”背书的好方法

苏轼11岁时便开始认真准备起了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以至全篇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奋努力学习的学生能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这里学来的。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一件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轼读书时也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轼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时,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然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苏轼也会利用机会练习书法。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阴不阳其他应用

组词

不组词阴组词不组词阳组词

笔顺笔画

不笔顺笔画阴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阳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不近义词阴近义词不近义词阳近义词

反义词

不反义词阴反义词不反义词阳反义词

不阴不阳成语接龙

正接

阳春白雪阳春有脚阳奉阴违阳关大道阳关三迭阳九百六阳解阴毒阳九之厄阳九之会阳儒阴释阳台云雨阳煦山立

反接

进可替不献可替不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不阴不阳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安安心心傲霜枝百无一用称物平施雕风镂月丁公凿井方面大耳胡说八道含牙带角贱入贵出将信将疑良金美玉龙腾虎跃门无杂客稍安毋躁矢力同心桑榆末景坦荡如砥脱皮掉肉玄妙入神席上之珍一律千篇野人献芹以升量石一手一脚眼跳耳热追本溯源杖莫如信昼日三接占山为王正色直言拽象拖犀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buyinbuyang242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