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之以鼻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嗤之以鼻的意思嗤之以鼻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嗤之以鼻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嗤之以鼻
拼音: chī zhī yǐ bí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

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
典故出处: 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成语示例:王朔《我是你爸爸》:“‘你赖不赖呀?’马锐~。"
英文翻译: look down one‘s nose at <to think of as worthless; to regard with scorn or dislike; cock a snook at; sniff >

嗤之以鼻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鼻子的成语故事大全?

嗤之以鼻,鼻青脸肿,仰人鼻息,鼻孔朝天

言不行者行不果的例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的例子。

伊索在寓言故事《雅典的欠债人》中,就描写了一个欠债不还的人,在债主的逼迫下,去市场卖猪还债的故事。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这个欠债的人,是一位诚实守信之人,也不会等到债主讨上门了,再被迫去卖猪。这样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为了将猪卖得一个好价钱。竟对买主大言不惭地说,猪会在某个节日下母仔,会在某个节日下公仔。最后,债主嗤之以鼻地对买主说:“是的,他的猪还会在某个节日,下出一大堆的山羊。”

欠债的人,因失信于债主,被迫卖猪还债。可见其是个不讲诚信之人。卖猪时,谎话连篇,可见其是个不讲道义之人。一个“背信弃义”之人。最终,将会落得一个众叛亲离、万人唾弃的下场。

都说“借钱见人品”。可见,唯有金钱才是试探人心的炼金石。一个人只有做到不失信于人,不背信弃义。他的人生才能过得坦荡。

最后,伊索借这则小故事,阐述的大道理是:“人处山穷水尽之境,于荒诞不经之事,亦不惜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仲尼弟子列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门十哲,各有千秋

仲尼就是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号称“孔门十哲”的弟子,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即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十个人的合称。

德行高深,自律克己

子渊

颜回

首先说子渊,子渊就是颜回,作为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一生都没有为官,而且颜回英年早逝,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孔子对这位弟子却非常推崇。颜回在听孔子讲述儒家学说的时候,总是显得很笨拙,但是在学习之后他的执行确实最彻底的,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了克己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颜回从来不议论他人的是非,如果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也不会迁怒于他人,尽管生活贫困,但是颜回依然没有放弃对于自己品德方面的要求,从来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而影响自己求学的决心。孔子说有颜回在的话,所有的学生都更加勤奋好学了。

子骞

子骞以德行闻名于世,他孝顺父母,善待兄弟。以德报怨是他对待自己后母的做法,因为亲生母亲去世的很早,父亲就娶了后母,但是后母对子骞非常不好,非打即骂极尽虐待,他一直隐忍不肯在父亲面前去说后母的是非。不过时间久了,父亲发现了后母的行为,大怒之下准备休了后母。

子骞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他说后母对我不好只不过是我一个人受苦,但是如果父亲大人您休了后母的话,我连同后母的两个孩子和您都会受苦,因为我们三个人孩子失去了母亲,而您失去了妻子,他的孝行感动了父亲也打动了后母的心。子骞一生都没有做官进入仕途,他认为比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德行。

伯牛

这位也是以德行著称于世,但是很不幸他患上了麻风病,为了防止传染别人,他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老师孔子来看他,他也不开门,只是通过窗户交流。孔子握着伯牛的手难过的说,这种事情只能说是天命,像你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竟然会染上这种疾病。伯牛擅长接人待物,举手投足间都透出君子之风,不过由于麻风病英年早逝。

仲弓

仲弓的出身不太好,他的父亲行为不端,因此很多人对他总是用有色眼镜看人,经常诽谤和诋毁仲弓。但是仲弓从来不介意这些事情,他还是按照自己的处世之道来宽厚带人对诽谤诋毁自己的人也不去打击报复。

孔子就曾经为了维护仲弓,在人面前说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不好,仲弓的父亲不肖,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仲弓是可以为人君的大才大德之人。

以礼治世,以德服人

子有

子有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和打仗。曾经用步兵长矛的战术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军队,并趁着这次胜利的机会说服季康子把长年流浪在外的孔子召回了鲁国。但是后来子有帮助季康子敛财,让百姓的利益收到了侵害,孔子十分严厉的批评了子有,但是子有并没有因此和师傅产生什么矛盾,而是依然尊敬师傅。

子贡

孔子身边最能说的人,说他能口吐莲花一点都不为过。本来齐国的田常想攻伐鲁国,这让孔子非常担心,因为鲁国是个小国,是礼仪之邦,根本没有办法抵抗齐国的侵略。这个时候很多弟子表示可以去说服田常。孔子都说不可,子贡说自己去吧,孔子才放下心来。

子贡果然不负众望,凭借着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硬是让田常放弃了攻击鲁国的年头,同时还挑起了吴国对齐国的战争,也间接导致了越国的崛起和吴国的衰落,这份能力就是三国时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也是不能比拟的。

子路

子路生性豪爽,勇力过人,且善恶分明,对师傅孔子十分尊重,处处维护但是他的性格过于直爽眼中容不得奸佞之徒,孔子一直对这个学生很担心,曾经预言子路必不得善终,想以此来让子路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老师的好心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

嫉恶如仇的子路在卫国的内斗中,为了礼仪之道被人卑鄙的杀死了,他用生命践行了老师的教诲,用生命的代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杀身成仁、记忆不灭。

子我

子我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经常被派遣出使各国,遇事不喜欢循规蹈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和他的老师有分歧,因此经常被孔子斥责。由于有一天他在白天的时候睡觉,被孔子发现,诞生了一句流传至今的俗语“朽木不可雕也!”我看子我不仅不是朽木,还是孔子身边难得的特立独行有真知灼见的贤者,为官之后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得百姓爱戴。

文学巨匠,礼乐传世

子游

子游擅长文学音律,他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就利用礼仪教化的方法让人心向善,知善恶识美丑,从而让人更加好管理。当人的境界变高的时候,沟通起来就更容易,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子游正是用了礼仪之术,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有礼而后有治就是这个道理。

子夏

子夏

子夏也是大文豪,他经常和孔子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深的孔子的认同。他善于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学画画要打好基础,然后才能上色,想到了人要先自己具备美德,然后再用礼仪加以完善。这不是一般人有的智慧,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魏文侯就曾经拜子夏为老师,学习治国之道后称霸天下。

孔门十哲

通过孔门十哲,改变了我以前对于儒家的片面看法,曾经十分推崇法家因而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但是从孔门十哲身上我看了自我完善的途径,克己自律的威力,口吐莲花的辨术,妙笔生花的文采,触类旁通的智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讲的是谁的故事?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讲的是冯谖的故事。

故事出自无名氏《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齐国齐闵王时期的国相。孟尝君当时,以好养门客,在各国闻名。冯谖作为孟尝君门客,平时十分低调,没有显示出任何过人之处。当孟尝君被罢相失势时,冯谖通过在薛这个地方为孟尝君“市义”,让孟尝君有了狡兔三窟,从而重新被齐王重用。

“长铗归来兮长铗归来兮 食无鱼,食无鱼”意为: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出自西汉末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齐策》中《冯谖客孟尝君》。

原文(节选):

《战国策·齐策》中《冯谖客孟尝君》西汉末:刘向编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释义:

手下办事的人因孟尝君认为他卑贱,(所以)给他吃粗劣的饭菜。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剑(铗:剑柄,这里指代剑)回去吧!(在这儿)没鱼吃。”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照门下一般客人看待”。

过了不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剑回去吧!(在这儿)没有车。”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马,照门下出门可以乘车的门客对待。”于是冯谖坐着他的车子,高举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把我作门客看待了!”

后来又过了不久,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剑(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手下办事的人都厌恶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对: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答说:“有位老母”。

孟尝君就派人供应她的饮食、用度,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冯谖就不再唱了。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作为一国之相,孟尝君地位显赫、尊贵。其门下食客三千,可谓众矣。对于冯谖的寄食请求,孟尝君并未因其无好无能而嗤之以鼻。也许是出于一种怜悯或者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接纳了他。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给予成就了未来孟尝君的巩固地位,从而为相数载,而无纤介之祸。

由此看来,大凡有才有能的人,往往自视清高,表现另类,不与世俗苟同,不会墨守成规。而这样的人除非迫不得已是不会寄人篱下的。对于这样的人,作为治国当权者,不可不以一种包容之心代之。

齐人冯谖,颇有才干,却家贫连生活都无着落。当时齐国孟尝君门下招留食客三千,于是投到门下求食。孟尝君问引荐人:“他爱好有什么?”引见人说没有爱好。又问有什么可以施展的才能,引见人也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显着饥笑的神色收下了他。

可是,就是这个怀才不露的冯谖,为争得属于自己的待遇,三弹剑 铗 ,得到了孟尝君的认可和资助,这就为以后冯谖为孟尝君巧设三窟使孟尝君脱祸奠定了感情基础。

知恩必报,孟尝君需要物色一个懂会计知识的人给他收债,冯谖便挺身而出。此刻,孟尝君还没见过这个食客冯谖,对这个不邀自荐的冯谖颇为不满:“他是谁?”身边的近臣回答说:“就是那个唱铁铗归来能给吃的吗的人”。

这个唱“长 铗 归来”的冯谖,从此为孟尝君烧卷市义,使百姓受惠,以后又为孟尝君巩固政治地位,使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

一把筷子折不断的故事?

一把筷子折不断的故事,说的是一根筷子可以轻松折断,一把筷子就折不断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在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中,有的事情一个人完成不了,但是在多几个人就可以完成,说明团队的重要性,人多力量大,就像小溪小河看起小,别看它小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大江大河。

一把筷子折不断的故事,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老人,有几个儿子,他临终前怕儿子们不团结,所以他用筷子做了一个比喻,告诉他们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捆筷子放在一起是折不断的,他让他的儿子们要彼此真诚相爱,团结在一起。

古时候,有一个勤劳聪明的老猎人,家里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嘴、打架,除了自己,他们谁也看不起。当两个儿子打架时,另一个儿子不仅不劝架,还在旁边看热闹。老猎人决定想一个办法教育他们。老猎人先叫三个儿子每人折断一根筷子,兄弟三人轻轻一折就断了。老猎人又叫每人折断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尽全身力气,怎么折也折不断。老猎人说:“你们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了,一捆筷子怎么折也折不断?”兄弟三人这才明白老父亲要自己折筷子的良苦用心。

一把筷子折不断就是说团队精神,联盟精神,大家共同努力,抱一团的意思,比如说某些方面,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就折不断,比喻一个人办有些事办不来大家一块商量着,一块去做,就会水到渠成,说明团结就是力量,也是大家集体做一件事,很容易做成,不容易攻破的。

这是一句谚语,说的一个父亲教导孩子们团结的故事,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和同学要互相团结友爱,然后随手拿出筷子来做演示,让我们从小就明白了一根筷子能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的真理。

从前,有几兄弟,常常吵架。

一天, 父亲把他们叫到跟前,拿出一把筷子,说:“你们谁能把这把筷子折断?”

几兄弟都折了折,谁也折不断。

父亲把这把筷子拆散了,分给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这次,他们一折就断了。

父亲说:“你们看,一把筷子多结实,折不断。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断了。以后,你们不要吵了,团结起来才会有力量。”

这就是一把筷子折不断的故事。

你有听过农夫和8个儿子的故事吗?

从前有一个农夫,生了8个儿子。

农夫每天砍柴下地,8个儿子却在那边争吵打架。

慢慢农夫年事已高,他看着儿子们这个样子很是发愁。

于是他找到村里的智者,向他求教。

智者把儿子们都召集过来,拿出一根筷子说:“你们谁能把这根筷子折断?”儿子们嗤之以鼻,这有什么难的,一个个都把筷子折断。

智者又掏出一捆筷子,问谁可以折断。8个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把筷子折断。

智者跟8个人说:“

你们的父亲年纪大了,你们如果每天这么争吵不团结起来,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在这里生存。

一捆筷子都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更何况你们8个大汉呢?”

儿子们恍然大悟,体会到老父亲的良苦用心。

从此,他们8个人和谐地生活着,一起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

农夫和8个儿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很难成大事。

但是把每个人的力量加起来,可以无限放大,那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放眼咱们悠融,公司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只有公司每个中心的每一个人和谐共处,

我们才能共同赢得悠融辉煌的明天!

一位老人吃饭时对孩子说,把一根筷子给我折断,孩子很容易做到,轻易的折折一根筷子,接着老人说,把一把筷子给我折断,孩子做不到了。老人问孩子为啥折不断?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三国故事暗度陈仓?

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平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实力最强。公元263年,司马昭执政时,准备一举灭蜀。于是派出三路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3万大军,钟会带领10万大军,分路出击。此时的邓艾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了。   

魏军攻势凶猛,连连获胜,不久就攻占了蜀国许多座城池。邓艾一直攻到阴平一带。钟会合并了诸葛绪的人马,兵力更强。他率大军直逼剑阁。蜀军统帅姜维,带领将士,依凭着剑阁险要的地势,顽强地抵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钟会兵力虽强,却奈何姜维不得。加上军粮供应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这时,邓艾从阴平赶来。当时,邓艾手下只有3万人马,而钟会却统领着13万大军。他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把邓艾放在眼里。   

邓艾早已闻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他心里暗自盘算:剑阁过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国都城呢?于是,在阴平时,他派出。许多探马,让他们查明当地地形、环境,终于探得一条从阴平通往成都的小路。这条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岭,很难行走。据说是汉武帝南征时开凿的,已有三四百年无人通行了。   

邓艾闻报,心中大喜。心想:真乃天助我也2此路既是有好几百年无人行走,那蜀军必定做梦也想不到我能率军从此路偷袭成都,更不会加以防范了。   

于是,他先赶到剑阁,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钟会。钟会本来就瞧不起邓艾,又听他讲出这种异想天开的计策,更是只限于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邓艾出丑,于是也不加阻拦。

邓艾不知这些情况,一心想着完成自己的计划。他马上率人马回到阴平,集合队伍,给大家讲清了他的打算。众人士气很高,都表示愿听邓艾吩咐,为国立功。邓艾派儿子邓忠率5000名精兵,手执斧头、铁凿,作开路先锋。他带领大军,备足了干粮、绳索,紧随其后。途中道路非常险阻,但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大军每前进100里,就留下几千士兵扎下一个营寨,以保证前进的军队能与后方保持联系。   

大军最后只剩下2000余人了。这一天,邓忠匆匆地跑来向邓艾报告说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悬崖,人马难以通过。邓艾忙带领将士前去观看,果然看见那悬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见底。有些士兵胆怵了,心里直打退堂鼓。有人说:“白费了这么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邓艾见状,严厉地说:“我们已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现在胜利在望,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我们要坚持住,就算再难过去,也一定要设法通过。”说到这儿,他忽然计上心来,转身下令让大家先把行装、兵器扔下悬崖,然后自己拿过一条毡毯,裹住身子,高喊一声:“大家照我的样子,滚下悬崖!”话音未落,带头滚了下去。

将士们深受感动,都像邓艾那样,纷纷越过了悬崖。邓艾重新集合队伍,未伤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江油城。接着又向绵竹进发,经过一番苦战,又胜利地占领了棉竹。   

这时,邓艾大军已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阁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邓艾一举灭亡了蜀国。此时的钟会,还在剑阁城外攻城呢!   

此计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原是楚汉战争时韩信运用的一个计谋。此计适合在我方不便正面进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况下使用。一明一暗,使敌人不能正确判断我方的意图,从而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孔明在汉中,惜军爱民,励兵讲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积粮草,预备战筏,以为后图。细作探知,报入洛阳,魏主曹睿闻知,即召司马懿商议收川之策。 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军深入其地,彼守其险要,急切难下。”睿曰:“倘蜀兵再来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臣举一人往陈仓道口,筑城守御,万无一失:此人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睿大喜,问曰:“此何人也?” 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现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睿从之,加郝昭为镇西将军,命守把陈仓道口,遣使持诏去讫。

据说在诸葛亮养精蓄锐之后准备再次出兵讨伐魏国,而这次出兵的地点就是在陈仓。诸葛亮当时觉得陈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必须要先得到这个地方才能够出兵,于是命令手下一定要将陈仓拿下。可是在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中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司马懿看破了。司马懿早就猜测到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于是派了重兵把守在陈仓的要道上,诸葛亮的士兵连续攻打了几天却始终毫无进展,在这之后他又想招降守城的将领,可惜依旧是失败了,最后粮草全无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退兵。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的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等章邯接到紧急报告时,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嗤之以鼻其他应用

组词

嗤组词之组词以组词鼻组词

笔顺笔画

嗤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以笔顺笔画鼻笔顺笔画

近义词

嗤近义词之近义词以近义词鼻近义词

反义词

嗤反义词之反义词以反义词鼻反义词

嗤之以鼻成语接龙

正接

鼻端生火鼻端出火鼻垩挥斤鼻孔朝天鼻孔辽天鼻孔撩天鼻青额肿鼻青脸肿鼻青眼乌鼻青眼肿鼻青眼紫鼻头出火鼻塌唇青鼻塌嘴歪鼻蹋嘴歪鼻坍嘴歪鼻息如雷鼻肿眼青

反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嗤之以鼻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人好士兵多者败博洽多闻百下百着寸有所长阿保之劳告老在家虎掷龙拿戛戛独造兼权熟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事找事潘郎车满巧取豪夺恰如其分千条万缕犬牙差互身当其境三分天下有其二死生契阔殊形诡状唯命是听握素披黄行古志今行满功成远来和尚好看经一网打尽寓意深长摇摇欲倒折桂攀蟾周规折矩止于至善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9_zhiyibi510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