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万里长征的意思万里长征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万里长征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万里长征
拼音: wàn lǐ cháng zhēng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征:远行。形容非常遥远的征程。

语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遥远的征程。
典故出处: 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成语示例:秦牧《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到社会主义革命。"
英文翻译: long trip <the long march of twenty-five thousand li (made by China Red Army)>

万里长征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2500里长征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1934年冬天,红军长征经过越城岭山区,许多贫苦农民参加了红军队伍,苗族青年李德明就是其中一个。李德明家中有父母和弟弟妹妹6口人,主要靠佃耕和帮工谋生。李德明由于家庭贫困,没有机会上学,从六七岁就挽起了猪菜篮,拿起放牛鞭,上山砍柴,下田插秧。1932年,李德明的父亲李才多受桂北瑶民武装起义的影响,积极参加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斗争,被反动派抓捕入狱。获释出狱后,带着年幼的儿子背井离乡逃到全州桐油山姐姐家,在那里打短工。李德明则帮人家打柴放牛,糊口度日。1934年冬,当红军长征过资源时,李才多看到红军纪律好,保护老百姓,是帮助穷人的好队伍,便跟李德明说:“白军打仗为地主,红军打仗为穷人,当兵要去当红军。”李德明聆听父亲的教导,加入了红军。

三万里长征的故事?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5000里长征故事讲解?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

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翻开长征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仅红一方面军就翻越山脉18座,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省份25000华里。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红军军团长一级的平均年龄为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20岁,14岁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占60%。长征两万五千多里路,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人。红四方面军出发时有10万大军,最后零零散散到达终点的不过3万人。红军一方面军有86000余人,最后到达终点时不到7000人。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五十字的25000千里长征故事?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

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

五十字的25000千里长征故事?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两万五千里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中文名

两万五千里长征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组成部分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时间

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0月19日

长征解释

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地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留下来照顾掉队的红军战士,白天搀扶病号行军,到了晚上到池塘边去钓鱼,把少可怜的一丁点儿鱼让给病号吃,自己吃些他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最后终于累倒了,牺牲前仍鼓励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继续革命。

一、血战独树镇,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当时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罗盛教立刻脱掉棉衣,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

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 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时年只有21岁。

三、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革命军队中家的温暖。

四、党岭山是红军过雪山经历的最高的雪山。红四方面军前卫营走过党岭山的时候,方面军总经理部主任吴先恩带领一部分人检查,看看被冻僵的红军,叫醒他们,去世了就掩埋一下。

当他们走到一处,看到很多冻僵了的尸体,特别是从雪地里伸出一只胳膊来,手攥的紧紧的,吴先恩就把红军的手掰开,掰开一看是一个党证,还有一块银元。

他把那个党证打开一看,上边写着“中共党员刘志海,1933年2月入党”,他非常感动,旁边几个也都很感动,觉得我们的红军战士牺牲了,还想到党,想到革命,还交最后一次党费,很感人。

五、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红军战士得了肠胃病。三个小红军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他们,让他们走在后面。

一天,老班长在一个水塘边给小战士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老班长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小战士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小战士们的病却越来越重。一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你们在这儿停一

闻名于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湘江血战,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奇袭腊子口,胜利到达延安。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篇章。

长征时红军走到贵州的时侯,一天路边发现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倒在路边,毛主席看到她们还活就立刻脱下身边的大衣给她们披上,又给了她们一些吃的,还从行理中取岀床单也给了她们,一老一少得救了。这件是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爱人民的高贵品德。我们永远不忘毛主席的恩情。

什么故事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红军长征的故事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长征过的是什么桥?

泸定桥,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桥是一座(铁索)桥。此桥飞架在大渡河上,名叫“泸定桥”。 在红军到达泸定桥时,铁索上铺的桥板已全部被抽掉,只剩下几条铁链。红军十八勇士冒着敌人的弹雨,徒手从铁索上攀爬过去,消灭了守卫桥头堡的敌人,后面的红军战士迅速跟上从新将桥板铺上,大队红军才得以顺利通过。 毛主席在他的《七律· 长征》中有这样的描述:“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过的是泸定桥。红军飞渡泸定桥”是红军长征故事。该故事讲述了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

武阳桥地处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距市区15公里,为1934年10月红九军团长征出发时路过的第一座桥,被誉为“长征第一桥”

遵义山盆铁孛口桥,是红军长征路上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座桥。 四川小金县猛固桥,和泸定桥一样,红军在此进行过浴血奋战。

跨越鸭绿江是长征故事吗?

跨越鸭绿江不是长征故事是抗美援朝

七律长征中岷山的故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岷山。

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雪山之高,连国民党的飞机也飞不上去。在夹金山顶上的红军战士就曾看到飞机在自己的脚下盘旋。

山上除了寒冷还缺氧,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最好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找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烧酒也很少。

当时部队指战员们不仅衣衫褴褛,绝大部分是湘、闽、赣、粤籍,从没有见过如此高峻的雪山,也没有经历过严寒刺骨的气候。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

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也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

关于长征的故事,用两句话概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20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荒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 可刚吃这些东西,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看着他们瘦了的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长征的故事这本书讲了几个故事?

本书基于许多老红军、老首长对长征的回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长征途中120个典型的故事和百来个英雄人物。

全书分为“斩关夺隘洒热血”、“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理想高于天”、“军民团结鱼水情”、“团结北上奏凯歌”、“长征途中的女红军”、“外国人眼里的长征”七个部分,编入120多个故事,配图120余幅。

通过这些“典型故事”和“典型故事”中的“典型情节”、“典型人物”等,歌颂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中的历史贡献和红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所创造出的英雄业绩,同时展示红军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图书《长征的故事》根据电视台推出的八集纪录片《长征》制作而成。书中包含了40多位长征亲历者的采访内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长征的历史,对于展示长征精神,激励人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长征》纪录片围绕长征主题,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呈现出历史的真实细节,着力展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精神和作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获了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优秀理论文献片奖。

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12个铜板“买”一个梨的故事

讲述了1935年4月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云南境内。那里的风景十分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漫山遍野的绿树······可是红军战士们却被酷热的天气折磨的苦不堪言。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里的水却是咸的!没有水解渴,战士们只好忍着干渴继续前进。

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因为听信了敌人的宣传,全都躲了起来。战士们没办法,只好住了下来。

在女战士打水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厨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对于行路一天的战士们来说,梨可是最好的东西!可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好舔了舔嘴唇。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是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最后用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关于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为了给生病的小战士补充营养,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汤给三个小战士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刺和鱼骨。最后在即将渡过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因为饥饿牺牲在草地中。小战士”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万里长征其他应用

组词

万组词里组词长组词征组词

笔顺笔画

万笔顺笔画里笔顺笔画长笔顺笔画征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万近义词里近义词长近义词征近义词

反义词

万反义词里反义词长反义词征反义词

万里长征成语接龙

正接

征贵征贱征敛无度征敛无期征名责实

反接

成千成万成千累万成千论万成千上万挂一漏万论千论万千千万万屈一伸万说千道万说千说万无千待万无千无万雄兵百万雄罴百万雄师百万盈千累万逾千越万以一持万以一驭万以一知万一掷百万一掷巨万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万里长征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耻下问不可教训避溺山隅操切从事春秋无义战粗株大叶饭坑酒囊风行草从顾彼失此刮刮杂杂狂悖无道枯蓬断草坑儒焚书流离颠沛流水高山名不虚行悯时病俗能近取譬盘水加剑诎要桡腘十室之邑,必有忠士率以为常下不了台乡壁虚造心若死灰迎风待月以血偿血摇摇晃晃殷忧启圣折长补短纵横四海著述等身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wolangdangdao3004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