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拼音: shuǐ kě zài zhōu,yì kě fù zhōu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载:承载;覆:倾覆。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事物有利有害。

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李贤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成语示例:作为统治者应该明白“~"的道理,不能贪求无厌。
英文翻译: Fire is as hurtful as healthful. <The same knife cuts bread and fingers.>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主张节俭 清廉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

是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李世民全程见识了隋朝盛极而衰而灭的整个过程。在其登上皇位后进行了反思。他认为隋朝的灭亡源于农民起义,源于民不聊生。所以,李世民很形象地把社稷比作舟,比人民比作水。人民生活富足,就会像水载舟一样,保证皇权延续,反之,就会揭竿而起,人亡政息。

问:主张节俭 清廉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

答:据载,最早同时主张节俭清廉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

事实上,主张清廉的皇帝很多,先是光武帝刘秀,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再有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清康熙。

最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荀子。《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综上,应该说,最早同时主张节俭清廉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

主张节俭清廉的古代贤君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他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称为最伟大的黄帝。

唐大宗李世民少年从军,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战功,后即为位皇帝。他在位初期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开创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盛世奠定基础。

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主张节俭清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

唐太宗李世民

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

主张节俭 清廉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唐太宗李世民。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对百端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他十分注意吸纳贤能之士的建议,曾在朝堂上主持过一次关于自古以来历朝皇帝理政得失的讨论,向群臣询问使国家大治之策。

抚民以静,休养生息

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重重困难,魏徴满怀信心地说:“动乱之后,人心思安,易于教化。如果要天下大治,必须加强教化。上下同心,见贤思齐,有几个月的时间社会风气就会好转,用三年的时间,社会经济就能恢复和发展起来。”

魏徴

封德彝认为不可,他引证历史,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秦朝专用法律来治理,汉朝杂用霸道来治理,他们不是不想教化,但却都没有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可见实现教化的目的是十分艰难的事情,甚至是在当今社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他还厉声指责说:“魏徴只是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胡言乱语,会导致国家的危亡。”

魏徴毫不客气地反驳说:“人处在困难危急之中,最怕死亡,于是就考虑产生变化的办法。自隋以来,人们饱尝丧乱之苦,生活在危难之中,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静则安,动则乱,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因此百姓可以教化,国家可以治理,关键在于执政者有没有能力和信心。”

封德彝

魏徴还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策略,那就是“抚民以静”。魏徴指出,所谓的静,就是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等大乱给他们造成的损害渐渐消失,给他们足够的恢复生产的时间,才能进一步谋求发展。这正是安定局势、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唐太宗十分赞同魏徴的观点,对群臣说:“我刚刚即位,治国理民,务在安静。如今,国家未安,百姓未富,应当以静安抚,我日夜思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目睹了隋朝末年隋炀帝虐待百姓,大肆营造土木工程,又穷兵黩武,最终导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爆发,身死国亡的全过程,因此把对保证百姓的存活空间看得十分重要。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民道”的先决条件,这在历代君王中都是十分有远见的。

唐太宗

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

唐太宗同时又认为,封建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能否生存,而反过来,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能否克己寡欲。他有一句名言:国君有道,那么百姓自然会推举他为人主;国君无道,那么百姓就会抛弃他而不服从。

也就是说,君主能否长久保有天下,是受到百姓制约的。他把国治、民存和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这更加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必先养民,是先秦哲人孟子的主张。从以下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这种民贵君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

唐太宗求谏

唐太宗指出:“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如果剥削百姓以侍奉君主,就好像割掉人身上的肉来充饥一样,这样虽然肚子填饱了,但身体死亡了,君主富裕而百姓贫苦国家也必然会灭亡。”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的远见卓识。

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慰劳刺史陈君宾时就曾对他说:“我最近常常是在正午过去很久了,还不记得吃饭,天还未亮时就起床穿衣,我每天这样夜以继日地思索,全是为了能够找到让百姓静养以恢复发展生产的良策啊!”

唐太宗时常告诫百官,做事情要重视顺应民心,他对侍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建工程,必须要顺应民心。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非常巨大,却没有人痛恨埋怨,就是因为民心希望他这样做,他实现了百姓的心愿。而秦始皇营造宫室,却常常遭到人们的指责批评,这是他只为了满足私欲,不跟民心一致的缘故。我最近想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是想到秦始皇的事情,就决定不兴建了。”

贞观四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建造修饰宫殿屋宇,流连欣赏亭阁池台,这是帝王所希望的,却不是百姓所希望的。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累疲敞。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行之的话,就是要实行仁恕之道啊!自己所不情愿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劳累疲敞的事,不能施加给百姓。我坐上帝王的尊位,享有天下,处理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真正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做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这样一定能够顺应民情。”

唐太宗还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述了对天下百姓实行仁义的重要性。他说:“树林茂密的地方,鸟就容易栖息;水面宽阔的地方,鱼就容易游动;仁义积聚了,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却往往不知道实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应当记在心里,并且使它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有片刻的松懈怠慢,距离仁义就远了。好比用饮食来供养身体,常常能使肚子吃饱,才能够保存生命。”

王珪叩头感慨:“陛下知道这些道理,天下百姓真是太幸运了!”

唐太宗还告诫官员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发生大旱,百姓饥饿困乏。当时国家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但是却不允许开仓救济百姓,反而让百姓逃荒自己去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爱惜仓库到这种地步。等到隋文帝晚年,国家储积的粮食,可以供给全国食用五六十年。隋炀帝就倚仗这样的富裕,尽情享受豪华奢侈,荒淫无道,结果导致灭亡。所以,隋朝最终丧失了国家,父子一样都有责任。凡是治理国家的,务必积蓄于民,而不在于装满朝廷的仓库。”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真正高举民为邦本的旗帜,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要数贞观时代。在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唐太宗本着民为邦本、抚民以静的原则,作出了“大治”天下的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而且毫不迟疑地将之付诸实施,让这些思想策略落到实处。

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李世民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他采取了均田、垦荒、兴修水利、奖励人口生育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初农业的快速发展。均田制始于北魏,历北齐、隋而至唐。经历了隋末的大乱,全国州县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大量空荒的土地等待开垦,而这成为唐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唐初,为了使流亡无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武德七年,唐政府颁布均田令。均田令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男丁授田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交还国家;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残疾者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一般妇女和奴婢不授田。有爵位的亲王、贵族和公侯可依照品级,依次授一百顷至二百顷的永业田,各级官府和官员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廓田和职分田。限制土地买卖,只有在身死家贫无以供撑时,可卖永业田,从地少人多的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可卖住宅及口分田。

唐代均田制,大体承袭前代而又有所不同,唐代取消了奴婢占田,说明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奴婢在生产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唐政府有意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

唐代均田制虽然限制土地买卖,但买卖限制仍比从前放宽了,从而为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开了方便之门。贵族、官僚享有占田特权,这说明均田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它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保证封建赋税的收入。

唐太宗时期,继续推行均田制,由于政治安定、吏治清明,均田制在实行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差错。均田制的推行,满足了农民的部分土地要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遭到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农民摆脱为国家服役,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唐太宗鼓励农民迁居到荒地较多的地区,即所谓“宽乡”,以方便给足田亩。贞观元年,关内遇到旱灾,粮食歉收,唐太宗就组织饥民到关外寻找生存的途径。

贞观二年,唐太宗又号召地方官员动员当地百姓迁居,下诏说:“如果为官者能够按照朝廷的指示,鼓励当地百姓迁居到宽乡,安置他们各得其所,那么官人的考功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奖赏。”

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下令,向荒远地区百姓授田,二十一岁以上的丁男每人授田三十亩。把官员对百姓的安置与自身的考课结合起来,大大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政策的推行。这样一来,大量百姓迁居到荒凉待垦的地区,迁居的百姓中有灾民、流民,也有部分自耕农,他们开发了大片的荒地。

此外,唐太宗还进一步从政策、法律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贞观十一年,新颁布的《唐律》规定,住在宽乡的百姓,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人口数授予一定的田地后,这一地区的田地仍有剩余,则可以额外分给他们,让他们开垦收获。

《唐律》同时规定,如果百姓原来居住在荒地不多的狭乡,但愿意迁居到荒地较多的宽乡,那么可以得到减免租税的优待。律文甚至细致地规定了这种优待的享受规格,即离开原来居住地千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三年租税;五百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两年租税;三百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一年的租税。

为了保证政策的切实执行,律文还对督促此项制度的官员实行了监督规定,如果官员不按赋役令执行,则要受到两年徒刑的严厉惩罚。这些措施清楚地反映出唐初统治者鼓励农民移居宽乡垦荒的意愿。

主张节俭 清廉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唐太宗李世民。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语义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我国周朝末期的大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名言。作者以上层建筑社稷比拟为舟,以平民百姓比拟为水。恰如其分的解说了百姓为衣食父母,社稷需百姓扶持拥戴。没有民众拥护喜爱的国家早晚会掀翻 统治者的愚民统治。

这位贤君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经历了大唐建立的战争,目睹了隋朝的灭亡的,以及百姓所受的灾难,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励精图治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一个帝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国家,大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他的这段辉煌时刻被称为贞观之治!

什么水载舟?

整句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解释?

成语名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成语释义: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成语出处:《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国事讲求万无一失。

以舟喻国,大丈夫可以主持航海大计,即非亲手掌舵,亦应为舵手之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有句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这句话的首要含义“民可载舟”,民不仅能载舟,民更能推舟。

驾驭好你的国之大舟,使你的民众富裕幸福、国泰民安,是大仁政。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意义?

原意为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引伸为民心向背决定存亡。

早应该是孔子,荀子引用孔子的话加以引述,然后是魏征引用荀子的话劝谏唐太宗,因此发扬广大。

《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的话,在《旧唐书》《新唐书》都出现过,文则不同,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是孟子还是荀子说的?

最早是战国时代儒家学者荀子说的,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亦见于《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典故?

贞观年间,天下大治,国家富强,声威远播,唐太宗免不了自满起来。

为庆贺对突厥作战的胜利,他大宴群臣,从中午到黄昏,还不停歇,下令掌灯,接着夜宴。

大殿里点起无数枝蜡烛,如千丛火树,万朵银花,光彩夺目,照耀如同白昼,太宗大喜。

隋炀帝的萧皇后,被敬为国宾,供养在宫中,这时也来赴宴。

唐太宗见是她,问道:“萧娘娘,我今天的场面怎么样?”

萧后道:“也算得上是光辉灿烂的了。

太宗又问:“比当年隋场帝如何?”

萧后道:“陛下是开国圣君,隋炀帝是亡国昏君,怎去比他?”

太宗已经半醉,道:“说说不妨。

萧后道:“隋场帝夜宴,从不举火。

太宗问:“不举火,光从哪里来?”

萧后道:“他令东海一带会水的民众,潜入百丈深海,取来上万颗最大的夜明珠,晒足了太阳,在宴前装满大殿的天顶、梁柱和四壁。

待夜幕降临,万颗明珠光明突放,人在其中,就像置身天廷星海,飘飘然有神仙飞升之志。

唉,为取得那些明珠,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妻离子散,流落失所。

这全是亡夫做下的孽事,我今天说它又是为什么呢?”

太宗忙说:“对、对,隋杨帝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太不应该了!

可是他心里却着实羡慕得很。

《十思疏》写道:“大树以根为本,水流以源为本,国家以德为本。

皇帝日理万机,天下命运在于一身,若是不能居安思危,以俭戒奢,就像掘断树根,填塞水源,摧毁德义一样,要求得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历朝历代的帝王,能善始的很多,能善终的极少。

因为他们在患难中,能够诚心待人,顾念百姓;等到功成名就便志满意得,纵情享乐,目中无人,更不会去顾念百姓。

人们得不到皇帝的恩惠,反要去受污吏的残害,自然心生怨气。

古代大儒荀子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这覆舟巨浪的产生,就是人们怨气积聚的结果。

“所以臣劝陛下碰到以下十种情况,都要用心细想,明白后方可行动:

一是遇着可以满足欲望的机会,要想到知足长乐;

二是计划有所作为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

三是处在很高的地位,要想到谦虚谨慎;

四是在功业盛大的时候,要想到大海接纳江河的气量;

五是在观赏游猎的欢乐气氛中,要想到不能漫无节制;

六是担心懒惰松懈误事,要想到做事做人有始有终;

七是担心闭目塞听被人欺骗,要想到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

八是害怕被恶人坏话包围,要想到养一身正气镇住恶人;

九是将颁发赏赐,要想到不要只因为心里欢喜而赏错了人;

十是将判定刑罚,要想到不要只为发泄怒气而滥罚无辜。

唐太宗看了《十思疏》,想到在夜宴上流露出来的骄心与惰心,顿觉满面羞愧,对魏征的及时提醒十分感激。

几年后魏征死去,唐太宗大哭,道:“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一去,我今后再凭什么来知道自己的缺点呢?”

啥亦啥乎的成语是什么?

不亦乐乎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盗亦有道 道:道理。

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教亦多术 教:教诲;术:方法。

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人云亦云 云:说;亦:也。

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亦步亦趋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

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亦复如是 复:又,再。

也是这样。

不亦善夫 不也很好吗!

亦趋亦步 见“亦步亦趋”。

亦庄亦谐 形容既严肃又风趣。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老百姓像水,君王就像船;水可以使船漂浮,也可以让船覆灭、沉默。

就是说君王治国,要以百姓利益为根本,施行仁政,老百姓才会支持(载舟),否则,老百姓就会起来推翻你的统治(覆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其他应用

组词

水组词可组词载组词舟组词亦组词可组词覆组词舟组词

笔顺笔画

水笔顺笔画可笔顺笔画载笔顺笔画舟笔顺笔画亦笔顺笔画可笔顺笔画覆笔顺笔画舟笔顺笔画

近义词

水近义词可近义词载近义词舟近义词亦近义词可近义词覆近义词舟近义词

反义词

水反义词可反义词载反义词舟反义词亦反义词可反义词覆反义词舟反义词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成语接龙

正接

舟车楫马舟车之利舟水之喻舟中敌国

反接

悲歌易水冰寒于水白山黑水跋山涉水抽刀断水餐风宿水春风沂水乘高决水车龙马水尺山寸水重山复水出山泉水残山剩水啜菽饮水歠菽饮水残汤剩水称薪量水臣心如水裁云剪水撮盐入水吹皱一池春水登山临水登山涉水斗升之水簟纹如水大禹治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芙蓉出水翻山涉水赋食行水翻山越水饭蔬饮水付之流水付之逝水滚瓜流水观山览水高山流水观山玩水观于海者难为水归之若水涸鲋得水河水不犯井水黄汤淡水黄汤辣水涸鱼得水交淡若水兼葭秋水蛟龙得水蛟龙戏水蛟龙失水井水不犯河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交接如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落花流水流年似水廉泉让水拉人下水乐山乐水连汤带水流汤滴水马龙车水马前泼水马如流水模山范水名山胜水泼冷水爬山涉水蒲元识水清尘浊水青蓝冰水穷山恶水青山绿水千山万水奇山异水蜻蜓点水清汤寡水情同鱼水柔情似水若涉渊水如鱼得水如鱼离水如鱼似水说风说水书符咒水山鸡映水剩山残水疏食饮水双瞳剪水剩汤腊水失足落水听风听水桃花流水桃花潭水拖浆带水拖泥带水拖人落水拖人下水望穿秋水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污泥浊水巫山洛水悬河泻水悬河注水心如止水显山露水寻山问水稀汤寡水行云流水一败如水一肚子坏水月光如水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一口吸尽西江水一廉如水云龙鱼水月明如水一清如水依山傍水倚山傍水游山逛水以水济水以水救水以石投水以水投水游山玩水源头活水一潭死水一衣带水犹鱼得水盈盈秋水盈盈一水走花溜水竹篮打水沾泥带水真山真水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拔不出脚扁担没扎,两头打塌不过尔尔表里不一不偏不倚憋气窝火捶骨沥髓春光漏泄仓皇出逃东驰西骋东推西阻粉白黛黑甘言好辞河东三箧韩寿偷香狠心辣手见风是雨激将法抗怀物外老奸巨滑命里注定怒猊抉石,渴骥奔泉飘然若仙清道夫青史标名气消胆夺水光山色撕心裂肺雄心勃勃一丝不苟芸芸众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skzz4_ykfz2580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