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头去尾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掐头去尾的意思掐头去尾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掐头去尾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掐头去尾
拼音: qiā tóu qù wěi
频率: 常用
年代: 现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掐:摘除。除去前后两部分。比喻略去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有用部分。
典故出处: 梁实秋《谈时间》:“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
成语示例:老舍《骆驼祥子》:“他的记忆是血汗与苦痛砌成的,不能随便说着玩,一说起来也不愿~。"
英文翻译: break off both ends <leave ou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

掐头去尾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桃园三结义,义的内涵?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土结义的故事,他们为了共同干一波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择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意思为同生共死的交谊。含义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就是生死之交。生死之交可以抛弃时间、金钱、健康、甚至感情,真心真意同舟共济,绝不会同床异梦,只会齐心协力。扩展资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典故: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桃园三结义,义的内涵?

刘关张三人在桃园杀猪祭祀,很郑重正式地结拜了,并且立了一段热血澎湃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根据年齿,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在这份誓言中,掐头去尾一共就说了两个意思,一是“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约定三个人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起实现远大的梦想,为国家和人民效力,我们称之为大义;二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约定三个人要同进同退,同心同德,对小团体小组合负责,不准背叛,我们可以称为小义,就是兄弟之义。

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呀,三个人偶然在街上遇到,且相识只有一天,就甘愿结下这种情义,立下这种誓言,不由得读者多问一句:他们三人果真能够践行誓言吗?事实是三个人不愧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说得出,做得到,言必信,行必果,从此开始了一起创业的生涯,而且真就好得跟管道升爱情诗中的泥人——一个人——似的。

《三国演义》中说:刘关张三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就是同吃同睡,形影不离。在刘备办公的时候,张飞和关羽就老老实实地站在刘备身后陪伴。关羽和张飞都是练武之人,能耐得住寂寞,安静地站在刘备身后陪着,算得上挑战自己的极限了。三个男人能好到像连体婴儿一样,也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开了眼界。其中尽管有一些稍带夸张的成分,但是罗贯中的意思我们是明白了,就是告诉读者,他们已经好到“闺中密友”的程度了,赤诚相待,践行了桃园结义中的誓言。

三个人好到这个程度,确实实现了誓言中的约定,也都对这个小团体绝对忠诚,但是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出来了。比如:他们三个好到形影不离,那他们的家属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个人的家庭会不会拖团体的“后腿”?他们去“共图大事”,那家属是怎么安置的?一个成熟的男人可以只要兄弟不要家庭吗?易中天先生说三国就说到过这点“噱头”,被一些网友斥为“低俗”,但看来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意回避了关羽和张飞的家属问题,刻意把事情简单化了。但是在1960年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花关索出身传》中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了解,书中写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之后,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我独一人,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羽就说:我杀了全家老小,跟随哥哥去闯荡江湖,做一番大事业。张飞说:你怎么能下得了手杀死自己的父母和老婆孩子呢?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张飞和关羽互相杀了彼此的家人。这个匪夷所思的办法居然得到了其余二人的一致赞同,然后就实行了。当时关羽的老婆已经怀孕了,张飞下不了手,就放走了她,后来生下了关羽的儿子,也就是关索。这段情节对刘关张三人的英雄形象很不利,看来是被罗贯中隐藏掉了,在后来的毛评本中关索又曾闪现过,留下了一点蛛丝马迹。三个人为“义”而结拜,也用“义”来维护这个三位一体的小团体的稳定性,但是同样为“义”失去了很多。正应了那句话:天下事有舍必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就开始团结一致创业了。大家都知道,刘关张三人要做的是兴复汉室乃至一统江山的大事业,这是需要靠多少能人相助还不一定能完成的,何况还有曹操和孙权这两个强劲的对手,绝不是这个三人小团体的单薄之力就可以胜任的。这个时候,桃园三结义就暴露出了狭隘的一面。三位一体的组合密不透风,尽管成全了兄弟之义,却也造成第四者、第五者难以插足。集中表现在对诸葛亮和赵云的排斥上,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他们大义的实现。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表现出对诸葛亮的排斥。关羽说:“兄长两次前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更过分,生气地对刘备说:诸葛亮不过20多岁,能有多大本事,不如我拿绳子直接把他捆绑过来,省得兄长一次一次地跑。两个人明显为刘备对诸葛亮表现出的过高礼遇感到很不爽。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以恩师的礼节对待他,关羽和张飞两人又不高兴了:“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两个大男人为了另一个男人和别的男人的关系密切而吃醋,这两位也稍微有点过了吧?就算是珍惜跟刘备的友谊,不想有人介入,那也得为刘备想想吧!

当时刘备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呀?奋战半生,自己却没有半个地盘,北边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边孙权也不是好惹的,袁绍、袁术等军阀都割据一方,眼看着天下之大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刘备能不愁吗?他能不急着找明白人儿给指条明路吗?你们俩光有一身武艺,不能帮兄长出出主意也就罢了,还净在这添乱,在这种“危急存亡之秋”的关键时候,为了保住个小团体连创业大义都不想了,这也太眼浅太不懂事儿了吧!况且人家诸葛亮也没想来破坏你们兄弟感情呀。

据史书记载:刘备三顾茅庐一共是历时6年的时问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你想诸葛亮是多么聪明的人啊!出山之前他肯定已经考虑到这个三人小山头挺难办,自己来了八成被排斥,所以我就不出山,等你刘备的事业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我再出来救起你,到时张飞和关羽估计也就没话可说了。事实证明,诸葛亮这一招确实厉害。《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促膝谈心,双方“情好日密”,以至于“关羽、张飞等不悦”。但是不爽归不爽,诸葛亮的本事就是让他俩没话说。一个“隆中对”给刘备面临破产的事业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博望坡两把火烧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丢盔弃甲,直接挽救了刘备集团,所以关张二人也在心里佩服诸葛亮的才能,但是诸葛亮一直处于“三位一体”之外,不能融入其中。

赵云可就比诸葛亮惨多了。论武艺,论用兵,论见识,他在刘备集团中都是一等一的。《三国演义》中对武将有一个排名表,叫“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其中“二赵”就是赵云,所以在武艺方面,赵云是胜过关羽和张飞的。再说排阵用兵也不在话下,各种大仗小仗中立功无数,最重要的是他的见识仅次于诸葛亮,每次战役都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克敌制胜。就是这么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放在曹操处肯定享受高级将领待遇,可是在这里却被三人小团体排斥,始终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一直都不太高,生前甚至没有封侯,在“五虎将”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封侯,死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这恐怕连魏延都不如了。假设当时是派赵云驻守荆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荆州绝对是保住了,那么刘氏江山也就保住了,可惜我们这些局外人只有遗憾叹息的份儿呀!桃园三兄弟以“义”为重,同时也被“义”(兄弟结义的小义)所封闭。

义薄云天.忠义肝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讲故事英语怎么写?

讲故事storytellingrelate a tale;tell a storytell stories例句:孩子们都乖乖儿地坐着听老师讲故事。

The children all sat quietly listening tothe teacher telling stories.学会讲故事的技巧 acquire the story-telling technique讲故事最好别掐头去尾。

If you tell a story, you’d better tell it to the full.他讲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He tells stories very vividly and holdshis audience spell-bound.

穿井得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宋王听说有人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当然觉得奇怪而询问了。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如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掐头去尾其他应用

组词

掐组词头组词去组词尾组词

笔顺笔画

掐笔顺笔画头笔顺笔画去笔顺笔画尾笔顺笔画

近义词

掐近义词头近义词去近义词尾近义词

反义词

掐反义词头反义词去反义词尾反义词

掐头去尾成语接龙

正接

尾巴难藏尾大不掉尾大难掉尾生抱柱尾生丧身尾生之信

反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掐头去尾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不轨不物不轨之徒杜断房谋凤枭同巢更待何时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事蜩螗昏昏浩浩两豆塞耳禄无常家,福无定门缧绁之忧明光铮亮蒙面丧心漫天匝地弄法舞文清辞丽曲亲亲热热轻重疾徐戎事倥偬舐犊之念恕己及人施谋用智替古人担忧为国为民委以重任心腹之患虚怀若谷逍遥物外一穷二白志满气得自是不彰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qiatouquwei2310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