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钺汤镬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斧钺汤镬的意思斧钺汤镬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斧钺汤镬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斧钺汤镬
拼音: fǔ yuè tāng huò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斧钺:古代军中刑戮;汤:滚开的水;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指各种酷刑。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刑罚。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斧钺汤镬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汤镬之刑的意思?

意思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刑罚,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做任何的事情的时候都要清楚,只有好好的去生活,才能够让自己过的更加的快乐,千万不要去触及法律,不然到最后的时候,只会让自己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法律会制裁一切有罪恶的人。

汤镬,汉语词汇。

拼音:tāng huò

释义:1、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2、比喻痛苦的处境。

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过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引证解释

1、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鑊。”

《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鑊,见印绶如縗絰。”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不避汤鑊之罪,以蝼蚁之命,轻触宸严。”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乃起立解衣趋镬,秦王急走下殿,左手扶住茅焦,右手麾左右曰:‘去汤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鑊也。”

2、比喻痛苦的处境。

清 周亮工 《与张瑶星书》:“弟之在汤鑊中者十阅月矣。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翻译?

如今能得到牺牲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大斧砍杀、汤锅烹煮的极刑,也实在是我甘心乐意的。

斧钺鼎镬的意思?

不畏强权、强势,不怕得罪人的意思

指的是一把长柄的武器,头部沉重,自有一股威猛刚烈之势

斧钺:长柄的武器,头部沉重,自有一股威猛刚烈之势,力量与霸主的最好象征; 鼎镬:①古代烹饪器具。 ②古代酷刑,以鼎镬煮人: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事例和名言20字?

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事例和名言20字?

1、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枪口。

2、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3、谭嗣同,为变法舍生,喊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4、史可法,不畏强暴,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5、文天祥,祖国灭亡,兵败被俘,南面拜君后从容就义。

6、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十六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是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害:伤也!从宀、从口、丯(jiè)声。宀指房屋,祸尝起於家,生於忽微,故害从宀。丯,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乱也,是芥的古字,一般做偏旁用。

芥指乱草,如孟子曰:“君之视臣如土芥。”

也有一说,“丯”即械字的初文,义为戴上镣。害字从宀、从口、从丯,丯亦声,义为伤害,其结构包含了伤害发生的地点:室内,人物:家庭内部,原因:因为开口骂人,可悲的结局:戴上镣铐。

另一说认为:害像房梁和支柱突出的房屋形,大概是暴风过后,房盖被掀掉,只剩下支架。“害”的本义是灾难、灾害。

害也指祸,如《易·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又如《系辞》:“损以远害,益以兴利。”

害也指要害、厌恶,如《史记·燕世家》:“燕昭王使乐毅约赵楚伐齐,诸侯害齐湣王骄暴,皆许之。”

杀:戮也,指事字。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

繁体杀为形声字。从杀,殳声,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如《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又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杀也有死的意思,如《孟子》:“凶年不能杀。”

杀也有忘的意思,如《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

杀还有消减的意思,如“杀风景。”也有收束的意思,如“杀价”也有搏斗的意思,如“杀出重围”等。

杀也有获的意思,如《礼·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

杀也指凋落,如黄巢《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杀用于谓语后面,表示程度之深,如《文选·古诗十九首·其十四》:“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杀也是一个稀有姓氏,战国时,韩国有杀奚之官,后人以官名为。

成:毕也!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成”是个形声字,“戊”为形旁,“丁”为声旁。

也有一些资料认为“成”是个会意字,他们认为“戌”左下一竖是“十”字(“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纵竖),数始于一而终于十。

凡事到了“终”点,便有“成”意,“成”(完功、变为)意便由此而来。如《三国志》:“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也有一说,成字仿佛有以人斧劈斩一木以表示“决心”、“发誓”,表示“已毕其功”之意。

文字学家康殷引用《左传》的“秦晋为成”认为:东周时代战败乞和叫“行成”、“求成”,签订和约叫“成",并说大抵都要斩物以作盟誓,这是古代的民俗,能解释“成”字为什么要以“戌”为基文。

故“成”字因而有“就”、“这”、“乎”、“定”等意。据形探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成也有变成、成为之意,如《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成也指成全、促成,如“成人之美”,也指成果、成就,如“一事无成”。

成也指已成的、旧有的、现成的,如成见、成规、成药。

成也指达到一个完整的数量单位,如成天、成年累月。人们把十分之一叫做成,如一成、两成。

成又指姓,出上谷、东郡二望。本自周文王子成伯之后。又指汉复姓,如《庄子》有务成子、广成子、颜成子游、伯成子髙。《韩子》有容成子。《列子》有考成子。《世本》曰:“宋有大夫老成方。”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

孔子热爱生命,他曾提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孟子把“杀身成仁”阐发为:“舍身取义”,这种思想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是我们华夏儿女面对民族大义时的精神支柱。

杀身成仁谭嗣同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舍身取义的人,他们奉献自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天下人的利益。

比如谭嗣同,他是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当时湖北巡抚。他并不贫穷,他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为了唤醒国人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认识,以求变法图强,他宁肯流血牺牲!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谭嗣同早年间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他不喜欢传统的“八股文”,而是喜欢讲经世济民的学问,做学问比较务实,好交天下侠士。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当他看到在清朝统治者的治理下,民不聊生,满目疮痍,顿时悲从中而来。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再次被列强瓜分。康有为联合考科举人士1000号人物,进行“公车上书”,上书给光绪帝,鼓动变法图强。

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谭嗣同还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后奉父命,做了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

1898年,谭嗣同被召入京,面见光绪帝,准备发动变法。发表《仁书》,宣传变法。他们也得到光绪帝的认可,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们整顿吏治,缩减多余的官员。

这场变革触动了封建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遇到的阻力也很大。特别是慈禧太后,她刚开始时对变法比较模糊,纵容他们。

但当这场变革进行100天时,慈禧猛然发现,这不触动了她的“奶酪”?不能任其发展下去,不然的话老祖宗的基业给弄没了。

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戊戍政变”,捉拿这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将光绪帝也囚禁起来,宣布废除变法之后的措施。最终“戊戍变法”以失败告终。

康有为与梁启超眼看变法失败闻风而逃,逃往国外。而谭嗣同却等着人过来抓他,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说变法必须流血牺牲,今天的中国未听到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所以这个国家不昌盛,今天有了,请从谭嗣同开始。这也表明了他以死殉法的决心。

谭嗣同被捕入狱,慈禧太后为了杀一儆百,案件也没多审,直接拉到北京菜市场处斩。这其中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他们并称为“戊戍六君子”,英勇就义。

让人感到可悲的是,谭嗣同的死,并没有唤醒民众,他被押入刑场的路上,一路遭到围观群众的谩骂、嘲讽、进行人身攻击。

在行刑过程中,屠夫故意把刀磨钝,让谭嗣同痛不欲生,慢慢死去,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在狱中,他留下了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他的父亲谭继洵身为湖北巡抚,却见死不救。在他死后,他的父亲含泪写下这副挽联:

淫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名言和事例。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还有毛泽东主席说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些仁人志士不断激励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

文天祥是南宋的高级官员,在南宋被元军灭亡时,文天祥组织义军,积极抗元,但在战斗中,不幸被捕。元朝统治者知道文天祥的文才和德望。用高官厚禄收买他。只要投降,官复原职,荣华富贵应有尽有。

文天祥坚贞不屈,写出来了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谭嗣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北宋范仲淹

翻译: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翻译: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拥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择大义了。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现代·陈毅《梅岭三章(其三)》

译文: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理想必将实现。

舍生取义”古今谈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

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古往今来,纷纷世事无穷尽。

为这至高无上的“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者不胜枚举。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化。陈毅3惋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州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柔石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6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夏明翰

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事例有,文天祥爱国抗元,宁死不屈,他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维新变法大义赴死,他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这是仁人志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去践行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和英勇无畏的壮举。

苏武传里有什么名言典故?

〖白发丹心〗 成语典故: 《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

〖椎心泣血〗 成语典故: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汉·李陵《答苏武书》

〖单车之使〗 成语典故: 足下之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汉·李陵《答苏武书》

〖独坐愁城〗 成语典故: 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汉·李陵《答苏武书》

〖恩爱夫妻〗 成语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诗四首》

〖恩恩爱爱〗 成语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诗四首》

〖负德辜恩〗 成语典故: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汉·李陵《答苏武书》

〖夫复何言〗 成语典故: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汉·李陵《答苏武书》

〖妨功害能〗 成语典故: 而防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 汉·李陵《答苏武书》

〖斧钺汤镬〗 成语典故: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汉书·苏武传》

〖孤恩负德〗 成语典故: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汉·李陵《答苏武书》

〖功盖天地〗 成语典故: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汉·李陵《答苏武书》

〖各有千秋〗 成语典故: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汉·李陵《与苏武三首》

〖祸及池鱼〗 成语典故: 迨苏武生还之日,正邹阳见收之期,祸及池鱼。 明·张煌言《答毛参军书》

〖河梁携手〗 成语典故: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汉·李陵《与苏武》诗

〖河梁之谊〗 成语典故: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汉·李陵《与苏武》

〖结发夫妻〗 成语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诗四首》三

〖决命争首〗 成语典故: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汉·李陵《答苏武书》

〖谋臣如雨〗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汉·李陵《答苏武书》

〖命世之才〗 成语典故: 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汉·李陵《答苏武书》

〖啮雪吞毡〗 成语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连枝同气〗 成语典故: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吕氏春秋·精通》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旧题汉苏武《诗》之一

〖平心持正〗 成语典故: 且单于信女,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汉书·苏武传》

〖屈节辱命〗 成语典故: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汉书·苏武传》

〖区区此心〗 成语典故: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句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窥慕此耳。 汉·李陵《答苏武书》

〖泣血椎心〗 成语典故: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汉·李陵《答苏武书》

〖攘臂一呼〗 成语典故: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汉·李陵《答苏武书》

〖人贵知心〗 成语典故: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汉·李陵《答苏武书》

〖人生如朝露〗 成语典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汉书·苏武传》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成语典故: 嗟夫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汉·李陵《答苏武书》

〖时不再至〗 成语典故: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汉·李陵《与苏武诗》

〖苏武牧羊〗 成语典故: 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

〖天各一方〗 成语典故: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汉·苏武《古诗四首》

〖偷生惜死〗 成语典故: 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汉·李陵《答苏武书》

〖望风怀想〗 成语典故: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汉·李陵《答苏武书》

〖文武如雨〗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汉·李陵《答苏武书》

〖卧雪吞毡〗 成语典故: 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汉书·苏武传》

〖永存不朽〗 成语典故: 向使君服节死难,书功竹帛,传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 汉·苏武《报李陵书》

〖勇冠三军〗 成语典故: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汉·李陵《答苏武书》

〖一以当千〗 成语典故: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汉·李陵《答苏武书》

〖雁足传书〗 成语典故: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雁足留书〗 成语典故: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振臂一呼〗 成语典故: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汉·李陵《答苏武书》

〖追奔逐北〗 成语典故: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汉·贾谊《过秦论》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汉·李陵《答苏武书》

〖竹帛之功〗 成语典故: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汉书·苏武传》

《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

1、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汉朝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单于更加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结果。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的正义行为,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趁机送厚礼给单于,以答谢他的好意。

4、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缑王)和卫律所率领的投降之人,暗中一起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

5、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虞常他们。

6、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侮辱后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如要谋杀单于,还有什么比处死更重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8、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送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节操壮烈,早晚派人探望、问侯(苏武)。

9、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的伤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一起审判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10、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背叛皇上抛弃亲友,在蛮夷之地做投降的奴隶,(我)凭什么要见你!

11、天雨雪,武卧啮雪。

天下大雪,苏武躺着(在地窖里)嚼雪。

1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他回去。隔离他的下属官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在)别的地方。

13、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鱼网、纺织缴丝,矫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欣赏)他,供给他衣服、食品。

14、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苏武迁移到北海之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15.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单于听说我和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愿谦诚地对待你。

16.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白白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让自己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么能有所表现呢?

1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提拔的,职位居于将军,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牺牲一切。

18.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单于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19.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20.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是人世间最大的耻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

2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单于召集会合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传》体现苏武牧羊时依旧不忘使命的句子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一句体现苏武牧羊时依旧不忘使命。

此句意思:苏武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赞美苏武的古诗名句~~~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求关于赞扬苏武的精神气节的诗词与名言!谢谢!

奔亡道中五首

----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啥意思?

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啥意思

意思:原形容死亡惨重,不忍目睹。当前多用来比喻竭尽忠诚,任何牺牲也在所不惜

2、肝脑涂地的意思:

1.形容惨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与项羽战荥阳…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2.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刘敬列传》:经典台词;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汉书·苏武传》:“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意思是愿意为君王效忠,即使惨烈而死也在所不辞。亦作“肝胆涂地”。第二十二回:“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意思是为了完成某事,尽自己的全力。

意思是就算脑袋掉了,也决不推辞,不会拒绝。

诚甘乐之的诚意思是什么?

诚甘乐之的诚,这个字的意思是 真心,真诚。

诚甘乐之,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也心甘情愿。甘指的就是心甘情愿。乐表示情愿,主动意愿的意思。

该句是出自于 汉 · 班固《苏武传(节选) 》原文为“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整片文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

诚甘乐之的诚是实在是的意思。

苏武拒降匈奴文言文?

《汉书.苏武传》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李陵劝降原文?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斧钺汤镬其他应用

组词

斧组词钺组词汤组词镬组词

笔顺笔画

斧笔顺笔画钺笔顺笔画汤笔顺笔画镬笔顺笔画

近义词

斧近义词钺近义词汤近义词镬近义词

反义词

斧反义词钺反义词汤反义词镬反义词

斧钺汤镬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不露斤斧班门调斧班门弄斧大刀阔斧伐性之斧鬼工雷斧横刀揭斧弄斤操斧神工鬼斧猬锋螗斧疑邻盗斧郢人斤斧郢人运斧自备资斧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斧钺汤镬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疾不徐伴食中书背义负恩称孤道寡聪慧绝伦藏巧于拙成千上万寸蹄尺缣操之过激风驰云卷放荡形骸粉妆玉琢公明正大还淳返朴惊心掉胆立场不稳明来暗往谋逆不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挈妇将雏如潮涌至豕交兽畜生离死别四面楚歌剜肉做疮信步漫游枭心鹤貌移风改俗雨覆云翻一己之私言重九鼎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fu3_tang3_9115.html

展开全部内容